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26篇
  免费   2329篇
  国内免费   492篇
耳鼻咽喉   185篇
儿科学   175篇
妇产科学   37篇
基础医学   947篇
口腔科学   1080篇
临床医学   5733篇
内科学   1817篇
皮肤病学   55篇
神经病学   230篇
特种医学   1075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8篇
外科学   2156篇
综合类   5059篇
预防医学   1366篇
眼科学   99篇
药学   1549篇
  7篇
中国医学   265篇
肿瘤学   1018篇
  2024年   66篇
  2023年   314篇
  2022年   644篇
  2021年   890篇
  2020年   742篇
  2019年   471篇
  2018年   509篇
  2017年   579篇
  2016年   856篇
  2015年   814篇
  2014年   1824篇
  2013年   1548篇
  2012年   2128篇
  2011年   2315篇
  2010年   2054篇
  2009年   2027篇
  2008年   1995篇
  2007年   2079篇
  2006年   2015篇
  2005年   1679篇
  2004年   1366篇
  2003年   888篇
  2002年   669篇
  2001年   590篇
  2000年   521篇
  1999年   364篇
  1998年   341篇
  1997年   287篇
  1996年   249篇
  1995年   287篇
  1994年   235篇
  1993年   161篇
  1992年   140篇
  1991年   118篇
  1990年   83篇
  1989年   84篇
  1988年   110篇
  1987年   61篇
  1986年   70篇
  1985年   61篇
  1984年   61篇
  1983年   41篇
  1982年   36篇
  1981年   28篇
  1980年   30篇
  1979年   28篇
  1978年   26篇
  1977年   17篇
  1976年   16篇
  1975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全身显像在不明原发灶肿瘤(CUP)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6例于2015年2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行常规检查未能发现肿瘤原发灶而进一步行18F-FDG PET/CT全身显像查找肿瘤原发灶的转移性肿瘤患者的资料。PET/CT图像分析采用视觉及半定量分析方法。通过病理活检和(或)临床综合诊断、临床随访对结果进行评价。结果46例患者中,18F-FDG PET/CT显像找到原发肿瘤33例,均经过病理活检及临床随访证实;13例未发现原发病灶。18F-FDG PET/CT对不明肿瘤原发灶的检出率为71.7%(33/46),其中阳性患者中淋巴瘤3例、胃癌2例、食管癌4例、卵巢癌3例、肺癌14例、肝癌2例、尿路上皮癌1例、鼻咽癌2例、多发性骨髓瘤1例、降结肠癌1例。转移方式主要有淋巴结转移32例、骨转移20例、肝转移13例、肺转移9例、胸膜腹膜转移5例、肾上腺转移3例、脑转移4例、皮下转移3例、心包膜转移1例。结论18F-FDG PET/CT全身显像对CUP的检出率显著优于一般常规检查,对临床指导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2.
目的:分析颅骨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男3例,女8例,年龄12~65岁,平均44岁)经病理证实的颅骨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术前CT平扫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资料,观察肿瘤的形状、密度、边界、MRI信号变化、增强表现及周围软组织情况,根据颅骨外板是否破坏,将肿瘤分两组,比较肿瘤最大径的组间差异。结果:所有病例术前均表现为无痛性皮下肿物。7例(64%)位于额骨,顶骨和枕骨各2例。病变均表现为椭圆形,边界清晰,边缘无硬化。CT值自117~1048HU不等。7例(64%)外板破坏的肿瘤最大横径为(2.7±0.80)cm,与4例(37%)外板无破坏的肿瘤大小(2.33±0.88)cm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488)。MRI平扫均表现为高低信号混杂影,增强后强化不均匀,强化幅度不一。周围软组织和脑实质信号正常。结论:颅骨海绵状血管瘤表现出一定的破坏颅骨外板向颅外生长倾向,综合CT和MRI检查有助于更好地显示该病的影像学特点。  相似文献   
133.
目的 分析中青年人初治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CT表现,探讨其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经药敏试验证实的28例中青年人耐多药(观察组)及同期84例中青年人非耐药(对照组)肺结核患者的CT影像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检验两组间影像表现差异.结果 两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的CT表现:(1)观察组少于对照组:病灶内钙化(x2 =5.60,P<0.025);(2)观察组多于对照组:肺毁损(x2=11.03,P<0.005)、胸膜钙化(x2=16.85,P<0.005)、脓气胸(x2=14.54,P<0.005)、支气管扩张(x2 =8.82,P<0.01).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的CT表现(P>0.05):斑片灶(x2=0.39)、结节灶(x2=0.9)、斑条灶(x2=2.68)、播散灶(x2=0.63)、空洞分布(x2=0.018)、多发空洞(x2=0.59)、空洞内液平(x2=0.11)、胸腔积液(x2=1.96)、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x2=2.09)、纵隔肺门淋巴结钙化(x2 =0.72).结论 两组患者病灶内钙化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5);在肺毁损、胸膜钙化、脓气胸、支气管扩张的征象上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在CT诊断肺结核时,除斑片、结节、斑条、播散灶及多发空洞、胸腔积液等结核征象外,如存在肺毁损、胸膜钙化、脓气胸、支气管扩张等征象,要高度怀疑为耐多药肺结核.  相似文献   
134.
Material differentiation by dual energy CT: initial experience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feasibility of a differentiation of iodine from other materials and of different body tissues using dual energy CT. Ten patients were scanned on a SOMATOM Definition Dual Source CT (DSCT; Siemens, Forchheim, Germany) system in dual energy mode at tube voltages of 140 and 80 kVp and a ratio of 1:3 between tube currents. Weighted CT Dose Index ranged between 7 and 8 mGy, remaining markedly below reference dose values for the respective body regions. Image post-processing with three-material decomposition was applied to differentiate iodine or collagen from other tissu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 differentiation and depiction of contrast material distribution is possible in the brain, the lung, the liver and the kidneys with or without the underlying tissue of the organ. In angiographies, bone structures can be removed from the dataset to ease the evaluation of the vessels. The differentiation of collagen makes it possible to depict tendons and ligaments. Dual energy CT offers a more specific tissue characterization in CT and can improve the assessment of vascular disease. Further studies are required to draw conclusions on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the individual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35.
目的探讨CT与腹腔镜联合诊断不明原因腹水的方法与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例不明原因腹水患者行CT与腹腔镜联合诊断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患者均明确诊断,其中4例为结核,1例为腹膜肿瘤,1例为假性肠梗阻。结论腹水的诊断是比较复杂的。术前对临床信息尤其是CT图像进行仔细分析,结合腹腔镜检查,可对不明原因腹水患者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6.
肺癌致上腔静脉综合征病理学基础及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肺癌致上腔静脉综合征(superior vena cava syndrome,SVCS)病理学改变及相应CT表现类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3年2月~2004年3月收治的经病理学确诊为肺癌致上腔静脉综合征51例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采用Sensation4螺旋CT. Sensation 16螺旋CT分别扫描13例、38例,均行胸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扫描层厚7~10 mm.结果 51例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中,上腔静脉(superior vena cava,SVC)梗阻性质属肺癌直接蔓延7例,SVC周围淋巴结转移17例,直接蔓延和淋巴结转移二者并存27例.梗阻形态CT表现为环状包埋11例,半环状包埋5例,夹心状包埋5例,推移10例,向左推压15例,完全闭塞5例.SVC梗阻性质不同,梗阻形态CT表现有差异;梗阻形态不同,梗阻程度有差异.结论 肺癌致SVCS的CT表现与SVC梗阻性质、梗阻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37.
目的探讨宫颈癌组织中DNA连接酶4(LIG4)及X射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4(XRCC4)的mRNA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61例宫颈癌和2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LIG4和XRCC4的mRNA表达水平,分析两种基因的表达与宫颈癌分期、分化程度及盆腔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 LIG4 mRNA和XRCC4mRNA在宫颈癌组织及正常宫颈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为(2.88±1.97)、(5.02±1.87)和(2.16±0.99)、(3.72±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和0.00;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有转移组和无转移组中的表达分别为(0.61±0.17)、(0.41±0.28)和(0.80±0.31)、(0.58±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和0.01;宫颈癌低分化组和中高分化组中的表达分别为(1.81±0.99)和(2.03±1.25)、(1.50±0.76)和(1.45±0.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IG4 mRNA在Ⅱ期和Ⅲ期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为(0.71±0.34)和(0.96±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IG4 mRNA与XRCC4mRNA在宫颈癌组织中表达呈正相关(r=0.38,P=0.00)。结论 LIG4 mRNA和XRCC4 mRNA在宫颈癌组织中的异常表达与宫颈癌的发展及盆腔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8.
目的研究不同窗技术对模拟肺部小结节大小测量的影响趋势。方法对10mm、20mm、30mm由鲜猪瘦肉制成的模拟肺结节进行螺旋扫描,层厚3mm,1.2mm重建。分别采用多个层级固定窗位后变换窗宽、固定窗宽后变换窗位两个系列,测量模拟肺结节中心层面横径,将每组测量结果中最接近结节真实大小的窗宽、窗位视为模拟肺结节的适宜窗口组合。结果每个适宜窗口组合对不同大小模拟结节测量结果的影响程度和趋势性基本一致。窗位对模拟结节大小测量的影响程度远大于窗宽的影响。不同层级窗位上,都对应一个比较适宜测量的窗宽,反之亦然。鉴于模拟结节平均CT值为70HU,则测量结节大小的最适宜窗口范围为窗位40~100HU、窗宽600~900HU。结论显示模拟肺结节真实大小的窗宽、窗位之间存在相互匹配和相对恒定的关系,窗宽700±200HU左右、窗位70±30HU为模拟肺结节测量的首选适宜窗口。  相似文献   
139.
蔡中  陈志宏  李勇 《宁夏医学杂志》2004,26(11):708-709,F003
目的 了解螺旋CT胰腺期、门脉期双期增强扫描显示胰腺癌的CT表现。方法 对39例胰腺癌患者行双期增强扫描,扫描延迟时间分别为35秒和65秒,对比剂用量100ml,注射速度3ml/s,观察胰腺癌在双期的增强情况和CT征象。结果 (1)直接征象:胰腺癌表现为病变区胰腺肿大,形成肿块;平扫肿块密度通常呈略低密度、等密度;胰腺期增强扫描:肿瘤主要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的低密度病灶,边缘呈规则或不规则的环状强化;门脉期:肿瘤和正常胰腺组织间密度差下降。(2)间接征象:伴有肝内胆管(48.7%)、胆总管(61.5%)和胰管(38.5%)不同程度的扩张和胆囊增大(30.8%),胰周脂肪消失(82.1%),胰周大血管模糊(51.2%),胰体、胰尾萎缩(25.6%)以及转移性改变。结论 螺旋CT双期扫描能清晰地显示胰腺癌,有利于胰腺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40.
张卫东  黄子林  吴沛宏 《医学争鸣》2009,(18):1778-1780
目的:探讨肾转移瘤的CT诊断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肾转移瘤及12例原发性肾癌的CT表现.结果:12例肾转移瘤共检出42个病灶,4例单发,8例为双侧、多灶性;9个病灶位于肾髓质内呈楔形,33个病灶累及肾皮髓质、呈类圆形;41个病灶平扫呈等密度,所有病灶增强后均呈轻度强化,均未见包膜;8个病灶引起肾轮廓改变;7例肾转移瘤同时伴有其它部位及脏器的转移.12例肾原发癌均为单发,同时累及肾皮髓质,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10例病灶平扫呈等、低密度;1例增强后轻度强化,11例增强后呈中、重度不均匀强化,3例可见假包膜;10例引起肾轮廓改变;2例伴有肾静脉癌栓,1例伴有肾周淋巴结转移.结论:肾转移瘤具有典型的影像学特点,了解这一特点有助于肾转移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