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97篇
  免费   2142篇
  国内免费   427篇
耳鼻咽喉   164篇
儿科学   136篇
妇产科学   33篇
基础医学   789篇
口腔科学   352篇
临床医学   5202篇
内科学   1514篇
皮肤病学   53篇
神经病学   207篇
特种医学   9640篇
外国民族医学   16篇
外科学   1888篇
综合类   4559篇
预防医学   1188篇
眼科学   93篇
药学   1468篇
  4篇
中国医学   227篇
肿瘤学   833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252篇
  2022年   491篇
  2021年   778篇
  2020年   657篇
  2019年   389篇
  2018年   407篇
  2017年   497篇
  2016年   764篇
  2015年   718篇
  2014年   1649篇
  2013年   1348篇
  2012年   1968篇
  2011年   2150篇
  2010年   1922篇
  2009年   1843篇
  2008年   1834篇
  2007年   1894篇
  2006年   1809篇
  2005年   1517篇
  2004年   1228篇
  2003年   736篇
  2002年   536篇
  2001年   463篇
  2000年   429篇
  1999年   268篇
  1998年   245篇
  1997年   189篇
  1996年   185篇
  1995年   229篇
  1994年   181篇
  1993年   133篇
  1992年   95篇
  1991年   74篇
  1990年   55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67篇
  1987年   32篇
  1986年   34篇
  1985年   28篇
  1984年   41篇
  1983年   22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17篇
  1979年   16篇
  1978年   13篇
  1977年   12篇
  1976年   6篇
  197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探讨PET/CT工作场所布局设计内容,为医院PET/CT工作场所新建和改建设计提供参考。方法: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和工作经验,结合PET/CT工作场所放射防护特点,对具有放射性的PET/CT工作场所布局的合理性进行分析。结果:针对PET/CT工作场所存在的不足,提出合理可行的布局设计要求。结论:对PET/CT工作场所合理的布局设计对降低辐射水平、实现辐射防护最优化以及满足工作人员、受检者和公众照射最小化要求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运用320排CT双入口灌注成像技术,评估结核病灶灌注参数值对肺结核化疗近期效果的预测作用。方法:将30例肺结核按形态学分为结核球、空洞型病灶和浸润型病灶三组。化疗前7 d内CT检查与化疗后30 d的CT平扫结果进行比较,根据标准评定疗效分成缓解组与未缓解组。化疗前7 d内及化疗后14 d行2次CT灌注扫描,比较化疗前、化疗后早期CT灌注参数的变化与化疗疗效的关系。结果:30例患者中缓解组20例,非缓解组10例;化疗前与化疗后早期病灶大小进行比较,均未见明显变化。化疗前及化疗后早期CT各灌注参数在两组中均有变化。缓解组结核的治疗前PF、BF值高于未缓解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3,t=7.61;P<0.001),缓解组中结核病灶灌注值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灌注值有所下降,未缓解组中治疗前后结核病灶灌注值升高,BF值治疗前14.06±4.09,治疗后升至36.68±4.41,其差异显著。PF值虽轻度升高,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320排双入口灌注技术对肺结核化疗后早期疗效的评估有一定的价值。肺结核治疗后的灌注值变化与近期疗效相关,BF值升高提示结核病灶进展,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探讨肺淋巴管肌瘤病的高分辨率CT(HRCT)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肺淋巴管肌瘤病患者胸部HRCT改变.结果 13例均为女性,年龄28 ~ 57岁,平均40岁.11例患者胸部HRCT表现为两肺均匀分布、多发的薄壁气囊影,直径数毫米至2 cm,囊壁厚1~2mm,气囊影无分布差异;囊腔周围为正常肺组织;2例患者弥漫分布大小不一囊腔、周围未见明显正常肺组织.1例患者左侧胸腔积液、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结论 肺淋巴管肌瘤病的HRCT表现具有特征性,是诊断本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探讨多功能动态平板X线机在静脉肾盂造影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540例进行静脉肾盂造影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多功能动态平板X线机组(300例)及普通平板X线机组(240例),并对两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和检查时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静脉肾盂造影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多功能动态平板X线机组检查时间为(25.5±8.2)min,辐射剂量为(12.5±6.8) mAs,普通平板X线机组检查时间为(39.2±12.1) min,辐射剂量为(23.6±7.6) mA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多功能动态平板X线机在静脉肾盂造影检查中能明显有效地降低辐射剂量和缩短检查时间,并能提高影像质量,在泌尿系造影中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分析CT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诊断及侵袭性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经螺旋CT检查后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肿瘤生长部位、方式、强化形式、平扫及双期增强的CT值等评价肿瘤侵袭性.结果 GIST最常发生于胃.72例GIST中14例误诊,5例未作出明确定性诊断.肿瘤同一部位不同GIST危险度分级动脉期与平扫差值与静脉期与平扫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3.5,13.1,15.8,P< 0.05).肿瘤同一部位不同GIST危险度分级平扫、动脉期、静脉期CT值及动脉期与平扫差值和静脉期与平扫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34.8,28.5,39.4,32.2,40.1,P> 0.05).重建图像显示肿瘤与其周围组织的关系及肿瘤供血动脉,其中33例存在门静脉侧支,18例存在动静脉瘘,17例伴肝脏转移.结论 侵袭性不同的GIST双期增强CT扫描,动静脉期肿瘤均明显强化;后处理技术可帮助明确GIST的供血血管及与邻近血管与组织的关系,术前需综合多方面影像学信息进行分析,以做出正确的定位与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996.
997.
目的 为临床合理使用碳酸镧咀嚼片出现影像学异常提供分析参考。方法 通过对1例CKD5期高磷血症患者使用碳酸镧咀嚼片引起便秘和影像学异常的病例进行分析,药师协助临床查找原因,并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和监护随访。结果 经过分析,影像学异常为患者错误服用碳酸镧引起的影像学表现,经过通便处理,影像学恢复正常,临床药师由此制定了碳酸镧咀嚼片的使用监护流程,保证了患者的安全正确用药。结论 临床药师对使用碳酸镧咀嚼片的患者进行详细的用药指导和持续随访,可促进患者正确用药。  相似文献   
998.
目的分析8例原发性肝脏血管肉瘤(PHA)的CT表现及相关病理特点,以提高该病的CT诊断。方法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CT上腹部平扫后行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增强扫描,观察PHA患者的CT表现。手术切除标本,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常规显微镜观察。结果 CT平扫8例,5例为巨块型,2例混合型,1例多发结节型。病灶呈不均匀低密度影,中央见更低密度坏死区,其中4例巨块型低密度内见散在小片状高密度影,1例混合型巨块边缘见高密度结节。动脉期7例周边结节状、不规则强化,其中1例中央亦见点絮状强化,1例无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持续强化,1例病灶始终未见强化。本组9个病灶中5个病灶动脉期及门脉期边缘清晰,与周围正常肝组织界限如同"刀切样"表现。7个病灶外缘在门脉期发现"假包膜"。结论 PHA的CT表现为大片低密度灶内伴不规则坏死区或是散在出血灶,增强检查呈渐进性充填,中央有坏死区,边缘可见"刀切征"和"假包膜征",通过上述特征性表现,有助于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999.
目的使用第三代双源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及斑块定量技术分析冠状动脉斑块成分特征,探讨其与心肌缺血的相关性,并评价各项定量特征在评估心肌缺血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9月于山东省立医院行CCTA和冠状动脉造影(ICA)检查的742例初诊冠心病患者,纳入ICA证实存在单支病变局限性狭窄的患者109例。将患者根据心肌酶升高伴心脏室壁运动不良和心肌酶及心脏室壁运动正常分为心肌缺血性损伤组(n=75)和心肌无缺血损伤组(n=34)。测量斑块的特征参数,包括斑块长度、斑块总体积、钙化斑块体积、脂质斑块体积、纤维斑块体积、斑块负荷、最小管腔面积、最大面积狭窄率(MAS%)、重塑指数、偏心指数、"餐巾纸环"征、斑点状钙化。采用卡方检验、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两独立样本t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及DeLong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定量指标方面,心肌缺血损伤组的MAS%为85.00%(80.00%,92.00%),心肌无缺血损伤组的MAS%为63.00%(60.00%,65.00%),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32,P=0.001)。在斑块成分定量指标方面,心肌缺血损伤组的斑块总体积(TPV)、斑块负荷(TPB)、纤维成分斑块体积(FPV)、脂质成分斑块体积(LPV)、脂质成分斑块占比(LPR)分别为150.13(104.44,202.20)mm^3、75.67%±9.90%、95.73(66.57,134.23)mm^3、32.18(18.93,54.55)mm^3、25.13%±13.71%,心肌无缺血损伤组的相应指标分别为109.94(79.39,121.67)mm^3、65.37%±6.94%、67.35(57.67,90.11)mm^3、16.64(13.26,24.73)mm^3、18.44%±7.09%,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59,P=0.010;t=3.11,P=0.003;Z=-2.16,P=0.031;Z=-2.18,P=0.029;t=2.19,P=0.03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AS%(OR=1.55,P=0.021)是心肌缺血性损伤的独立预测因子。MAS%、LPV、LPR、TPV、TPB、FPV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0.82、0.77、0.72、0.74、0.6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CTA斑块定量分析中,MAS%、TPV、TPB、FPV、LPV、LPR是影响心肌缺血性损伤的主要因素;MAS%是心肌缺血性损伤的独立预测因子;且MAS%及LPV诊断心肌缺血的准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群肝脏脂肪含量与腰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2016年3月至6月纳入184名北京社区中老年居民,其中男68名、女116名,对其进行腹部MRI mDIXON-Quant序列扫描和腰椎定量CT(QCT)扫描,测量肝脏脂肪含量和腰1~腰3椎体骨密度。根据肝脏脂肪含量的四分位数分为四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肝脏脂肪含量组间骨密度及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臀围等变量的差异,并对肝脏脂肪含量和骨密度做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结果随着肝脏脂肪含量的升高,BMI、腰围呈上升趋势,而腰椎骨密度逐渐降低。肝脏脂肪含量与腰椎骨密度呈低度负相关(r=-0.203,P=0.003),校正年龄、体重之后,仍呈负相关(r=-0.291,P<0.001),男性中r=-0.283(P=0.021),女性r=-0.210(P=0.025)。结论中老年人群肝脏脂肪含量与腰椎骨密度呈低度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