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8367篇 |
免费 | 5882篇 |
国内免费 | 159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35篇 |
儿科学 | 436篇 |
妇产科学 | 172篇 |
基础医学 | 2144篇 |
口腔科学 | 1419篇 |
临床医学 | 14932篇 |
内科学 | 4112篇 |
皮肤病学 | 179篇 |
神经病学 | 659篇 |
特种医学 | 28183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37篇 |
外科学 | 4392篇 |
综合类 | 26835篇 |
预防医学 | 8344篇 |
眼科学 | 307篇 |
药学 | 7588篇 |
214篇 | |
中国医学 | 3009篇 |
肿瘤学 | 234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00篇 |
2023年 | 1597篇 |
2022年 | 2108篇 |
2021年 | 2845篇 |
2020年 | 1993篇 |
2019年 | 1362篇 |
2018年 | 948篇 |
2017年 | 1467篇 |
2016年 | 1879篇 |
2015年 | 2273篇 |
2014年 | 4079篇 |
2013年 | 4243篇 |
2012年 | 5531篇 |
2011年 | 6067篇 |
2010年 | 5753篇 |
2009年 | 5987篇 |
2008年 | 5909篇 |
2007年 | 5664篇 |
2006年 | 5703篇 |
2005年 | 5664篇 |
2004年 | 4709篇 |
2003年 | 5215篇 |
2002年 | 4390篇 |
2001年 | 3754篇 |
2000年 | 2123篇 |
1999年 | 1965篇 |
1998年 | 1761篇 |
1997年 | 1774篇 |
1996年 | 1629篇 |
1995年 | 1384篇 |
1994年 | 1113篇 |
1993年 | 813篇 |
1992年 | 703篇 |
1991年 | 641篇 |
1990年 | 472篇 |
1989年 | 631篇 |
1988年 | 238篇 |
1987年 | 237篇 |
1986年 | 192篇 |
1985年 | 206篇 |
1984年 | 122篇 |
1983年 | 107篇 |
1982年 | 88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95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肾上腺巨大肿瘤手术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采用GE 64层螺旋CT机,对超声或CT平扫提示腹膜后肾上腺区域8~15 cm的巨大占位性病变的8例患者,其中男5例,女3例,平均年龄38.2岁,进行双期增强扫描,利用获得的横断影像进行影像后处理. 结果 7例增强后肿块呈不均匀强化,占位明显,与周围的结构分界清楚,并发现常伴有一支或多支起源不同的供血动脉与肿块相连.7例患者成功地实施了肿瘤切除手术,术后随访3~12月未见肿瘤复发;另1例双侧肾上腺区域巨大肿块伴腹腔淋巴结肿大的患者,选择了放疗和化疗. 结论 应用MSCT对肾上腺巨大肿瘤进行双期增强扫描及影像后处理,不仅为肾上腺巨大肿瘤的定性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对肾上腺巨大肿瘤术前的评估、术中的指导及术后的评价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52.
肾上腺囊性淋巴管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肾上腺囊性淋巴管瘤的CT特征.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囊性淋巴管瘤的CT表现,包括大小、形态、边界、构成、密度、钙化、间隔和增强方式. 结果 肾上腺囊性淋巴管瘤形态不规则;呈多囊结构,由许多大小不等的囊肿组成;间隔多且均匀一致,强化后明显;瘤体密度值偏高,无强化;钙化率高,局限于瘤壁和间隔. 结论 肾上腺囊性淋巴管瘤在形态、构成、间隔、钙化和密度等方面均有一定的特异性.应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并进行三维重组有助于发现肾上腺囊性淋巴管瘤的CT特征并确立诊断. 相似文献
953.
954.
95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混合型Le Fort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06-2006-06经临床证实的38例混合型Le Fort骨折.使用GE Lightspeed pro 16层螺旋CT扫描仪,应用容积重建(VR)及多平面重建(MPR)进行后处理.结果 38例混合型Le Fort骨折中,10例为Le FortⅠ型 Le FortⅡ型骨折(26.3%),21例为Le FortⅡ型 Le FortⅢ型骨折(55.3%),7例为Le FortⅠ型 Le FortⅡ型 Le FortⅢ型骨折(18.4%).VR能三维再现混合型Le Fort骨折类型,MPR可显示骨折的细节.结论 多层螺旋CT扫描结合VR和MPR重建,能清楚、准确、立体地显示Le Fort骨折部位和骨折类型. 相似文献
956.
血液病并发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液病患者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PA)的CT特征.方法 经临床及痰培养证实的IPA 9例,均行CT检查,5例行2次以上CT复查.分析IPA的CT表现.结果 病变以双上肺及下叶背段多见,多分布于肺野外带及胸膜下.双肺多发结节5例,单发结节2例,胸膜下楔形实变2例,病变周围均见磨玻璃密度,其中1例伴双肺多发有晕征的结节.9例中,结节周围晕征6例,出现空气新月征或空洞6例.4例双肺野可见散在片状磨玻璃密度及斑片状渗出影.5例胸膜下病变引起邻近胸膜轻度增厚.结论 血液病患者IPA发病率较高,该病具有一定的CT特征. 相似文献
957.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64-SCT)小儿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21例小儿患者行64-S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冠状动脉疾病进行诊断.所有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检查,6例同时行DSA检查.结果 21例行64-SCT小儿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中12例为冠状动脉发育异常,右冠状动脉双开口3例,左冠状动脉回旋支与右冠状动脉主干共干起源于主动脉右窦2例,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与右冠状动脉共干起源于主动脉右窦2例,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与左冠状动脉回旋支均直接起源于主动脉左窦2例,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1例,1例左右冠状动脉起源正常但所有冠状动脉均匀性迂曲增粗,1例左冠状动脉主干闭塞,右冠状动脉迂曲增粗并伴有多发侧枝循环.6例患者为川崎病伴发冠状动脉单发或多发瘤样扩张.3例患者未见明显异常.所有同时行DSA检查的患者,除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主干的1例患者DSA诊断左冠状动脉缺如外,其余5例其诊断结果与64-SCT诊断结果相吻合.结论 64-SCT是一种小儿冠状动脉疾病无创的、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58.
胃脂肪瘤影像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胃脂肪瘤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胃脂肪瘤临床表现,总结钡餐、CT和MRI检查时病灶大小、边缘、密度和信号及溃疡形成等影像学特征.结果 13例胃脂肪瘤均为单发,起源于胃窦、底、体部黏膜下层,向腔内生长.6例钡餐检查表现黏膜下低密度充盈缺损,局部胃壁柔软,3例伴溃疡、呈"牛眼征".8例CT扫描见大小不等圆形、卵圆形低密度肿块,CT值-50~-120 HU,4例显示溃疡.2例MRI T1/T2WI呈高信号、T2抑脂呈低信号的脂肪特征.结论 影像学各项检查对胃脂肪瘤的诊断各具特点,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59.
目的 分析矽肺的CT影像表现,以期提高对矽肺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确诊的矽肺45例, 均为男性患者,年龄在42~71岁(平均56岁),其中Ⅰ期矽肺5例,Ⅱ期矽肺18例,Ⅲ期矽肺22例,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分析矽肺的CT表现.结果 矽肺各部位的CT表现分别为:(1)肺实质,①所有患者均出现弥漫性小结节;②Ⅱ期16例 (16/18),Ⅲ期22例 (22/22)矽肺患者出现进行性大块纤维斑块;③所有患者均可见纤维索条及网状阴影,Ⅱ期矽肺2例(2/18)、Ⅲ期矽肺5例(5/22)出现轴心纤维增厚及血管束增粗;Ⅲ期矽肺8例(8/22)出现明显的小叶间隔增厚及胸膜下线;④Ⅱ期矽肺3例(3/18)、Ⅲ期矽肺8例(8/22)出现肺气肿表现.(2)除4例Ⅰ期矽肺外,41例矽肺患者的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其内均可见矽粉沉淀,其中Ⅱ期矽肺2例(2/18)、Ⅲ期矽肺9例(9/22)有肺门斑点状、桑椹样、蛋壳样的钙化形成.(3)Ⅱ期矽肺6例(6/18)、Ⅲ期矽肺13例(13/22) 出现胸膜增厚,部分出现特征性带状增厚.结论 矽肺的CT表现结合职业史,往往可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