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91篇
  免费   484篇
  国内免费   1031篇
耳鼻咽喉   34篇
儿科学   63篇
妇产科学   49篇
基础医学   814篇
口腔科学   145篇
临床医学   1297篇
内科学   701篇
皮肤病学   48篇
神经病学   231篇
特种医学   520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892篇
综合类   3683篇
预防医学   251篇
眼科学   574篇
药学   765篇
  2篇
中国医学   946篇
肿瘤学   90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100篇
  2019年   97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151篇
  2016年   172篇
  2015年   196篇
  2014年   351篇
  2013年   381篇
  2012年   518篇
  2011年   747篇
  2010年   612篇
  2009年   652篇
  2008年   693篇
  2007年   631篇
  2006年   597篇
  2005年   682篇
  2004年   603篇
  2003年   568篇
  2002年   399篇
  2001年   314篇
  2000年   243篇
  1999年   266篇
  1998年   195篇
  1997年   166篇
  1996年   199篇
  1995年   219篇
  1994年   172篇
  1993年   151篇
  1992年   156篇
  1991年   149篇
  1990年   104篇
  1989年   109篇
  1988年   73篇
  1987年   62篇
  1986年   42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目的通过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脑膜ABR和蜗神经动作电位(cochlear nerve action potential,CNAP)3种听觉监测技术在动物模型上的应用,比较各方法之间的优劣,选择一种较好的听觉监护方法.方法选择纯种新西兰大白兔,20健康耳,ABR测试反应阈在80 dB peSPL以下,无中耳病变.从枕骨进路,解剖暴露神经颅内段,进行常规ABR、脑膜ABR、CNAP的记录.结果3种记录ABR和CNAP的方法都能获得良好的波形,ABR的Ⅰ波、Ⅱ波、Ⅲ波和CNAP的N1、N2、N3潜伏期及波间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NAP的波幅最大,脑膜上记录ABR的波幅比常规ABR大,脑膜ABR的电极固定相对方便,可靠.结论提示可以在脑膜上记录ABR进行术中听觉监测.  相似文献   
122.
目的:观察兔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的生长行为及增殖、分化情况,探讨由骨髓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无菌条件下行骨穿术,密度梯度离心分离获取骨髓基质细胞,利用多种增殖、分化诱导因子和神经干细胞培养液进行培养、分化诱导,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进行鉴定。结朵: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培养中能形成NESTIN抗原阳性的细胞克隆团,进一步分化,部分细胞胞体增大并出芽,逐渐发育成为较成熟的长突起细胞,长突起相互连接、交织成网并建立纤维联系。结论:骨髓基质细胞具有较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易于取材、体外培养和增殖,在一定诱导条件下可以生成神经干细胞。  相似文献   
123.
郭长梅  崔守信  惠延年  秦莉  刘思伟 《医学争鸣》2003,24(21):1944-1946
目的 :探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t PA)在兔眼滤过术后多次小剂量注射的有效性和毒副作用 .方法 :4 0只兔眼行全厚巩膜咬切滤过手术 ,治疗组术后前房注射t PA及术后 1d和 3d经滤泡旁结膜注射于滤泡结膜下 ,每次 2 5 μg .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术后临床观察结合光镜及免疫组化检查 .结果 :对照组术后 3d滤过道及滤泡腔内有纤维蛋白凝块及红细胞栓子阻塞 ,而t PA治疗组滤过道完全开放 ,炎性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的数量明显减少 ;术后 7d和 1 4d治疗组手术区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的量亦明显少于对照组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 ,治疗组手术区纤维连结蛋白 (fibronectin ,FN)和Ⅲ型胶原的沉积量较对照组少 ,出现时间晚 .与组织学检查相一致 ,术后 1wk内治疗组滤过泡比对照组明显增大 ,术后 1 3d内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结论 :小剂量t PA多次注射能有效溶解滤过道及滤泡腔内的纤维蛋白凝块 ,提高滤过手术的成功率 .t PA经滤泡旁结膜注射于滤泡结膜下 ,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给药途径  相似文献   
124.
125.
126.
家兔右室乳头肌在含3mM EDTA、5mM Na_2ATP、10mM Tris、140 mM KCl的溶液中浸浴150min,其Ca~(2+)通透性显著增高。Ca~(2+)浓度为10~(-7)M时,便可产生张力,10~(-4.6)M时,张力达到最大。相对张力-pCa(Ca~(2+)浓度的负对数)关系近似一S形曲线,产生50%最大张力的Ca~(2+)(pCa_(50))约为10~(-6.6)M。同法制备的大鼠乳头肌Ca~(2+)通透性未见增高。  相似文献   
127.
采用高脂饮食喂养兔制备动脉粥样硬化(AS)动物模型,测定血管环对去甲肾上腺素(NE)的收缩反应性,血管环CGMP浓度变化及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AS兔血管环对NE的反应性减弱(P<0.05),CGMP浓度减低(P<0.05),iNOS活性明显增强(P<0.05);加入左旋精氨酸(L-Arg)和硝普钠(SNP)后AS兔血管环对NE的反应进一步降低(P<0.01),CGMP浓度增加(P<0.01)。一氧化氮合酶(NOS)阻滞剂L-硝基精氨酸(L-NNA)的作用则与上述相反(P<0.01)。提示L-Arg/NO途径的改变可能是AS形成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8.
目的:探讨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bFGF)促冠状动脉血管新生的效果.方法:无菌条件下开胸结扎兔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建立急性心肌梗塞动物模型;将bFGF基因克隆于原核系统表达载体并转染大肠杆菌pBV220-bFGF)/DH5α,经诱导表达后超声破碎,上清液经过CM-Sepharose阳离子交换程序及Heparin-Sepharose亲和程序两步纯化,得到纯度高达99%的rhbFGF,透析出盐、滤菌后备用.将自制的rhbFGF蛋白,直接四点注入兔缺血心肌内,通过病理切片光镜观察、图像分析、电镜及冠脉造影观察缺血心肌内血管新生情况.结果:(1)术后不同时间描记的ECG变化及术后24 h,48 h心肌酶的改变均证实兔急性心肌梗塞(AMI)模型制作成功.(2)结扎LAD后6周(短期)及12周以上(长期),rhbFGF组与生理盐水(NS)对照组病理切片,随机观察10个高倍视野无平滑肌小血管计数分别为6周:41.13±10.04,30.33±3.21,P<0.01;12周以上:50.50±9.20,32.63±7.25,P<0.01;20周:52.44±6.59,32.00±3.06,P<0.01;有平滑肌血管计数分别为6周:16.25±5.23,10.75±4.25,P<0.01;12周以上:16.88±4.87,11.25±5.09,P<0.01;20周:16.25±2.22,11.00±3.35,P<0.01.(3)图像分析计算较大血管(管径≥100 μm)平均管壁厚度,rhbFGF组与NS对照组术后6周分别为:(19.70±9.94)μm,(18.88±9.65)μm,P>0.05;12周以上分别为:(29.87±12.96)μm,(24.13±11.33)μm,P<0.01;20周分别为:(28.48±12.13)μm,(23.25±10.02)μm,P<0.01;平均管壁厚度与管腔大小的比值rhbFGF组与NS对照组6周分别为:0.32±0.18,0.24±0.12,P<0.01;12周以上分别为:0.33±0.14,0.25±0.09,P<0.01.20周分别为:0.32±0.11,0.25±0.16,P<0.01;(4)电镜观察:与NS对照组相比rhbFGF组心肌细胞间可见大量毛细血管生长;(5)结扎LAD6周rhbFGF组冠脉造影可见侧枝血管形成.结论:rhbFGF有急性扩张冠脉及限制心肌梗塞面积的作用,缺血心肌内注射rhbFGF能促进冠状动脉血管新生,其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冠心病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9.
目的:探讨兔食管对硅胶导管压迫缺血的时限,局部病理变化,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随机选用2.5kg左右的16只新西兰大白兔,经颈段食管置入外径5.5mm,长10mm硅胶导管,颈段食管外置,经腹行胃蘑菇造瘘,术后经蘑菇管给予流质,半流质,饲养1,2周后分别处死,进行受压食管大体解剖观察及组织病理切片检查。结果:受压食管壁变薄,黏膜角化层形成,肌细胞萎缩,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死亡1只,无一例食管胸膜瘘发生,结论:兔食管硅胶导管有一定的耐受性,使用低张力气囊导管效果可能会更好,有望在临床上进一步使用。  相似文献   
130.
兔急性颅内高压模型的经颅多普勒(TCD)波形改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颅内高压状态下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频谱波形的动态变化规律。探索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与TCD频谱形态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硬膜外球囊注水法制作急性颅内高压动物模型。2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8只,硬膜球囊不注水)。实验组(12只,硬膜外球囊分次注水),持续监测ICP及TCD,结果;急性局灶性颅内压升高时,TCD频谱出现相应变化,并存在“S2峰状波”及“双尖塔状波”两种典型波形,两种波形变化对应相对固定的ICP段。结论:TCD频谱的变化能较早地反映ICP的变化及颅内高压(intracranial hypretension,ICH)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