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85篇
  免费   349篇
  国内免费   142篇
耳鼻咽喉   7篇
儿科学   12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301篇
口腔科学   1744篇
临床医学   514篇
内科学   874篇
皮肤病学   123篇
神经病学   455篇
特种医学   258篇
外科学   126篇
综合类   702篇
现状与发展   2篇
预防医学   212篇
眼科学   43篇
药学   262篇
  5篇
中国医学   203篇
肿瘤学   27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104篇
  2022年   204篇
  2021年   241篇
  2020年   197篇
  2019年   203篇
  2018年   203篇
  2017年   185篇
  2016年   170篇
  2015年   156篇
  2014年   373篇
  2013年   327篇
  2012年   285篇
  2011年   284篇
  2010年   225篇
  2009年   197篇
  2008年   249篇
  2007年   229篇
  2006年   194篇
  2005年   168篇
  2004年   130篇
  2003年   131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115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64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60篇
  1992年   80篇
  1991年   61篇
  1990年   53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47篇
  1987年   45篇
  1986年   43篇
  1985年   44篇
  1984年   40篇
  1983年   42篇
  1982年   40篇
  1981年   28篇
  1980年   31篇
  1979年   15篇
  1978年   15篇
  1977年   22篇
  1976年   17篇
  1975年   2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肥大细胞分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同区域的分布情况.方法:将42例经尸检后获得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标本和10例尸检正常冠状动脉标本进行抗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在正常内膜、斑块帽区、核心区、肩区肥大细胞密度(细胞数/视野)分别为(1.2±1.7)、(2.6±2.1)、(3.1±2.4)、(7.2±3.9),斑块肩区肥大细胞密度明显高于其它部位.结论:肥大细胞参与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并通过释放类胰蛋白酶影响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2.
活血胶囊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活血胶囊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及其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机制.方法通过高脂饮食建立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采用生化分析测定血脂、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研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CD6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光镜下观察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形态学及斑块病理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活血胶囊可显著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水平(P<0.05);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巨噬细胞的浸润,降低斑块内TNF-α表达及血清IL-6的水平(P<0.05),并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活血胶囊具有改善斑块稳定性的作用,该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过程有关,其改善斑块稳定性方面与辛伐他汀有相似的作用.  相似文献   
53.
目的 观察血塞通软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软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4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各120例.对照组采用肠溶阿匹林、辛伐他汀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塞通软胶囊,两组均治疗6个月为1个疗程,随访1年.结果 两组治疗后软斑性质、数目、体秘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治疗组在软斑消退、软斑转为硬斑、软斑数目、软斑体积等方面优于对照组(t=3.525,P<0.01).治疗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和再住院情况优于对照组(t=3.678,P<0.01).结论 血塞通软胶囊可有效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软斑块,降低心脑血管疾病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心脑血脉宁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基质金属蛋白酶一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一2(TIMP一2)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喂养高脂饲料和主动脉球囊内皮拉伤术复制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实验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心脑血脉宁组,历时15周。处死后,取腹主动脉行苏木精一伊红(HE)染色,观察镜下病变,计数斑块破裂数,免疫组化方法检测MMP一2、TIMP一2蛋白含量。【结果】1)HE观察:假手术组镜下形态结构完整,模型组斑块中心可见大量脂核,斑块表面覆盖纤维帽,在斑块肩部可见残存泡沫细胞和大炎细胞浸润。心脑血脉宁组介于两者之间。2)免疫组化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MMP一2、TIMP一2蛋白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心脑血脉宁组MMP一2与模型组比较表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TIMP一2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有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心脑血脉宁组能够有效降低两者比值,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心脑血脉宁干预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能减少斑块破裂,其机制可能与降低斑块MMP一2含量以及调节MMP一2与TIMP一2比值有关。  相似文献   
55.
目的观察葛根素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不稳定斑块影响。方法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和治疗组,后者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葛根素注射液;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变化。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具有明显降低PAI-1、MMP-9、CRP和IL-6的作用,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葛根素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显著,具有稳定不稳定斑块和抗栓的作用。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大株红景天胶囊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气虚血瘀证的干预及抗氧化、抗炎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机制。方法:将符合要求的123例患者,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1例和观察组62例。对照组给予抗血小板和调节血脂药物治疗,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0.1 g/次,1次/d;瑞舒伐他汀钙胶囊,10 mg/次,1次/d。观察组西药使用同对照组,并给予大株红景天胶囊,4粒/次,3次/d。两组疗程均为患者每2周门诊随访1次,连续观察16周。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数量和斑块大小;检测治疗前后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进行气虚血瘀证评分;检测治疗前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2(TIMP-2),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CD62 p),溶酶体颗粒糖蛋白(CD63)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 WF)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MT薄于对照组、斑块数量少于对照组、斑块大小积分小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LDL-C低于对照组(P0.01),HDL-C高于对照组(P0.01),气虚血瘀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血清hs-CRP,Hcy,MMP-2,MMP-9均低于对照组,TIMP-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SOD水平高于对照组,MD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GMP-140,v WF,CD62 p和CD63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抗血小板和调节血脂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大株红景天胶囊,对治疗气虚血瘀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具有缩小或减少颈动脉斑块的作用,能调节脂代谢,改善中医证候症状,并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57.
目的:观察具有解毒作用的中药虎杖提取物配伍活血化瘀中药山楂提取物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积分及其斑块稳定性相关血清学指标的干预作用,并观察其安全性,为具有解毒活血作用的中药提取物配伍应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按纳入病例标准,选择济南机床二厂社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解毒活血治疗组(简称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给予虎杖提取物和山楂提取物胶囊(每粒含虎杖提取物160 mg,山楂提取物150 mg),每次1粒,每日2次(给药剂量为虎杖提取物5.33 mg·kg-1·d-1,山楂提取物5.0 mg·kg-1·d-1);对照组给予洛伐他汀片口服,每次1片(20 mg/片),每日1次(给药剂量为0.33 mg·kg-1·d-1)。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个月,治疗期间避免服用影响血脂代谢和抗AS的其他药物。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IMT、斑块积分及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TIMP-1)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过程中,对照组1例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退出试验、1例因为未遵循治疗方案予以剔除,治疗组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最终纳入分析病例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结果显示连续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IMT、斑块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2组血清Hs-CRP,MMP-9水平和MMP-1/TIMP-1显著降低(P<0.05,P<0.01),TIMP-1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组间比较治疗后治疗组血清Hs-CRP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具有解毒活血作用的虎杖提取物和山楂提取物配伍具有较好的抗动脉粥样硬化、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炎和抑制细胞外基质降解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和通心络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的影响。方法:选择67例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成3组,阿托伐他汀组、通心络组、联合治疗组(阿托伐他汀+通心络),观察12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面积,斑块积分和血脂的变化。结果:3组治疗前后颈动脉IMT和斑块面积均缩小,斑块总积分减少,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联合治疗组颈动脉IMT和斑块面积和斑块总积分优于单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阿托伐他汀组与通心络组比较,治疗后颈动脉IMT和斑块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总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TC、LDL-C、TG下降幅度均高于单独用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心络组治疗前后T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与通心络组治疗后比较,TC、LDL-C、T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心络组降TG效果优于阿托伐他汀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和通心络联合治疗作用互补,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面积,斑块积分和血脂的影响大于单药治疗。  相似文献   
59.
目的:通过3T高分辨MR扫描,分析颈动脉斑块的表面钙化与斑块表面溃疡和斑块内出血的关系。方法:使用3T MR扫描仪对颈动脉斑块患者进行局部高分辨扫描,分析51例患者的钙化斑块。共纳入183个层面,记录每一层面的表面钙化类型(点状、弧形或大片状)、钙化部位(边缘型、中央型)、同一或相邻层面有无斑块内出血和表面溃疡,使用χ2检验分别分析钙化类型和部位与斑块内出血及表面溃疡的关系。结果:183层表面钙化斑块中,122层伴斑块内出血(66.7%),86层可见表面溃疡(47%)。按钙化类型和部位划分后,158层为点状、弧形的不规则钙化,25层为大片状钙化;142层为边缘钙化,41层为中央钙化。不规则钙化组伴斑块内出血的几率显著高于大片状钙化组(72.8% vs 28%,P<0.01);边缘钙化组较中央钙化组更易伴斑块内出血(71.1% vs 51.2%,P<0.05)。然而,不规则钙化、边缘型钙化与大片状钙化、中央型钙化比较,表面溃疡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表面钙化是斑块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容易导致斑块内出血和溃疡形成;表面钙化的类型、部位对斑块的稳定性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0.

Aim:

To evaluate the pharmacokinetics (PK), pharmacodynamics (PD) and primary tolerability of an anti-CD11a monoclonal antibody (CMAB001) in Chinese healthy volunteers and psoriatic patients.

Methods:

Two open-label studies were conducted. One was a parallel-group, single-center, dose-escalation test, including 24 healthy adult volunteers from 18 to 45 years in age. All subjects randomly received a single subcutaneous injection dose of 0.5, 1.0 or 2.0 mg/kg. The other was a multiple-dose study: 10 adult psoriatic patients were administered weekly subcutaneous injections of 1.0 mg/kg for 7 weeks.

Results:

CMAB001 was well tolerated in the single- and multiple-dose studies. Slow absorption was observed in both studies. In the single-dose study, the concentration of CMAB001 reached its highest level 2 d later after the injection, and the Cmax increased in an approximate dose-proportionate manner, while the area under curve (AUC) showed much greater than dose-proportionate increase. In the multiple-dose study, the steady-state serum concentration level was attained following the 4th injection.

Conclusion:

CMAB001 exhibited a nonlinear pharmacokinetic profile over the dose range from 0.5 to 2.0 mg/kg, and was well tolerated in healthy volunteers and psoriatic pati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