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95篇
  免费   765篇
  国内免费   291篇
耳鼻咽喉   28篇
儿科学   734篇
妇产科学   702篇
基础医学   2215篇
口腔科学   375篇
临床医学   2438篇
内科学   2197篇
皮肤病学   109篇
神经病学   2001篇
特种医学   557篇
外科学   4228篇
综合类   2432篇
预防医学   1753篇
眼科学   15篇
药学   2000篇
  8篇
中国医学   434篇
肿瘤学   425篇
  2023年   226篇
  2022年   560篇
  2021年   674篇
  2020年   589篇
  2019年   545篇
  2018年   562篇
  2017年   551篇
  2016年   589篇
  2015年   628篇
  2014年   1415篇
  2013年   1381篇
  2012年   1304篇
  2011年   1561篇
  2010年   1141篇
  2009年   1181篇
  2008年   1145篇
  2007年   1122篇
  2006年   991篇
  2005年   797篇
  2004年   723篇
  2003年   574篇
  2002年   485篇
  2001年   390篇
  2000年   376篇
  1999年   284篇
  1998年   267篇
  1997年   214篇
  1996年   193篇
  1995年   190篇
  1994年   184篇
  1993年   148篇
  1992年   142篇
  1991年   130篇
  1990年   138篇
  1989年   106篇
  1988年   114篇
  1987年   101篇
  1986年   69篇
  1985年   99篇
  1984年   85篇
  1983年   44篇
  1982年   82篇
  1981年   82篇
  1980年   63篇
  1979年   59篇
  1978年   60篇
  1977年   49篇
  1976年   55篇
  1975年   36篇
  1973年   3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942.
943.
目的:探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在不同膀胱灌注量下漏尿点压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12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在术前行尿动力检查时分别给予膀胱灌注200、250、300、350 mL时,测出腹压漏尿点压及咳嗽漏尿点压并分别进行比较。结果:不同膀胱容量下同时测得的腹压漏尿点压及咳嗽...  相似文献   
944.
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观察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患者下肢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其对机体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年龄69—91岁,按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Ⅰ-Ⅱ级行骨科手术的患者48例,分2组,对照组(Ⅰ组)硬膜外麻醉,试验组(Ⅱ组)腰-硬联合麻醉。分别评定麻醉效果,记录2组给药前后多时段生命体征、起效时间、阻滞平面及维持时间,分别于术前、术毕和术后24h采集静脉血,测定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的浓度。结果 2组患者麻醉前后生命体征无明显变化,起效时间Ⅱ组明显快于I组(P〈0.05),各时段NE和E的浓度Ⅰ组均高于Ⅱ组(P〈0.05),术中镇痛效果的满意度Ⅱ组(96%)明显高于Ⅰ组(74%)。结论 只要术前准备充分,掌握给药的剂量和速度,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患者不会产生不良影响,且可减轻手术的应激反应,是一种效果好而可行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945.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研究一直致力于解释为什么遭受同样的重大创伤事件,只有一小部分人发展成PTSD。发现这些个体差异性对于PTSD的筛选和治疗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研究认为恐惧消退可以作为一种简易可识别的标准,用来表示PTSD患者和正常个体之间的差异。具体表现在恐惧消退的前额叶-杏仁核环路上差异:PTSD患者促进恐惧消退的环路表达受到抑制,而促进恐惧表达的一条环路被激活以及基因分子机制的多样性。基于这些差异性,最新研究提出了恐惧消退治疗的前额叶-杏仁核功能康复正常化理论。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46.
唐宇  马洪升 《胃肠病学》2013,18(5):296-300
背景:应激所致肠黏膜屏障损伤的机制以及肥大细胞(MC)在其中的作用尚未明确。目的:探讨肠黏膜MC(IMMC)在急性应激性肠黏膜屏障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应激组(S组),S组给予急性冷束缚应激建立模型,按照应激结束后处死时间进一步分为S2h、S4h、SSh、S16h、S24h组。取回肠末端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以Chiu’S评分评估肠黏膜组织损伤程度,以甲苯胺蓝染色计数IMMC,以透射电镜观察肠黏膜组织和IMMC超微结构,以ELISA法检测肠黏膜组织组胺含量。结果:S组的Chiu’S评分均显著高于N组(P〈0.05),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以S8h组最高。S2h、S4h组的IMMC计数显著高于N组(P〈0.05),S8h、S16h、S24h组IMMC计数与N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MC计数与Chiu’S评分无相关性(P〉0.05)。S组肠黏膜超微结构破坏明显,IMMC胞质大量脱颗粒。S2h、S4h、S8h组的肠黏膜组织组胺含量较N组显著降低(P〈0.05),呈逐渐下降趋势。S16h、S24h组组胺含量与N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黏膜组织组胺含量与Chiu’S评分呈负相关(P=0.03)。结论:急性应激状态下,IMMC脱颗粒释放炎性介质是导致肠黏膜屏障损伤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947.
目的探讨抗幽门螺旋杆菌(Hp)治疗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氧化应激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ACI患者125例,常规做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感染情况。将84例Hp感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加用抗Hp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所有患者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ox-LDL和SOD变化,观察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随访半年、1年统计脑梗死复发率。结果 125例ACI患者中Hp感染率为67.2%。随着Hp感染程度加重,血清ox-LDL水平升高(F=16.143,P0.01),SOD水平下降(F=55.686,P0.01)。治疗组治疗后血清ox-LDL水平较对照组降低,SOD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1)。治疗组神经功能恢复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半年及1年脑梗死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Hp感染是ACI的重要危险因素,积极抗Hp治疗,可显著降低脑梗死患者体内氧化应激反应,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并可降低其短期内脑梗死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948.
目的观察糖尿病与脑梗死后应激性高血糖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效果和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1月—2013年8月于北京军区总医院接受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急性期脑梗死(≤4.5h)患者127例。根据有无糖尿病史、入院时随机血糖及7d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将其分为糖尿病组(35例),应激性高血糖组(49例)及血糖正常组(43例)。比较溶栓后24 h两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管再通率及90 d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溶栓前,糖尿病组、应激性高血糖组及血糖正常组NIHSS评分分别为(14.2±5.1)、(12.8±5.6)、(13.0±4.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24 h,分别为(14.7±6.0)、(11.9±4.9)、(8.0±2.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糖尿病组和应激性高血糖组的NIHSS评分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正常组NIHSS评分低于溶栓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3组再通良好率分别为54.3%(19例)、57.2%(28例)、67.4%(29例),出血转化率分别为14.3%(5例)、6.1%(3例)、2.3%(1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溶栓后90d 3组mRS评分显示,血糖正常组的预后良好率为72.1%(31例),显著高于应激性高血糖组的51.0%(25例)和糖尿病组的28.6%(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应激性高血糖组与糖尿病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与应激性高血糖均对急性期脑梗死溶栓治疗的效果和短期预后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949.
目的分析哺乳期妇女尿碘浓度的稳定性,评价其碘营养。方法 2012年4~5月选择碘盐覆盖良好的甘肃省临夏县尹集乡,连续跟踪采集3次自然饮食和生活状态条件下哺乳期妇女间隔10 d随机1次性尿样。采用过硫酸铵消化-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方法(WS/T 107-2006)检测尿碘含量。结果 3次尿碘中位数分别为188.13μg/L、185.0μg/L和172.9μg/L,尿碘中位数和频数构成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一个体3次尿碘在同一水平的比例占9.2%(29/184),两次尿碘浓度在同一水平的比例均〈20%;以第1次检测结果为基准,第2次尿碘浓度在〈150μg/L、150~250μg/L、250~500μg/L和〉500μg/L同一水平的符合率分别为53.2%、36.5%、31.3%和14.3%,第3次尿碘在〈150μg/L、150~250μg/L、250~500μg/L和〉500μg/L四个水平的符合率分别为44.2%、23.1%、16.7%和0.0%。结论在自然饮食和生活状态下,同一个体不同时间尿碘浓度的符合率低,一致性差,但总体3次尿碘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因此一次性尿碘浓度不能对个体碘营养作出正确评价,但能够反映群体的碘营养水平。根据尿碘浓度判定,在目前碘盐落实的情况下,调查点的哺乳期妇女碘营养适宜。  相似文献   
950.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病(DN)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781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分为:单纯糖尿病组(475例)、早期DN组(188例)及临床DN组(118例).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资料,检测血糖、HbA1c、血脂、尿酸、肾功能等,行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测定、眼底照相、下肢动脉彩超等检查评估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比较3组间的一般情况、生化指标及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情况,分析其与DN的相关性.结果 随DN进展,收缩压、糖尿病病程及尿酸水平呈递增趋势(P均<0.05);早期DN组和临床DN组体重指数、腰围大于单纯糖尿病组(P均<0.05);临床DN组舒张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纤维蛋白原高于单纯糖尿病组和早期DN组(P均<0.05);而血红蛋白、总胆红素及谷丙转氨酶低于单纯糖尿病组和早期DN组(P均<0.05);临床DN组HbA1c低于单纯糖尿病组(P<0.05).3组间血粘度、下肢动脉斑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56.475、27.708、143.600,P均<0.05).DN病变程度与体重指数、腰围、糖尿病病程、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纤维蛋白原、下肢动脉斑块、DR呈正相关(r=0.121 ~ 0.420,P均<0.05),与HbA1c、血红蛋白、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血粘度呈负相关(r =-0.245-0.019,P均<0.05).DN的发生与尿酸[优势比(OR)=1.006,95%CI:1.003~1.008]、纤维蛋白原(OR=1.450,95% CI:1.106~1.900)及DR(OR=3.994,95% CI:2.612~6.108)独立相关(P均<0.05).结论 尿酸、纤维蛋白原及DR是2型糖尿病患者DN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