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2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12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32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30篇
皮肤病学   15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74篇
预防医学   7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89篇
中国医学   26篇
肿瘤学   3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321.
雷公藤甲素对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经不同浓度的雷公藤甲素(0、5、10、20、30μg/L)处理后,MTT法显示雷公藤甲素可抑制内皮细胞的增殖,5μg/L雷公藤甲素的抑制率达29.15%;琼脂凝胶立体细胞培养系统检测发现内皮细胞经雷公藤甲素作用后,其游走能力降低;鸡胚尿囊膜试验观察到雷公藤甲素可有效抑制血管的生成;荧光定量RT-PCR检测发现雷公藤甲素可下调内皮细胞u-PAmRNA的表达。因此认为,雷公藤甲素可能在基因水平上干扰内皮细胞u-PAmRNA的表达,减少u-PA蛋白的生成,从而有效地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移行,这可能是雷公藤甲素抑制血管生成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22.
HPLC-ELSD法测定雷公藤提取物中雷公藤甲素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HP -ELSD法测定雷公藤甲素。方法 :alltech -CN色谱柱 (4 6× 5 0mm ,5 μm) :流动相 :甲醇 -水 (4 5∶5 5 ) ;流速 :0 6mL/min ;检测器漂移管温度 :95℃ ;气流速 :2 5L/min。结果 :雷公藤甲素在 0 1~ 1 5 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加样回收率为 98 4 % (n =9)。结论 :该方法简便、准确 ,稳定性好 ,线性范围宽。可作为雷公藤甲素的含量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323.
类风关巴布剂体外透皮吸收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陈凌云  张卫兵  张丽萍 《医药导报》2004,23(7):0445-0446
目的:探讨类风关巴布剂透皮吸收的效果。方法: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法,研究了类风关涂膜剂及其新剂型类风关巴布剂中的雷公藤甲素的透皮吸收特点,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透过的雷公藤甲素。结果:巴布剂中雷公藤甲素的透皮吸收符合Higuchi方程,即Q与t1/2呈线性关系;涂膜剂的体外透皮是零级过程,4~12 h内透皮吸收接近恒速。结论:巴布剂较涂膜剂有较好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324.
雷公藤内酯醇对红白血病K562细胞株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雷公藤内酯醇对人类红白血病K562细胞株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运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流式细胞术(FCM)等检测雷公藤内酯醇对K562细胞株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结果雷公藤内酯醇能明显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呈时间与剂量依赖性,作用24h时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25nmol/L。且经雷公藤内酯醇处理后K562细胞G1/S期所占的百分比较对照组上升(P<0.05)。雷公藤内酯醇作用48h,其浓度的变化与K562细胞凋亡率具有相关性(r=0.97,P<0.05),而作用24h时,则无明显诱导凋亡的作用。结论雷公藤内酯醇有明确的抗白血病细胞增殖的能力,干扰K562细胞周期,上调细胞G/S期检测点,并具有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325.
大孔吸附树脂富集雷公藤内酯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应用大孔吸附树脂D101型分离、纯化雷公藤内酯醇。方法:用醇提水沉后,经D101树脂吸附及氧化铝柱除杂,用95%乙醇解吸,高压液相色谱(HPLC)测定含量。结果:雷公藤内酯醇可得到较好的保留。结论:D101可应用于雷公藤内酯醇的富集。  相似文献   
326.
雷公藤单体体外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雷公藤单体对胶质瘤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 :通过 MTT法测定 3种雷公藤单体 (甲素、红素和 Wilforol A)对胶质瘤细胞株 SHG4 4、C6、U2 5 1的体外抑制作用 ;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雷公藤甲素与雷公藤红素后 SHG4 4胶质瘤细胞 bax、bcl- 2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雷公藤二萜类单体雷公藤甲素对胶质瘤细胞有极明显的抑制作用 ;雷公藤三萜类单体中红素的抑制作用次之。两者均使 SHG4 4细胞 bax表达增加 ,bcl- 2表达下降。结论 :雷公藤甲素与雷公藤红素对胶质瘤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其作用与促进 bax表达、抑制 bcl- 2表达 ,导致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327.
雷公藤甲素在大鼠体内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雷公藤甲素具有抗肿瘤、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能迅速由胃肠道吸收,但并不完全。本实验研究了该药口服和静注给药途径的分布和排泄,结果表明:口服和静注后,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消除速率大体相似,均以肝中浓度为最高,依次为脾、肺、肾、肠、心和脑,体内消除较缓慢。血浆蛋白结合率为64.7%。24d内,口服后尿粪总排泄量为给药量的67.5% ,其中粪占52.4%;静注后为61.9%,粪占25%。24h内胆汁排泄为6.73%。提取尿、粪和胆汁经TLC、放射性测定及放射自显影分析,表明以原药排泄为主和部分代谢物。  相似文献   
328.
目的:探讨经外膜缓释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对自体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4只,建立颈外静脉-颈总动脉移植模型。随机将动物等分为3组。空白组移植血管不给任何处理, F-127多聚凝胶对照组在移植血管外膜喷洒20 %F-127多聚凝胶0.5 mL,实验组在移植血管外膜喷洒携带雷公藤内酯醇300μg的F-127多聚凝胶0.5 mL。术后2周取标本。用组织形态学方法检测血管内膜增生程度,免疫组化检测标本中bcl-2和Fas的表达,TUNEL法检测标本中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凋亡的水平。结果:静脉移植2周后,与空白组和F-127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血管内膜增生明显受抑制(P<0.05),bcl-2的表达[(18.2±8.4) %]显著减少,而Fas的表达[(21.4±8.9) %]显著增加,凋亡细胞[(28.4±7.6) %]也显著增加(P<0.05)。结论:经外膜缓释雷公藤内酯醇可有效抑制移植静脉内膜增生,这一作用可能系通过促进VSMC凋亡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329.
目的 探讨卡泊三醇、维A酸及雷公藤内酯醇对角质形成细胞及COLO16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生成的影响.方法 采用RT-PCR法检测原代培养的人角质形成细胞及COLO16细胞中VEGFmRNA的水平.结果 卡泊三醇作用于正常人角质形成细胞4h和24h后,以及作用COLO16细胞24h后,均可抑制VEGFmRNA的表达,呈剂量依赖性,IC50值分别为1.19×10-4μg/mL、1.51×10-4μg/mL和3.16×10-5μg/mL.维A酸作用于正常人角质形成细胞4h后可抑制VEGFmRNA的表达,作用于正常角质形成细胞24h后及作用于COLO16细胞4h和24h均无抑制作用.雷公藤内酯醇对正常角质形成细胞和COLO16细胞中VEGFmRNA表达均无抑制作用.结论 在转录水平抑制VEGF生成可能是维A酸与卡泊三醇抗银屑病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30.
雷公藤抑制致敏小鼠T细胞IL-5 mRNA的表达及核因子NFAT活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雷公藤内酯醇(TP)对致敏小鼠T淋巴细胞IL-5 mRNA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卵蛋白(OVA)致敏的方法建立模型;运用原位杂交染色法(ISH)观察TP对T淋巴细胞IL-5 mRNA表达的影响;通过凝胶电泳迁移率实验(EMSA)对CD4^ T淋巴细胞核转录因子NFAT的DNA结合活性进行检测,同时就TP的作用与地塞米松(DM)相比较。结果:致敏小鼠T淋巴细胞IL-5 mRNA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经TP、DM处理后,其IL-5 mRNA表达显著低于致敏组(P<0.01)。致敏小鼠CD4^ T淋巴细胞体外经刀豆蛋白A(ConA)刺激后,NFAT的DNA结合活性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显著增强,并呈时间依赖关系,经TP、DM处理后,NFAT的DNA结合活性显著减弱。结论:TP抑制IL-5基因转录的分子机制可能与其抑制DFAT的DNA结合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