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5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12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32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30篇
皮肤病学   15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74篇
预防医学   7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92篇
中国医学   26篇
肿瘤学   3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71.
目的 探讨甘草次酸对雷公藤内酯醇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的影响. 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雷公藤内酯醇单独给药组和雷公藤内酯醇与甘草次酸联合给药组,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射雷公藤内酯醇0.2 mg/kg,采用液相色谱-质谱法(LC-MS),选择离子检测(SIM)的方式测定2组大鼠不同时间血浆中的雷公藤内酯醇浓度,比较2组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 结果 在0.2~250 ng/mL质量浓度范围内,血浆中雷公藤内酯醇线性良好.定量下限为0.2 ng/mL,日内和日间精密度RSD均<12.0%,准确度为90%~105%,绝对回收率>80%,基质效应>90%,血浆样品的稳定性良好.药代动力学数据显示,联合给药组的最大血药浓度(cmax)、消除半衰期(t1/2)、平均滞留时间(MRT0~180 min)、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180 min)分别是单独给药组的0.75,2.51,1.15及1.39倍,其中t1/2、MRT0~180 min在2组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甘草次酸与雷公藤内酯醇联用可降低雷公藤内酯醇的峰浓度,延长其体内滞留时间,从而提高其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该测定方法简便、效率高、重复性好,符合生物样品分析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272.
摘 要 目的:制备雷公藤甲素自微乳给药系统,并对其药剂学性质进行评价。方法: 通过溶解度试验及伪三元相图的绘制,筛选出雷公藤甲素自微乳的处方工艺;以自微乳平均粒径和自微乳化时间进一步优化雷公藤甲素自微乳处方;并对雷公藤甲素自微乳的药剂学性质进行考察。结果: 雷公藤甲素自微乳给药系统的最优处方为:油相中链甘油三酯(MCT)20%、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蓖麻油(EL 35)40%、助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400(PEG 400)40%。自微乳化后平均粒径为43.48 nm,自微乳化时间小于30 s。结论:雷公藤甲素自微乳平均粒径和外观形态符合制剂学要求,具有较好的缓释效果,为进一步的药效学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73.
雷公藤甲素对炎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雷公藤甲素能减轻巴豆油合剂诱发的小鼠耳部水肿;对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细胞膜有稳定作用。甲素可明显提高大鼠血清总补体含量;抑制初次免疫反应的溶血素的形成;对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似有一定程度的抑制。甲素对再次免疫反应的抗SRBC的抗体形成无明显抑制,大剂量甲素可使大鼠睾丸精子形成受到抑制,心、肝、肾组织出现变性,脾小体变小,淋巴细胞减少,口服及皮下注射的LD50分别为1195μg/kg及1136μg/kg。  相似文献   
274.
目的:观察雷公藤甲素对糖皮质激素抵抗型(SR)支气管哮喘(哮喘)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哮喘症状和肺功能的影响,探讨雷公藤甲素对SR哮喘有无治疗作用。方法: SR哮喘患者16例,随机分组为A及B两组,每组各8例。2组患者均予口服丙卡特罗50~100 μg/d和茶碱400 mg/d,并急性发作时吸入沙丁胺醇 200-800 μg/d。A组患者同时联合应用雷公藤甲素每次33 μg,口服,每日3次。疗程4周。疗程开始及结束时分别行血清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4、IL-5水平测定,哮喘临床积分和肺功能检查。结果: 治疗后,A组患者血清IFN-γ和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第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呼气流量(PEF%)、50%肺活量时最大呼气流量(V50%)、25%肺活量时最大呼气流量(V25%)均显著增高,哮喘临床积分和血清IL-4、IL-5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和低于B组治疗后(P<0.05)。B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上述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 雷公藤甲素与丙卡特罗和茶碱联合应用可能是治疗SR哮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75.
雷公藤内酯醇诱导上皮性卵巢癌Caov-3凋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雷公藤内酯醇对上皮性卵巢癌体外生长特性的影响 ,并进一步探讨有关的信号转导机制。方法 :分别采用MTT法、流式细胞仪测定和克隆形成实验观察雷公藤内酯醇对上皮性卵巢癌Caov 3增殖、凋亡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以Westernblot方法检测相关的信号分子。结果 :雷公藤内酯醇显著地抑制了Caov 3的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 (P <0 .0 5 ) ,诱导其凋亡 ,caspase途径和ERK活化主要参与了诱导凋亡的过程。结论 :雷公藤内酯醇对上皮性卵巢癌Caov 3生长特性的影响 ,使其有望成为一种新的化疗药物应用于卵巢癌的治疗。  相似文献   
276.
目的探讨雷公藤甲素(TP)与甲泼尼龙(MP)调节细胞自噬和凋亡促进脊髓损伤(SCI)修复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替代MP治疗SCI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可选择性药物。 方法选取60只雌性Thy-YFP转基因小鼠建立SCI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DMSO溶液处理组(DMSO组)、MP实验组和TP实验组,每组15只。TP实验组、DMSO组及Sham组小鼠分别于术后立即腹腔注射TP(0.002 mg/10 g)、等量5%DMSO、0.9%NaCl溶液,连续给药7 d;MP实验组小鼠于术后30 min、6 h、24 h腹腔注射MP溶液(0.3 mg/10 g)。采用BMC评价运动功能,HE染色及Nissl染色法检测脊髓组织学变化,采用免疫印迹及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B、p62)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caspase-3)的水平。 结果TP实验组干预后SCI小鼠BMS运动功能评分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升高,神经元数量增多,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B上调且p62降低,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Bax降低且抗凋亡蛋白Bcl-2升高;无论是运动功能评价、组织学变化,还是SCI后细胞自噬增强、细胞凋亡减少,TP实验组均优于DMSO组(P<0.05),但与MP实验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TP在急性SCI中通过上调自噬、抑制凋亡可以促进损伤后的脊髓运动功能恢复,与MP相比对SCI具有相同的潜在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77.
目的 探讨雷公藤甲素干预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炎症表达及关节肿胀疼痛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收治的7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甲氨喋呤和美洛昔康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雷公藤甲素.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沉速度(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性因子(RF)、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TNF-α及IL-10水平的变化和关节肿胀疼痛度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ESR、CRP、RF、TNF-α、IL-10分别为(35.44±16.64)mm/h、(14.36±9.84) mg/L、(65.36±41.53) IU/ml、(38.14±6.76)pg/ml、(82.55±70.22) pg/ml,对照组分别为(49.22±22.81) mm/h、(22.59±10.58) mg/L、(136.68±95.76)IU/ml、(42.37±5.46) pg/ml、(71.31±69.89) 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25、10.16、15.22、4.78、6.33,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分别为(9.6±6.8)个、(8.5±5.6)个、(36.6±35.8)min,对照组分别为(11.4±6.6)个、(10.3±8.8)个、(65.3±21.5) 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62、6.35、9.58,P<0.05).结论 雷公藤甲素能够有效降低急性炎症指标,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缓解关节肿胀、疼痛等临床症状,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78.
雷公藤甲素对哮喘豚鼠嗜酸细胞凋亡与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雷公藤甲素(TP)对哮喘豚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0中嗜酸细胞(Eos)调亡及活性的影响,探讨TP治疗哮喘的机制。方法:以卵蛋白致敏激发制作豚姒哮喘模型,随机分为哮喘组、TP组,密度梯度分离法分离EALF中的低密度Eos(HEos)及正常密度Eos数量均明显低于哮喘组(P〈0.01),以HEos下降为明显(P〈0.05),BALF中Eos以NEos EG2^+。结果:用TP 24h后  相似文献   
279.
目的:研究配伍甘草后雷公藤甲素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为阐明甘草对雷公藤的减毒增效机制以及指导雷公藤甲素代谢产物的分离鉴定奠定基础。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结合电喷雾离子肼多级质谱( HPLC-DAD-ESI/Trap/MSn )法研究配伍甘草后雷公藤甲素在大鼠尿液中的代谢产物。结果:在大鼠尿液中发现雷公藤甲素代谢产物4个,分子量分别为376(M1),376(M2),374(M3)和390(M4)。根据DAD紫外光谱图、电喷雾离子肼多级质谱以及药物体内代谢特点初步鉴定为:2(或5)-羟基雷公藤甲素(M1,M2),2-羰基雷公藤甲素(M3),2-羰基-5-羟基雷公藤甲素(M4)。结论:氧化代谢产物为雷公藤甲素的主要代谢产物,氧化代谢可能为雷公藤甲素的解毒途径。  相似文献   
280.

Ethnopharmacological relevance

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f. (Celastraceae) has been traditionally used as folk medicine for centuries in China for the treatment of immune-inflammatory diseases.

Aim of the study

This study aimed to assess the antiangiogenic activities which support the therapeutic use of Tripterygium wilfordii and its terpenoids for angiogenesis disease such as cancer.

Materials and methods

The ethanol extract of Tripterygium wilfordii and subsequent fractions were evaluated on an in vivo antiangiogenic zebrafish embryo model.

Results

Three antiangiogenic terpenoids were isolated by bioassay-guided purification, namely, celastrol (4), cangoronine (5) and triptolide (7). Among them, triptolide manifested the most potent antiangiogenic activity against vessel formation by nearly 50% at 1.2 μM. Semi-quantitative RT-PCR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riptolide dose- and time-dependently reduced the mRNA expression of angiopoietin (angpt)2 and tie2 in zebrafish, indicating the involvement of angpt2/tie2 signaling pathway in the antiangiogenic action of triptolide.

Conclusions

The discovery of an alternative pathway further confirms the value of ethnopharmacological investigations into traditional botanicals for leads for potential drug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