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6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19篇
儿科学   10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35篇
临床医学   220篇
内科学   432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40篇
特种医学   153篇
外科学   89篇
综合类   237篇
预防医学   2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94篇
中国医学   16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126篇
  2013年   96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The Trellis Peripheral Infusion System is an over-the-wire 0.035 guidewire compatible device, designed to isolate a region of the peripheral vasculature to allow for lytic drug infusion and dispersion. We used it successfully through a percutaneous approach in two cases of acute thrombosis of a native lower limb artery. The total amount of rt-PA used was 12 and 9 mg, respectively and was delivered through bolus injections obviating the need for a supplementary continuous infusion of the agent. The time for dissolution of thrombus was 45 and 35 minutes, respectively. No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缺血的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7年1月~2012年1月治疗69例急性下肢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急性动脉栓塞14例,动脉硬化闭塞基础上继发急性血栓形成50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3例,不明原因2例。根据病情采用:动脉切开Fogarty导管取栓8例,人工血管旁路17例;球囊扩张成形/支架置入15例;置管溶栓后进一步行腔内治疗12例;低位静脉动脉化2例;单纯药物治疗9例;I期截肢6例。结果 12例(17.4%)治疗成功,50例(72.5%)治疗好转,1例(1.4%)治疗无效。57例(82.6%)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2(平均26.4)个月,42例症状不同程度改善,7例Ⅱ期截肢,5例死于心、肺疾病。结论急性下肢缺血早期诊断与及时采用合适的治疗方法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3.
观察24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血清脂蛋白(a)[Lp(a)]动态变化及其与静脉法溶栓疗效关系。结果表明,AMI患者的Lp(a)呈一过性升高,7~14天达峰值,溶栓组比对照组峰值较快降至基线水平。Lp(a)浓度在溶栓不成功、住院期死亡或梗塞范围大的患者中增高更为明显,提示Lp(a)水平变化与AMI溶栓疗效及急性期预后间可能有一定的联系。另外,还发现AMI发病后早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及纤溶蛋白原溶解活性下降、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活性升高;静脉滴注尿激酶或去纤酶后均可使t-PA和纤溶活性升高,而且用药后第1~3天还使PAI活性及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降低,Lp(a)、血脂及纤溶指标相互之间相关性不甚明显。  相似文献   
74.
本文评价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晚电位的影响。180例患者发病后5.9±3.4天描记晚电位。按溶栓与否分为:溶栓组52例;非溶栓组128例。晚电位阳性发生率分别为17.3%和39.1%(P<0.05);溶栓患者按冠状动脉再通间接指征分为再通组31例,未再通组21例,晚电位阳性发生率分别为6.5%和33.3%(P<0.05);冠状动脉造影18例,按心肌梗塞溶栓治疗标准分为再通组11例,未再通组7例,晚电位阳性发生率分别为9.1%和57.1%(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提示溶栓治疗可降低心肌梗塞晚电位阳性发生率,其作用机制与再灌注有关。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价大脑中动脉(MCA)急性闭塞患者脑缺血溶栓血流分级(thrombolysis in brain ischemia,TIBI)。方法选择符合溶栓适应证(≤6h)、TCD诊断为MCA急性闭塞的患者36例。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或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观察患者溶栓前、后TIB1分级变化情况,评价TIB1分级与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后3个月改良Rankin评分的相关性。结果①36例患者中,溶栓前TIBI分级0~1级21例(58.3%),2~3级15例(41.7%)。溶栓后次日TIBI分级0~1级7例(19.4%),2~3级14例(38.9%),4~5级15例(41.7%);溶栓总有效率为63.9%(23/36)。②溶栓前TIBI血流分级与NIHSS评分呈负相关(r=-0.829,P=0.000)。③溶栓后的TIBI血流分级与Rankin评分呈负相关(r=-0.57,P=0.001)。结论TIBI分级与MCA急性闭塞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关,能够反映溶栓效果,有助于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76.
超早期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早期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方法和疗效。方法经股动脉插管将微导管送入阻塞部位,给尿激酶75万U,0.9%氯化钠50ml,用微量泵以100ml/h的速度推注,注药前后造影观察血管再通情况。结果11例血管通率,67%,4周疗效基本痊愈:82%,显著进步:18%,显效率:100%。结论超早期溶栓能恢复血流灌注,可阻断脑梗死的病理过程,避免脑细胞的坏死,能明显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77.
78.
79.
目前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仍然是神经科研究和关注的重点,早期的血管再通与患者良好预后明显相关。而目前针对急性脑梗死早期血管再通治疗的方法有多种,临床医师如何选择存在一定的困扰,本文结合指南就各血管再通治疗方法进行汇总分析,以帮助临床医师做出临床决策时进行参考。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后血清炎症介质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我院收治的AMI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接受重组链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试验组在溶栓治疗基础上,再给予乌司他丁静脉滴注。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4 h及72 h抽取静脉血测定炎症介质hs-CRP、IL-1、IL-10及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治疗后24 h两组患者hs-CRP、IL-1、IL-10及TNF-α表达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增加幅度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72 h两组患者炎症介质水平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P0.05),且试验组的降低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溶栓后住院期间不良反应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溶栓治疗前后应用乌司他丁可有效抑制炎症介质表达水平,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