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8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14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探讨先天性食管狭窄的诊断及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15年6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4例先天性食管狭窄患儿的临床资料。4例患儿均为男性,入院年龄分别为5岁1个月、4岁2个月、10个月和3岁7个月。结果1例入院后诊断为贲门失迟缓症,在腹腔镜食管肌层切开过程中发现食管下段软骨异位,切除异位软骨后保留完整食管黏膜,随访1年进食顺利。1例先天性食管闭锁合并食管下段狭窄,多次影像学检查漏诊食管下段狭窄,胸腔镜下完成狭窄段切除再吻合,随访8个月进食顺利。1例球囊扩张食管4次,随访4个月进食顺利。1例先天性食管狭窄合并十二指肠梗阻,腹腔镜解除十二指肠梗阻7个月后行胸腔镜食管切除再吻合手术,随访2个月进食顺利。结论先天性食管狭窄常合并其它消化道畸形,容易漏诊,其治疗方式尚存在争议,腔镜手术具有较高可行性。  相似文献   
72.
胸腔镜术前CT引导下双弹簧圈标记定位孤立性肺结节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术前CT引导下双弹簧圈精准标记定位在胸腔镜下切除孤立性肺结节(SPN)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我院经胸部CT发现的45例SPN患者,术前采用CT引导下双弹簧圈精准标记定位,然后于当日或次日行胸腔镜楔形切除肺内病灶。记录弹簧圈定位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观察弹簧圈在术中的引导作用。结果 CT引导下双弹簧圈可精准标记、定位肺内微小结节,成功率100%,定位操作平均时间为(18.0±5.3)min。定位后无气胸、咯血发生,沿穿刺针道及弹簧圈周围少量渗血8例(8/45,17.78%);未发生弹簧圈移位、脱落。患者均接受胸腔镜手术治疗。胸腔镜进入胸腔后均能看到标记弹簧圈并可迅速找到病灶,获得病理结果。结论采用双微弹簧圈进行SPN胸腔镜手术前精准标记定位,具有安全、准确、方便、易于操作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微创手术(改良型Nuss术)矫正治疗小儿漏斗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心胸外科接受胸腔镜辅助微创手术(改良型Nuss术)治疗的174例漏斗胸患儿为研究对象,并纳入研究组(Haller指数为3.76~11.23)。选择2002年1月至2010年1月,在同一家医院接受传统胸骨翻转术治疗的37例漏斗胸患儿纳入对照组(Haller指数为3.28~18.30)。采用成组t检验对2组患儿年龄、Haller指数、手术持续时间等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对其住院时间等呈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对性别构成比、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等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新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对所有患儿及其家属详细说明术中、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并与之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后行手术矫形。结果①2组患儿性别构成比、年龄、Haller指数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研究组患儿手术持续时间为(26.6±4.5)min、住院时间为8.0 d(7.0~9.8 d),均短于对照组(135.0±24.2)min,39.0 d(37.0~42.8 d),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41、Z=35.748,P<0.001)。研究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8.6%(15/174)]和复发率(0),均分别低于对照组[24.3%(9/174)、18.9%(7/37)],并且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988、28.406,P=0.014,<0.001)。③研究组15例(8.6%,15/174)患儿发生并发症的时间分别为术中(1例)与术后早期(≤30 d,10例)和术后晚期(>30 d,4例)。④对2组患儿术后共随访2个月至7年的患儿满意度,研究组(98.3%,171/174)高于对照组(91.9%,34/37),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1,P=0.034)。结论相较于传统胸骨翻转术治疗,胸腔镜辅助微创手术(改良型Nuss术)矫正治疗小儿漏斗胸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持续时间短,切口小且隐蔽、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并且术后患儿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74.
胸外科微创手术的迅速发展,对比传统手术存在显著优势的同时,也出现了因小切口标本取出困难及专用的医疗耗材增加手术成本等问题。因此,如何安全、高效、低成本的将手术标本取出,是胸外科医师术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手术室无菌手套因其易于获得、成本低廉、具有良好伸缩性等优点而经常被作为标本取物袋,广泛应用于胸外科及其他多个科室。目...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探讨全胸腔镜袖式肺叶切除支气管成形术治疗中心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效果,并对该术式的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9月在山西省肿瘤医院行全胸腔镜袖式肺叶切除支气管成形术治疗的29例患者临床资料,对手术效果及安全性进行分析。结果 29例均行全胸腔镜袖式肺叶切除支气管成形术,其中行右肺上叶袖式13例,左肺上叶袖式10例,左肺下叶袖式6例。手术时间180~400 min,中位时间240 min,其中支气管吻合时间35~60 min,中位时间48 min。术中出血量150~460 ml,中位出血量220 ml。淋巴结清扫12~39枚/例,中位清扫19.6枚/例。术后放置胸腔引流管时间4~16 d,中位时间6 d;术后住院时间6~16 d,中位时间9 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4.1%(7/29),其中1例并发肺面漏气(>7 d),2例肺部感染,3例心律失常,1例患者术后第7天出院,第40天出现吻合口瘘出血死亡,其余患者术后恢复顺利。中位随访时间为6个月(3~12个月),未见肿瘤复发或吻合口狭窄。结论 全胸腔镜下支气管袖式肺叶切除术是治疗中心型NSCLC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6.
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胸椎结核前路重建手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Lü GH  Wang B  Li J  Liu WD  Yin GH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43):3043-3046
目的评价应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技术进行胸椎结核前路重建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技术进行脊柱前路重建的60例胸椎结核病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19~68岁,平均47·4岁。病变累及T4-T12椎体。50例有明显椎旁脓肿,17例合并胸膜炎,硬膜囊受压42例。术前拟融合节段后凸角度平均29·2°(18°~42°)。术前神经系统功能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4例;C级6;D级19例;E级30例。结果60例手术顺利完成。均采用钉棒内固定。其中自体髂骨植骨32例,钛网28例。平均手术时间230min(180~320),平均出血量570(350~1200)ml,平均胸腔置管引流时间3·6d(3~5d)。临床疗效优良率91·7%。术后融合节段后凸角度平均18·5°(16°~33°),矫正率36·6%。术后并发症18例,发生率30%。经术后2~6年,平均3·4年随访,无内固定松动和断裂,矫正度无明显丢失,均获得良好植骨融合。30例末次随访术后神经功能获1~3级改善。结论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技术为胸椎结核前路重建提供了一种较为简易、安全、有效、实用的脊柱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7.
目的对比观察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pic surgery,VATS)与传统开胸手术在小儿肺叶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6月至2015年12月本院共收治61例需行肺叶切除的患儿,依照患儿病变情况及家属意愿分别采取了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组)和开胸手术(开胸组)。VATS组22例中,14例在电视胸腔镜辅助下行小切口肺叶切除术,8例在全胸腔镜下行肺叶切除术;开胸组39例接受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切口、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比例、术后使用呼吸机时间、引流量多于2 mL·kg~(-1)·d~(-1)的天数、术后重症监护室滞留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围手术期白细胞、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指标。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两组年龄、体重、发病部位以及病理改变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元显著性差异(P0.05);与传统开胸组相比,VATS组切口长度(2.87±1.04 cm vs 8.25±2.32 cm,t=-2.741,P=0.003)、手术时间(85.67±23.95 minuts vs 110.48±32.71 minuts,£=-3.112,P=0.002)、术中出血量(80.00±45.40 mL vs 143.04±67.04 mL,t=-4.112,P=0.002)、输血比例(P=0.043)、引流量大于2 mL·kg~(-1)·d~(-1)的天数(3.66±1.74 d vs 6.26±3.59 d,t=-4.305,P=0.000)、术后重症监护室滞留时间大于24 h、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大于12 h的例数均降低(P0.05);术后第1 d胸腔镜组中白细胞(5.68±1.59×10~9/L vs 13.99±1.74×10~9/L,t=-4.325,P=0.002)、CRP(16.68±2.55 mg/L vs 25.63±4.67 mg/L,t=-6.613,P=0.000)以及PCT(1.40±0.61 ng/mL vs 6.61±3.17 ng/mL,t=-7.372,P=0.002),均低于传统开胸组(P0.05)。结论与传统开胸组相比,VATS下行小儿肺叶切除术出血少,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ICU滞留时间短,应激性炎症反应弱,但对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元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8.
目的 探讨单孔与三孔电视胸腔镜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3年4月就诊于咸阳市中心医院胸外科诊断为自发性气胸的患者5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配至单孔电视胸腔镜组28例,三孔电视胸腔镜组30例,并用电话随访法进行随访.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并发症发病率及生存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传统三孔电视胸腔镜手术相比,单孔电视胸腔镜手术具有术后住院时间更短(t=-4.151,P=0.001)、引流持续时间更短(t=-3.436,P=0.001)、切口满意度评分更高(t=-6.141,P=0.001)、术后6h疼痛视觉评分更低(t=-4.942,P=0.006)、术后24 h疼痛视觉评分更低(t=-3.326,P=0.02)及术后胸腔积液的发病率更低(Z=-2.096,P=0.036)的优点,但手术时间长(t=6.369,P=0.000),在其他并发症发病率、总生存时间(x2 =0.001,P=0.979)及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x2=1.797,P=0.180)方面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三孔电视胸腔镜手术相比,单孔电视胸腔镜手术在住院时间短、术后疼痛轻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不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和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9.
目的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患者接受微创直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DCAB)手术治疗时,采用两种入路进行非机器人辅助全胸腔镜下乳内动脉取材术(TIMAH),探讨该手术方式的术前准备、操作方式、主要特点、优势及不足,并观察短期疗效.方法 CAD男性患者7例,年龄52 ~ 75岁,平均(63.8±8.5)岁,均行TIMAH和左乳内动脉(LIMA)到前降支(LAD)的旁路移植手术.其中LAD单纯闭塞性病变3例,钙化性重度狭窄2例,支架术后支架内血栓再狭窄1例,此6例患者均试行介入治疗,未获成功.另1例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LAD静脉桥路闭塞,回旋支病变加重,进行二次CABG手术的患者.7例患者均行全麻双腔气管插管,右侧单肺通气,采用两种入路进行TIMAH,其后完成MIDCAB手术.其中4例经左腋前线第3肋间打孔置入胸腔镜,经左侧第5肋间左前外侧小切口完成LIMA取材术,其后经小切口进行冠状动脉吻合(简称2切口手术);3例经左腋前线第2或3肋间打孔置入胸腔镜,经左侧第4肋间腋前线和第5肋间锁骨中线打胸腔镜操作孔完成LIMA取材术,其后根据前降支位置扩大第5肋间操作孔进行冠状动脉吻合(简称3切口手术).冠状动脉血管吻合应用普通胸壁牵开器和压迫式心脏稳定装置.二次手术患者完成LIMA与LAD吻合后,以大隐静脉行LIMA到钝缘支的“Y”型桥.结果 全部患者均完成MIDCABG手术,无中转正中开胸.6例LIMA取材质量良好,1例LIMA床止血过程中误伤LIMA远端,导致长度不足,加用2 cm大隐静脉延长LIMA长度.6例对LAD单支手术的患者,左胸壁小切口长度(6.0±0.9)cm,TIMAH时间(112±18)min,手术时间(293±75) min,术中出血(233±52) ml,围手术期均未异体输血,术后气管插管(14.2±10.7)h,ICU停留(1.8±0.4)天,术后住院(10.1士6.7)天.患者术后恢复良好,顺利出院,短期随访,心绞痛症状消失.结论 2切口和3切口手术均可完成TIMAH,手术安全可行,无需为LIMA取材向正中方向延长切口,手术切口小,术后恢复顺利,短期随访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0.
目的 回顾性对比分析胸腔镜下连续与间断折叠修补膈肌治疗小儿先天性膈膨升(CDE)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21例行胸腔镜膈肌折叠术CDE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连续缝合折叠膈肌12例,为连续缝合组;采用间断缝合进行手术9例,为间断缝合组.连续缝合组,男9例,女7例;平均年龄(19.5±8.7)月;平均体重(12.5±4.2) kg;左侧膈膨升5例,右侧膈膨升7例.间断缝合组,男7例,女2例;平均年龄(23.1±9.5)月;平均体重(13.8±5.7)kg;左侧膈膨升3例,右侧膈膨升6例.两组术前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儿术前膈肌均抬高≥2个肋间(3.5~6.5个肋间,平均4.75个肋间).结果 连续缝合组和间断缝合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33±17) min和(75±2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出血量分别为(7.5±1.5) ml和(8.7±2.1)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两组患儿胸腔引流时间均为2~3 d,术后住院时间为4~5 d.术后随访1.2~4.7年,平均(3.2±1.5)年,仅连续缝合组术后复发1例,再次行开胸手术后治愈.结论 与间断缝合折叠修补膈肌相比,胸腔镜下连续缝合折叠修补膈肌治疗CDE是一种安全、有效、操作简便的手术方法,并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