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575篇 |
免费 | 1176篇 |
国内免费 | 57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64篇 |
儿科学 | 185篇 |
妇产科学 | 352篇 |
基础医学 | 2777篇 |
口腔科学 | 408篇 |
临床医学 | 1324篇 |
内科学 | 2495篇 |
皮肤病学 | 172篇 |
神经病学 | 962篇 |
特种医学 | 173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8篇 |
外科学 | 1040篇 |
综合类 | 2646篇 |
现状与发展 | 2篇 |
预防医学 | 876篇 |
眼科学 | 281篇 |
药学 | 4093篇 |
9篇 | |
中国医学 | 1446篇 |
肿瘤学 | 1017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63篇 |
2022年 | 401篇 |
2021年 | 680篇 |
2020年 | 904篇 |
2019年 | 608篇 |
2018年 | 527篇 |
2017年 | 757篇 |
2016年 | 853篇 |
2015年 | 706篇 |
2014年 | 1638篇 |
2013年 | 2544篇 |
2012年 | 1960篇 |
2011年 | 1727篇 |
2010年 | 1317篇 |
2009年 | 1160篇 |
2008年 | 927篇 |
2007年 | 542篇 |
2006年 | 426篇 |
2005年 | 395篇 |
2004年 | 321篇 |
2003年 | 230篇 |
2002年 | 145篇 |
2001年 | 97篇 |
2000年 | 52篇 |
1999年 | 36篇 |
1998年 | 58篇 |
1997年 | 56篇 |
1996年 | 41篇 |
1995年 | 30篇 |
1994年 | 21篇 |
1993年 | 19篇 |
1992年 | 21篇 |
1991年 | 16篇 |
1990年 | 17篇 |
1989年 | 22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14篇 |
1985年 | 85篇 |
1984年 | 122篇 |
1983年 | 91篇 |
1982年 | 107篇 |
1981年 | 62篇 |
1980年 | 70篇 |
1979年 | 49篇 |
1978年 | 28篇 |
1977年 | 31篇 |
1976年 | 28篇 |
1975年 | 27篇 |
1974年 | 21篇 |
1973年 | 2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探讨丙戊酸(VPA)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假手术组(C组)、损伤组(SCI组)和丙戊酸保护组(VPA组)。SCI组和VPA组采用改良Allen法制作大鼠T10 SCI模型。VPA组术后即刻及其后每12h皮下注射VPA 300mg/kg,至取材;C组和SCI组在相应时间点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伤后6h,每组取5只大鼠处死取材,其余大鼠在伤后24h、48h和72h每组取5只先行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随后处死取材。切片后分别行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病理变化,免疫荧光双标法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核因子κB(NF-κB)途径的激活状态,免疫组化法检测白介素1β(IL-1β)的表达。结果:C组大鼠各时间点BBB评分均为21分,VPA组和SCI组各时间点的评分均低于C组(P<0.05),但VPA组各时间点的评分均高于同时间点SCI组,在伤后48h和72h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病理检查显示C组脊髓组织形态正常,VPA组和SCI组伤后6h损伤中央区即可见明显出血灶,灰质中神经元肿胀坏死,白质中神经纤维肿胀;伤后24h、48h出血灶界限更明显,并可见空洞形成和炎症细胞浸润;伤后72h上述病理变化仍明显;VPA组各时间点的病理变化与SCI组相似,但炎症细胞浸润减少。C组偶见或未见NF-κB核阳性细胞和IL-1β表达,与C组相比,SCI组和VPA组NF-κB核阳性细胞百分比和IL-1β表达量从伤后6h即显著性增高,24h达高峰,以后逐渐减少,72h仍显著性高于C组(P<0.05);VPA组各时间点NF-κB核阳性细胞百分比和IL-1β表达量均低于同时间点SCI组(P<0.05)。结论:VPA可促进大鼠SCI后运动神经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82.
目的 研究β-catenin表达对缺氧环境中肝癌细胞侵袭转移潜能的影响.方法 利用100 μmol/L氯化钴处理高转移性MHCC97肝癌细胞模拟体外缺氧;将红色荧光标记的上述细胞(MHCC97-R)行肝脏原位种植并肝动脉结扎,构建体内缺氧模型.在此基础上,以RNAi技术敲除上述细胞内β-catenin基因,观察其对缺氧环境中肝癌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结果 缺氧抑制MHCC97肝癌细胞增殖及MHCC97-R移植瘤生长,但增加其体外侵袭及体内转移.敲除β-catenin不能进一步加强缺氧对细胞增殖的抑制效应,但可明显减少由缺氧诱导的侵袭、转移.结论 缺氧环境中,肝癌细胞增强的侵袭转移潜能与β-catenin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转录抑制因子Snail表达与胃癌Lauren分型的关系。方法Western印迹检测肠型胃癌细胞系(N87)和弥漫型胃癌细胞系(AGS)中Snail和上皮型E钙黏蛋白(E-cadherin)的表达。将糖原合酶激酶.3B(GSK-3B)质粒转染胃癌细胞系,检测Snail和E-cadherin的表达变化。收集2000年2月至2005年12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胃癌根治术的77例术后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Snail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并分析其与胃癌Lauren分型之间的关系。结果Snail在N87中低表达,在AGS中高表达;E-cadherin表达与Snail相反。转染GSK-3B后,胃癌细胞Snail表达显著下调,E-cadherin表达显著上调(P〈0.01)。使用不同浓度的GSK-3B抑制剂氯化锂处理后.胃癌细胞Snail表达显著上调,且具有明显浓度依赖性(P〈0.01)。21例肠型胃癌中Snail低表达16例,高表达5例;56例弥漫型胃癌中Snail低表达21例,高表达35例;肠型胃癌中Snail表达明显弱于弥漫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Snail的表达与胃癌Lauren分型有关.是一种潜在的确定胃癌分型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84.
85.
Chronic progressive kidney diseases typically are characterized by active renal fibrosis and inflammation.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TGF-β1) is a key media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nal fibrosis and inflammation. TGF-β1 exerts its biological effects by activating Smad2 and Smad3, which is regulated negatively by an inhibitory Smad7. In the context of fibrosis, although Smad3 is pathogenic, Smad2 and Smad7 are protective. Under disease conditions, Smads also interact with other signaling pathways, such as the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nd nuclear factor-κB pathways. In contrast to the pathogenic role of active TGF-β1, latent TGF-β1 plays a protective role in renal fibrosis and inflammation. Furthermore, 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GF-β/Smad signaling plays a regulating role in microRNA-mediated renal injury. Thus, targeting TGF-β signaling by gene transfer of either Smad7 or microRNAs into diseased kidneys has been shown to retard progressive renal injury in a number of experimental models. In conclusion, TGF-β/Smad signaling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renal fibrosis and inflammation. Advances in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s of TGF-β/Smad signaling in renal fibrosis and inflammation during chronic kidney diseases should provide a better therapeutic strategy to combat kidney diseases. 相似文献
86.
目的研究脑外伤合并骨折患者血清及骨痂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变化。方法将57例骨折分为两组,单纯骨折组31例和脑外伤合并骨折组26例:①在伤后1、2、3、4周时取空腹静脉血,采用ELISA方法进行血清中TGF-β1含量的测定;②根据手术距受伤时间分为3~7 d、8~14 d、15~21 d 3个时间段,于术中取骨痂,采用免疫组化染色,进行TGF-β1阳性细胞表达率测定;③在伤后2、4、8周行X线摄片。结果①ELISA:脑外伤合并骨折组血清中TGF-β1的含量在1~3周时均显著高于单纯骨折组,4周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脑外伤合并骨折组在各时间段TGF-β1表达阳性细胞率均显著高于单纯骨折组;③X线观察:脑外伤合并骨折组较单纯骨折组生成骨痂加速、量多、骨折线模糊。结论脑外伤可能主要是通过促进体液因素中TGF-β1等生长因子的表达来加速骨折愈合过程的。 相似文献
87.
目的检测肿瘤恶病质脂肪组织脂解通路受体的表达改变。方法对2008年5月至2009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用Real-time PCR测定34例(分为肿瘤恶病质组12例、肿瘤对照组13例、良性疾病对照组9例)皮下脂肪标本脂解通路受体的资料进行分析。检测肾上腺素受体β1、2、3、α2C亚型(ADRB1,ADRB2,ADRB3,ADRA2C)、心房钠尿肽受体A(NPRA)、胰岛素受体(IR))及激素敏感脂肪酶(HSL)的mRNA水平;用Western blot检测β1-AR和HSL蛋白水平。结果肿瘤恶病质组中,ADRB1和HSL的mRNA水平升高约0.5倍;ADRB1蛋白水平高于肿瘤对照组1.5倍、良性疾病对照组3.0倍;HSL蛋白升高2.0~2.5倍,与ADRB1呈正相关。结论肿瘤恶病质病人脂肪组织ADRB1表达增加,与HSL表达量正相关,可能参与脂肪消耗。 相似文献
88.
目的 探索奥沙利铂对不同p53状态肝癌细胞的DNA损伤修复基因(GADD45β)诱导差异及可能调控机制.方法 转染p53全序列建立Hep3B+p53.体外合成GADD45β近端启动子序列群(-618至-314),构建荧光素表达质粒,转染肝癌细胞株HepG2、Hep3B和Hep3B+p53.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比较奥沙利铂对GADD45β表达诱导及其近端启动子活性影响差异;比较对DNA合成和细胞克隆形成能力抑制差异;通过Caspase-3的表达变化测定凋亡的发生和发展.结果 奥沙利铂对Hep3B中GADD45β诱导并不明显.转染p53全基因序列后,Hep3B+p53对奥沙利铂的敏感性明显增加,并呈现出剂量-效应的正相关关系.荧光素分析提示奥沙利铂作用Hep3B+p53后的启动子NF-κB(-618/+6)和E2F-1(-470/+6)活性较Hep3B明显增强约1.5倍和0.8倍.奥沙利铂能够更加明显地抑制Hep3B+p53的DNA合成能力和细胞克隆形成能力,100 μmol/L奥沙利铂作用后Hep3B+p53DNA合成率为30.41%,对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抑制率则达到75.60%,与Hep3B相比差异显著.奥沙利铂作用后Hep3B+p53的Caspase-3能够迅速地启动凋亡的发生和发展.结论 p53对铂类化疗药物对肝癌细胞的GADD45β诱导具有重要作用,增强转录调节因子的表达水平是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89.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体外失神经骨骼肌肌源性干细胞(MDSCs)分化方向的作用.方法 采用差速贴壁法分离出大鼠失神经骨骼肌肌源性干细胞,利用TGF-β1诱导分化.将细胞随机分为两组:A,对照组;B,10 ng/ml TGF-β1处理组.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用免疫细胞化学法、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两组细胞中Ⅰ型胶原蛋白(COL-Ⅰ)、Ⅲ型胶原蛋白(COL-Ⅲ)、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波形蛋白(vimentin)和干细胞抗原-1(Sca-1)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在体外,对照组失神经骨骼肌MDSCs表达和合成COL-Ⅰ、COL-Ⅲ、α-SMA和vimentin的水平极低,而表达和合成Sca-1的水平很高.10 ng/ml TGF-β1处理后,失神经骨骼肌MDSCs能高表达COL-Ⅰ、COL-Ⅲ、α-SMA和vimentin,而低表达Sca-1.在TGF-β1的作用下,失神经骨骼肌MDSCs中COL-Ⅰ的表达水平在第2天时达最高值(12.5591±0.3389),约为对照组的3倍;COL-Ⅲ在5d时达最高值(0.8956±0.0438),约为对照组的23倍;α-SMA在第5天时达最高值(1.1090±0.0018),约为对照组的18倍;vimentin在5d时达最高值(0.1794±0.0019),约为对照组的8.5倍;Sca-1在第2天时开始降低,第5天时降低最显著(0.0636±0.0015).结论 TGF-β1能诱导体外失神经骨骼肌MDSCs向肌成纤维母细胞(myofibroblasts)分化,促进细胞合成和分泌细胞外基质. 相似文献
90.
近年来,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尤其是第三代头孢菌素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细菌耐药现象越来越严重,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菌株日益增多,给实验室诊断和抗感染治疗带来极大困难。肠杆菌科细菌耐药的主要机制是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碳青霉烯酶,可以导致多重耐药的发生,因此有必要增加此类酶的检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