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813篇 |
免费 | 1564篇 |
国内免费 | 82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8篇 |
儿科学 | 141篇 |
妇产科学 | 31篇 |
基础医学 | 977篇 |
口腔科学 | 208篇 |
临床医学 | 2270篇 |
内科学 | 3428篇 |
皮肤病学 | 447篇 |
神经病学 | 69篇 |
特种医学 | 678篇 |
外科学 | 3625篇 |
综合类 | 3499篇 |
预防医学 | 724篇 |
眼科学 | 368篇 |
药学 | 2021篇 |
22篇 | |
中国医学 | 1487篇 |
肿瘤学 | 115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13篇 |
2023年 | 349篇 |
2022年 | 482篇 |
2021年 | 585篇 |
2020年 | 568篇 |
2019年 | 419篇 |
2018年 | 369篇 |
2017年 | 488篇 |
2016年 | 525篇 |
2015年 | 538篇 |
2014年 | 1154篇 |
2013年 | 1367篇 |
2012年 | 1216篇 |
2011年 | 1277篇 |
2010年 | 1079篇 |
2009年 | 971篇 |
2008年 | 975篇 |
2007年 | 956篇 |
2006年 | 941篇 |
2005年 | 880篇 |
2004年 | 676篇 |
2003年 | 591篇 |
2002年 | 523篇 |
2001年 | 555篇 |
2000年 | 475篇 |
1999年 | 387篇 |
1998年 | 347篇 |
1997年 | 330篇 |
1996年 | 262篇 |
1995年 | 221篇 |
1994年 | 210篇 |
1993年 | 161篇 |
1992年 | 156篇 |
1991年 | 131篇 |
1990年 | 127篇 |
1989年 | 103篇 |
1988年 | 111篇 |
1987年 | 84篇 |
1986年 | 62篇 |
1985年 | 63篇 |
1984年 | 43篇 |
1983年 | 29篇 |
1982年 | 25篇 |
1981年 | 27篇 |
1980年 | 28篇 |
1979年 | 24篇 |
1978年 | 26篇 |
1977年 | 23篇 |
1976年 | 19篇 |
1975年 | 1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观察茵陈丹蛇汤配合自血疗法治疗痤疮肠胃湿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8例采用茵陈丹蛇汤配合自血疗法治疗;对照组44例,口服治疗红霉素肠溶胶囊。两组患者均同时外用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外涂,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及临床症状积分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1.7%,对照组有效率为7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α、白细胞介素-6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症状积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茵陈丹蛇汤配合自血疗法治疗痤疮肠胃湿热证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血液中炎症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92.
胃类癌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类癌的诊断、病理学特点及治疗选择。方法对1980~2000年经手术和病理诊断的胃类癌22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22例中8例术前经胃镜活检确诊,3例术中经快速病理诊断,11例为术后病理证实。全组均予手术治疗,其中2例行局部切除,8例行胃大部切除术,10例为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1例为全胃切除术,1例做了全胃切除加肝左叶切除术。随访1~10年,死亡9例,其中6例死于类癌复发伴广泛转移;1例伴有胃腺癌者死于胃腺癌复发和转移;1例术后经支气管镜证实合并支气管类癌,而后死于肝转移。结论胃镜检查是术前发现胃类癌的重要手段,病理学诊断是最后确诊的主要方法。胃类癌的治疗取决于肿瘤的大小、浸润程度及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93.
胃窦癌根治切除后残胃断端再发癌再切除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窦癌根治切除后残胃断端再发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980~1995年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7例残胃断端再发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次手术均为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BillrothⅠ式2例,BillrothⅡ式5例)。首次手术到残胃断端再发癌诊断平均间隔时间46.1个月(25~66个月)。再手术均为残胃全切,其中6例合并远侧胰、脾、横结肠和(或)部分肝切除。1例于术后1个月内死于心肌梗死。术后1、3年生存率分别为71.4%和28.6%。结论早期诊断,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合理的手术切除范围是影响残胃断端再发癌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4.
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家族同步下调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其受体家族在胃癌组织及其相对应正常胃黏膜中mRNA的表达,探讨它们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5例胃癌患者癌组织mRNA及相对应的正常胃黏膜组织mRNA,等量混合分别构成胃癌组织mRNA组及正常胃黏膜mRNA组,α-33PdATP同位素标记反转录cDNA作探针,采用Microarray基因微阵列杂交技术,检测胃癌与相对应正常胃黏膜间NGF及其受体Trk家族mRNA表达,分析其表达差异。结果NGF及其受体Trk家族在胃癌组织及其相对应正常胃黏膜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与相对应正常胃黏膜相比,胃癌组织中NGF、BDNF、NT-3、NT-4/5、NT-6及受体TrkA、B、C均同时下调,NGF家族下调程度大于Trk家族,其中NT-3及BDNF下调程度最大。Trk家族中TrkC下调程度最大。结论与NGF及Trk家族在其它肿瘤组织中表达上调不同,NGF家族及Trk家族在胃癌组织表达下调,它们在胃癌发生中极可能是通过另一新的Ras或Raf信号传导途经,而发挥独特的促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95.
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在慢性溃疡创面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观察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 (rh EGF)对慢性溃疡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 1999年 10月~ 2 0 0 1年 1月在局部清创后随机对 2 6例患者的慢性溃疡创面 (3cm× 3cm~ 5 cm× 8cm )作为治疗组 ,用rh EGF喷雾剂以 40 0 U / 10 cm2 进行局部喷涂 ,无菌敷料覆盖 ;同期随机对另 2 6例慢性溃疡创面 (2 .5 cm×3.0 cm~ 4.0 cm× 6 .5 cm )用 0 .9%生理盐水进行局部湿敷作为对照组 ,观察创面愈合时间、创面局部及全身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组中创面不适感消失早 ,脓性分泌物少 ,肉芽组织生长快 ,无过度增生现象。溃疡创面愈合时间治疗组较对照组缩短 7~ 10天 ,经统计学处理 ,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结论 rh EGF有明显促进慢性溃疡创面愈合的作用 ,且愈合时间短、质量好 相似文献
96.
保留脾胰清除脾门和脾动脉干淋巴结的胃癌手术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胃癌手术保留脾脏、胰腺,清除脾门和用动脉干淋巴结方法的疗效。方法 采用保留用胰、清除脾门和脾动脉干淋巴结方法治疗61例胃癌中层得,观察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生存率。结果 保脾胰法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均较保胰法和胰脾联合切除法低,而生存率较高。结论 保脾胰法是一种安全、切实可行的胃癌手术疗法。 相似文献
97.
胃平滑肌肿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胃平滑肌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34例经手术治疗的胃平滑肌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胃平滑肌肉瘤肿块较大,本组中最大直径≥5cm者占68%,≥10cm者占50%;胃平滑肌肉瘤大多位于胃底体区,占94%;胃平滑肌肉瘤有三大临床表现:上腹痛、上腹包块、出血。胃镜、钡剂X线透视、CT有助于诊断。随访结果:本组3、5、10年生存率分别是87%、52%及26%。结论 对胃平滑肌肉瘤应积极考虑手术治疗。根据肿块大小、部位和浸润程度决定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8.
高龄贲门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高龄贲门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合理的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1991-2000年收治的79例70岁以上贲门癌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 本组平均发病年龄74.6岁,男女发病比例为4.6:1,平均病程3.1个月。早期诊断率为2%。术前并存疾病的发生率为54%。淋巴结转移率为54%。主要采用经腹全胃切除术。根治性切除率为73%,姑息性切除率为19%。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8%,病死率为3%。结论 对高龄贲门癌患者,加强术前并存疾病和术后并发症的处理,选择适当的手术,可以降低手术风险,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99.
修补加近侧胃迷走神经切断术或三联疗法治疗穿孔性十二指肠溃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比研究修补术联合近侧胃迷走神经切断术 (proximalgastricvagotomy ,PGV)与修补术联合三联疗法 (口服奥美拉唑加羟氨苄青霉素加灭滴灵 )对穿孔性十二指肠溃疡的远期疗效。方法 32 9例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患者非随机地接受了A、B不同的治疗方法。A组 1 53例 ,行修补术联合PGV ;B组 1 76例 ,行修补术联合三联疗法。术后 5~ 8年 ,采用信访、电话访问、门诊复查以及与患者所在当地医院合作调查的方式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症状问诊、胃镜复查、幽门螺杆菌(HP)检测等。随访结果按Visick标准分级。 结果 获得随访 30 1例 ,A组 1 4 2例 ,B组 1 59例。按Visick分级 ,A组Ⅰ级 97例 (68 3 % )、Ⅱ级 1 9例 (1 3 4% )、Ⅲ级 1 3例 (9 2 % )、Ⅳ级 1 3例 (9 2 % ) ;B组Ⅰ级 31例 (1 9 5 % )、Ⅱ级 2 8例 (1 7 6 % )、Ⅲ级 2 4例 (1 5 1 % )、Ⅳ级 76例 (47 8% ) ,2者比较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Z =- 9 81 8,P <0 0 1 )。HP检测 ,A组阳性 1 30例 (91 5 % ) ;B组阳性 94例(59 1 % ) ,2者比较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χ2 =41 438,P <0 0 1 )。 结论 对于穿孔性十二指肠溃疡 ,修补术联合PGV的远期疗效优于修补术联合三联疗法 ,尽管前者的HP阳性率远高于后者。HP感染只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 相似文献
100.
扩大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及其并发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评价扩大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EPCV)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及其并发症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EPCV共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及其并发症321例。其中慢性溃疡56例,并发急性穿孔204例,出血21例,狭窄40例。评价内容包括: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胃酸分泌功能、胃排空功能、胃镜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营养状态、Visick分级。结果:全组321例患者中289例获得随访,随访率为90%,随访期为0.5-22.0年,平均为11.3年。全组无手术死亡,无纵隔炎和倾倒综合征发生。发生粘连性肠梗阻4例(1.4%),进食后上腹胀19例(6.5%),返酸17例(5.8%),总的溃疡复发16例(5.5%),其中慢性十二指肠溃疡为19.5%,出血为0,狭窄为5.3%,穿孔为3.1%。16例复发溃疡经内科药物治疗后溃疡愈合10例,其余6例经胃部分切除或胃窦切除痊愈。EPCV总的优良率(VisickⅠ和Ⅱ级)为91.7%,其中穿孔为95.3%,效果最佳。结论:EPCV具有手术操作简便、术后并发症较少、溃疡复发率低、术后远期患者营养状况良好、生活质量较高的特点,疗效优良。EPCV术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及其并发急性穿孔、出血和狭窄首选的安全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