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13篇
  免费   1564篇
  国内免费   826篇
耳鼻咽喉   58篇
儿科学   141篇
妇产科学   31篇
基础医学   977篇
口腔科学   208篇
临床医学   2270篇
内科学   3428篇
皮肤病学   447篇
神经病学   69篇
特种医学   678篇
外科学   3625篇
综合类   3499篇
预防医学   724篇
眼科学   368篇
药学   2021篇
  22篇
中国医学   1487篇
肿瘤学   1150篇
  2024年   213篇
  2023年   349篇
  2022年   482篇
  2021年   585篇
  2020年   568篇
  2019年   419篇
  2018年   369篇
  2017年   488篇
  2016年   525篇
  2015年   538篇
  2014年   1154篇
  2013年   1367篇
  2012年   1216篇
  2011年   1277篇
  2010年   1079篇
  2009年   971篇
  2008年   975篇
  2007年   956篇
  2006年   941篇
  2005年   880篇
  2004年   676篇
  2003年   591篇
  2002年   523篇
  2001年   555篇
  2000年   475篇
  1999年   387篇
  1998年   347篇
  1997年   330篇
  1996年   262篇
  1995年   221篇
  1994年   210篇
  1993年   161篇
  1992年   156篇
  1991年   131篇
  1990年   127篇
  1989年   103篇
  1988年   111篇
  1987年   84篇
  1986年   62篇
  1985年   63篇
  1984年   43篇
  1983年   29篇
  1982年   25篇
  1981年   27篇
  1980年   28篇
  1979年   24篇
  1978年   26篇
  1977年   23篇
  1976年   19篇
  1975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观察茵陈丹蛇汤配合自血疗法治疗痤疮肠胃湿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8例采用茵陈丹蛇汤配合自血疗法治疗;对照组44例,口服治疗红霉素肠溶胶囊。两组患者均同时外用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外涂,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及临床症状积分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1.7%,对照组有效率为7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α、白细胞介素-6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症状积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茵陈丹蛇汤配合自血疗法治疗痤疮肠胃湿热证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血液中炎症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92.
胃类癌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类癌的诊断、病理学特点及治疗选择。方法对1980~2000年经手术和病理诊断的胃类癌22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22例中8例术前经胃镜活检确诊,3例术中经快速病理诊断,11例为术后病理证实。全组均予手术治疗,其中2例行局部切除,8例行胃大部切除术,10例为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1例为全胃切除术,1例做了全胃切除加肝左叶切除术。随访1~10年,死亡9例,其中6例死于类癌复发伴广泛转移;1例伴有胃腺癌者死于胃腺癌复发和转移;1例术后经支气管镜证实合并支气管类癌,而后死于肝转移。结论胃镜检查是术前发现胃类癌的重要手段,病理学诊断是最后确诊的主要方法。胃类癌的治疗取决于肿瘤的大小、浸润程度及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93.
胃窦癌根治切除后残胃断端再发癌再切除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窦癌根治切除后残胃断端再发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980~1995年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7例残胃断端再发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次手术均为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BillrothⅠ式2例,BillrothⅡ式5例)。首次手术到残胃断端再发癌诊断平均间隔时间46.1个月(25~66个月)。再手术均为残胃全切,其中6例合并远侧胰、脾、横结肠和(或)部分肝切除。1例于术后1个月内死于心肌梗死。术后1、3年生存率分别为71.4%和28.6%。结论早期诊断,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合理的手术切除范围是影响残胃断端再发癌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4.
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家族同步下调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其受体家族在胃癌组织及其相对应正常胃黏膜中mRNA的表达,探讨它们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5例胃癌患者癌组织mRNA及相对应的正常胃黏膜组织mRNA,等量混合分别构成胃癌组织mRNA组及正常胃黏膜mRNA组,α-33PdATP同位素标记反转录cDNA作探针,采用Microarray基因微阵列杂交技术,检测胃癌与相对应正常胃黏膜间NGF及其受体Trk家族mRNA表达,分析其表达差异。结果NGF及其受体Trk家族在胃癌组织及其相对应正常胃黏膜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与相对应正常胃黏膜相比,胃癌组织中NGF、BDNF、NT-3、NT-4/5、NT-6及受体TrkA、B、C均同时下调,NGF家族下调程度大于Trk家族,其中NT-3及BDNF下调程度最大。Trk家族中TrkC下调程度最大。结论与NGF及Trk家族在其它肿瘤组织中表达上调不同,NGF家族及Trk家族在胃癌组织表达下调,它们在胃癌发生中极可能是通过另一新的Ras或Raf信号传导途经,而发挥独特的促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95.
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在慢性溃疡创面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观察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 (rh EGF)对慢性溃疡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  1999年 10月~ 2 0 0 1年 1月在局部清创后随机对 2 6例患者的慢性溃疡创面 (3cm× 3cm~ 5 cm× 8cm )作为治疗组 ,用rh EGF喷雾剂以 40 0 U / 10 cm2 进行局部喷涂 ,无菌敷料覆盖 ;同期随机对另 2 6例慢性溃疡创面 (2 .5 cm×3.0 cm~ 4.0 cm× 6 .5 cm )用 0 .9%生理盐水进行局部湿敷作为对照组 ,观察创面愈合时间、创面局部及全身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组中创面不适感消失早 ,脓性分泌物少 ,肉芽组织生长快 ,无过度增生现象。溃疡创面愈合时间治疗组较对照组缩短 7~ 10天 ,经统计学处理 ,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结论  rh EGF有明显促进慢性溃疡创面愈合的作用 ,且愈合时间短、质量好  相似文献   
96.
保留脾胰清除脾门和脾动脉干淋巴结的胃癌手术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胃癌手术保留脾脏、胰腺,清除脾门和用动脉干淋巴结方法的疗效。方法 采用保留用胰、清除脾门和脾动脉干淋巴结方法治疗61例胃癌中层得,观察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生存率。结果 保脾胰法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均较保胰法和胰脾联合切除法低,而生存率较高。结论 保脾胰法是一种安全、切实可行的胃癌手术疗法。  相似文献   
97.
胃平滑肌肿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胃平滑肌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34例经手术治疗的胃平滑肌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胃平滑肌肉瘤肿块较大,本组中最大直径≥5cm者占68%,≥10cm者占50%;胃平滑肌肉瘤大多位于胃底体区,占94%;胃平滑肌肉瘤有三大临床表现:上腹痛、上腹包块、出血。胃镜、钡剂X线透视、CT有助于诊断。随访结果:本组3、5、10年生存率分别是87%、52%及26%。结论 对胃平滑肌肉瘤应积极考虑手术治疗。根据肿块大小、部位和浸润程度决定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8.
高龄贲门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高龄贲门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合理的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1991-2000年收治的79例70岁以上贲门癌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 本组平均发病年龄74.6岁,男女发病比例为4.6:1,平均病程3.1个月。早期诊断率为2%。术前并存疾病的发生率为54%。淋巴结转移率为54%。主要采用经腹全胃切除术。根治性切除率为73%,姑息性切除率为19%。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8%,病死率为3%。结论 对高龄贲门癌患者,加强术前并存疾病和术后并发症的处理,选择适当的手术,可以降低手术风险,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99.
Xu R  Fang L  Jiang X  Wan Y  Huang S  Jiang K  Lin N  Pan W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9):647-649
目的 对比研究修补术联合近侧胃迷走神经切断术 (proximalgastricvagotomy ,PGV)与修补术联合三联疗法 (口服奥美拉唑加羟氨苄青霉素加灭滴灵 )对穿孔性十二指肠溃疡的远期疗效。方法  32 9例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患者非随机地接受了A、B不同的治疗方法。A组 1 53例 ,行修补术联合PGV ;B组 1 76例 ,行修补术联合三联疗法。术后 5~ 8年 ,采用信访、电话访问、门诊复查以及与患者所在当地医院合作调查的方式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症状问诊、胃镜复查、幽门螺杆菌(HP)检测等。随访结果按Visick标准分级。 结果 获得随访 30 1例 ,A组 1 4 2例 ,B组 1 59例。按Visick分级 ,A组Ⅰ级 97例 (68 3 % )、Ⅱ级 1 9例 (1 3 4% )、Ⅲ级 1 3例 (9 2 % )、Ⅳ级 1 3例 (9 2 % ) ;B组Ⅰ级 31例 (1 9 5 % )、Ⅱ级 2 8例 (1 7 6 % )、Ⅲ级 2 4例 (1 5 1 % )、Ⅳ级 76例 (47 8% ) ,2者比较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Z =- 9 81 8,P <0 0 1 )。HP检测 ,A组阳性 1 30例 (91 5 % ) ;B组阳性 94例(59 1 % ) ,2者比较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χ2 =41 438,P <0 0 1 )。 结论 对于穿孔性十二指肠溃疡 ,修补术联合PGV的远期疗效优于修补术联合三联疗法 ,尽管前者的HP阳性率远高于后者。HP感染只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  相似文献   
100.
扩大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及其并发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Li S  An P  Wu E  Liang Z  Yuan S  Yu B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9):653-656
目的:评价扩大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EPCV)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及其并发症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EPCV共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及其并发症321例。其中慢性溃疡56例,并发急性穿孔204例,出血21例,狭窄40例。评价内容包括: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胃酸分泌功能、胃排空功能、胃镜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营养状态、Visick分级。结果:全组321例患者中289例获得随访,随访率为90%,随访期为0.5-22.0年,平均为11.3年。全组无手术死亡,无纵隔炎和倾倒综合征发生。发生粘连性肠梗阻4例(1.4%),进食后上腹胀19例(6.5%),返酸17例(5.8%),总的溃疡复发16例(5.5%),其中慢性十二指肠溃疡为19.5%,出血为0,狭窄为5.3%,穿孔为3.1%。16例复发溃疡经内科药物治疗后溃疡愈合10例,其余6例经胃部分切除或胃窦切除痊愈。EPCV总的优良率(VisickⅠ和Ⅱ级)为91.7%,其中穿孔为95.3%,效果最佳。结论:EPCV具有手术操作简便、术后并发症较少、溃疡复发率低、术后远期患者营养状况良好、生活质量较高的特点,疗效优良。EPCV术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及其并发急性穿孔、出血和狭窄首选的安全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