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697篇 |
免费 | 1486篇 |
国内免费 | 82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8篇 |
儿科学 | 140篇 |
妇产科学 | 31篇 |
基础医学 | 927篇 |
口腔科学 | 196篇 |
临床医学 | 2253篇 |
内科学 | 3410篇 |
皮肤病学 | 444篇 |
神经病学 | 67篇 |
特种医学 | 675篇 |
外科学 | 3562篇 |
综合类 | 3488篇 |
预防医学 | 723篇 |
眼科学 | 367篇 |
药学 | 2020篇 |
22篇 | |
中国医学 | 1479篇 |
肿瘤学 | 114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2篇 |
2023年 | 312篇 |
2022年 | 461篇 |
2021年 | 580篇 |
2020年 | 555篇 |
2019年 | 417篇 |
2018年 | 369篇 |
2017年 | 488篇 |
2016年 | 525篇 |
2015年 | 537篇 |
2014年 | 1154篇 |
2013年 | 1367篇 |
2012年 | 1216篇 |
2011年 | 1277篇 |
2010年 | 1077篇 |
2009年 | 971篇 |
2008年 | 973篇 |
2007年 | 956篇 |
2006年 | 941篇 |
2005年 | 880篇 |
2004年 | 676篇 |
2003年 | 591篇 |
2002年 | 522篇 |
2001年 | 555篇 |
2000年 | 475篇 |
1999年 | 387篇 |
1998年 | 346篇 |
1997年 | 330篇 |
1996年 | 262篇 |
1995年 | 221篇 |
1994年 | 210篇 |
1993年 | 161篇 |
1992年 | 156篇 |
1991年 | 131篇 |
1990年 | 127篇 |
1989年 | 103篇 |
1988年 | 111篇 |
1987年 | 84篇 |
1986年 | 62篇 |
1985年 | 63篇 |
1984年 | 43篇 |
1983年 | 29篇 |
1982年 | 25篇 |
1981年 | 27篇 |
1980年 | 28篇 |
1979年 | 24篇 |
1978年 | 26篇 |
1977年 | 23篇 |
1976年 | 19篇 |
1975年 | 1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高龄贲门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高龄贲门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合理的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1991-2000年收治的79例70岁以上贲门癌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 本组平均发病年龄74.6岁,男女发病比例为4.6:1,平均病程3.1个月。早期诊断率为2%。术前并存疾病的发生率为54%。淋巴结转移率为54%。主要采用经腹全胃切除术。根治性切除率为73%,姑息性切除率为19%。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8%,病死率为3%。结论 对高龄贲门癌患者,加强术前并存疾病和术后并发症的处理,选择适当的手术,可以降低手术风险,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2.
修补加近侧胃迷走神经切断术或三联疗法治疗穿孔性十二指肠溃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比研究修补术联合近侧胃迷走神经切断术 (proximalgastricvagotomy ,PGV)与修补术联合三联疗法 (口服奥美拉唑加羟氨苄青霉素加灭滴灵 )对穿孔性十二指肠溃疡的远期疗效。方法 32 9例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患者非随机地接受了A、B不同的治疗方法。A组 1 53例 ,行修补术联合PGV ;B组 1 76例 ,行修补术联合三联疗法。术后 5~ 8年 ,采用信访、电话访问、门诊复查以及与患者所在当地医院合作调查的方式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症状问诊、胃镜复查、幽门螺杆菌(HP)检测等。随访结果按Visick标准分级。 结果 获得随访 30 1例 ,A组 1 4 2例 ,B组 1 59例。按Visick分级 ,A组Ⅰ级 97例 (68 3 % )、Ⅱ级 1 9例 (1 3 4% )、Ⅲ级 1 3例 (9 2 % )、Ⅳ级 1 3例 (9 2 % ) ;B组Ⅰ级 31例 (1 9 5 % )、Ⅱ级 2 8例 (1 7 6 % )、Ⅲ级 2 4例 (1 5 1 % )、Ⅳ级 76例 (47 8% ) ,2者比较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Z =- 9 81 8,P <0 0 1 )。HP检测 ,A组阳性 1 30例 (91 5 % ) ;B组阳性 94例(59 1 % ) ,2者比较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χ2 =41 438,P <0 0 1 )。 结论 对于穿孔性十二指肠溃疡 ,修补术联合PGV的远期疗效优于修补术联合三联疗法 ,尽管前者的HP阳性率远高于后者。HP感染只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 相似文献
103.
扩大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及其并发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评价扩大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EPCV)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及其并发症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EPCV共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及其并发症321例。其中慢性溃疡56例,并发急性穿孔204例,出血21例,狭窄40例。评价内容包括: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胃酸分泌功能、胃排空功能、胃镜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营养状态、Visick分级。结果:全组321例患者中289例获得随访,随访率为90%,随访期为0.5-22.0年,平均为11.3年。全组无手术死亡,无纵隔炎和倾倒综合征发生。发生粘连性肠梗阻4例(1.4%),进食后上腹胀19例(6.5%),返酸17例(5.8%),总的溃疡复发16例(5.5%),其中慢性十二指肠溃疡为19.5%,出血为0,狭窄为5.3%,穿孔为3.1%。16例复发溃疡经内科药物治疗后溃疡愈合10例,其余6例经胃部分切除或胃窦切除痊愈。EPCV总的优良率(VisickⅠ和Ⅱ级)为91.7%,其中穿孔为95.3%,效果最佳。结论:EPCV具有手术操作简便、术后并发症较少、溃疡复发率低、术后远期患者营养状况良好、生活质量较高的特点,疗效优良。EPCV术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及其并发急性穿孔、出血和狭窄首选的安全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分析胃癌D2根治术后胰漏的发生率及其原因.方法 连续收集2009年7月1日至12月31日间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胃癌专业组收治132例胃癌D2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测定术后第1、4、7天腹腔引流液及血清淀粉酶浓度,根据术后第1天的腹腔引流液淀粉酶值诊断胰漏.观察胰漏的发生率,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影响胰漏发生的因素.结果本组胰漏发生率为17.4%.胰漏的发生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分期、N分期、切除范围、引流液量及术后血清淀粉酶值无关.结论 胰漏在胃癌D2根治术后发生率较高,术中需常规预防性腹腔引流. 相似文献
105.
Brem H Maggi J Nierman D Rolnitzky L Bell D Rennert R Golinko M Yan A Lyder C Vladeck B 《American journal of surgery》2010,200(4):473-252
Background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calculate and analyze the cost of treatment for stage IV pressure ulcers.Methods
A retrospective chart analysis of patients with stage IV pressure ulcers was conducted. Hospital records and treatment outcomes of thes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a maximum of 29 months and analyzed. Cost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treatment of pressure ulcers and their associated complications were calculated.Results
Nineteen patients with stage IV pressure ulcers (11 hospital-acquired and 8 community-acquired) were identified and their charts were reviewed. The average hospital treatment cost associated with stage IV pressure ulcers and related complications was $129,248 for hospital-acquired ulcers during 1 admission, and $124,327 for community-acquired ulcers over an average of 4 admissions.Conclusions
The costs incurred from stage IV pressure ulcers are much greater than previously estimated. Halting the progression of early stage pressure ulcers has the potential to eradicate enormous pain and suffering, save thousands of lives, and reduce health care expenditures by millions of dollars. 相似文献106.
目的 探讨载脂蛋白B(ApoB)Xba Ⅰ位点和脂蛋白脂酶(LPL)HindⅢ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胃癌根治术后胆囊结石形成的关系.方法 选取复旦大学中山医院2006年诊断为胃癌的80例患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的方法检测每例患者ApoB Xba Ⅰ位点和LPL HindⅢ位点的基因型.比较这两个位点不同基因型患者术后2年胆囊结石形成情况.结果 本组患者失访8例.根据基因型检测结果,将72例患者分为X^+X^-组(10例)和X^-X^-组(62例),H^-组(27例)和H-缺失组(45例).X^+X^-组和X^-X^-组患者的胃癌术后胆囊结石的发生率分别为60.0%和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X^+X^-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浆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X^-X^-组(P<0.05),而ApoB水平两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H^-组与H^-缺失组胃癌患者术后胆囊结石发生率分别为14.8%和1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组血浆三酰甘油水平在手术前明显低于H^-缺失组(P<0.05),但术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poB Xba Ⅰ等位基因与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的胆囊结石形成有关,而LPL HindⅢ等位基因则与其无关.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进一步提高早期胃癌诊断水平的因素。方法对2005—2008年间应用上皮内瘤变(IN)的概念诊断的250例早期胃癌患者的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术前内镜活检诊断可疑癌15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90例.胃癌145例。术后病理诊断浸润型早期胃癌224例,其中Ⅰ型5例(2.2%),均为黏膜下癌(Tsm)患者;Ⅱ型190例(84.8%),有82例为黏膜内癌(Tm),108例为Tsm;Ⅲ型29例,5例Tm,24例Tsm。未浸润性病变(Tis)26例。以高分化为主要组织学类型者184例(73.6%),其中26例Tis,58例Tm.100例Tsm。有淋巴结转移者21例.其中Tm组2例(2.3%),均发生在低分化组:Tsm组19例(13.9%):Ⅱ型病例淋巴结转移15例(7.9%),Ⅲ型病例6例(20.7%)。90例术前内镜活检诊断为HGIN的患者,术后病理检查24例为Tis,29例为Tm。37例为Tsm。结论高分化病变是早期胃癌的主要组织学类型。IN诊断概念的应用可能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 相似文献
108.
多排CT对胃癌腹膜转移术前预测的单中心大宗病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多排CT(MDCT)对胃癌腹膜转移术前预测的价值,基于胃癌MDCT征象探讨合理的腹腔镜探查指征。方法对640例胃癌患者术前行MDCT检查,其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相对照:同时.分析胃癌MDCT征象(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状况、肿瘤大小和肿瘤厚度)与腹膜转移状况的关系。结果MDCT对胃癌腹膜转移术前预测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51.0%(25/49)、99.3%(587/591)、86.2%(25/29)、96.1%(587/611)和95.6%(612/640)。单因素分析显示。4项胃癌MDCT征象(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状况、肿瘤大小和肿瘤厚度)均与胃癌腹膜转移状况密切相关(P=0.000),MDCT判断为T0-2NxM0或TxN0M0期的胃癌病例均无腹膜转移:受试者工作特征(ROC)分析进一步显示,肿瘤大小和肿瘤厚度对预测胃癌腹膜转移状况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和0.75);多因素分析显示,仅肿瘤大小与胃癌腹膜转移状况密切相关。结论MDCT对胃癌腹膜转移术前预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和临床应用价值:对MDCT判断为T0~2NxM0或TxN0M0期,或肿瘤较小的胃癌病例,由于其腹膜转移的发生概率较小而无需行腹腔镜探查。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胃癌合并其他器官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分析1996年1月至2007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外科治疗的74例胃癌合并其他器官原发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本组74例患者占同期收治胃癌患者的1.7%。同时多原发癌10例:异时多原发癌64例.其中胃癌前异时多原发癌42例,胃癌后异时癌22例。共发生胃癌以外恶性肿瘤80个,以结直肠癌最多,占43.8%(35个),乳腺癌其次,占16.3%(13个)。异时癌的发生时问距胃癌诊断前后7-354(平均82.2)个月。胃癌诊断年龄33~84(平均61)岁。全组患者总的5年生存率为42.3%.其中同时多原发癌为15.2%.胃癌前异时多原发癌为42.9%.胃癌后异时癌为51_3%。36例死亡患者中,24例(66.7%)死于胃癌复发或转移,11例死于其他器官癌,1例死于肾脏衰竭。结论胃癌治疗时需注意同时并发其他器官原发癌的可能。胃癌合并其他器官原发癌患者的主要死凶可能是胃癌.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探讨一间医院30年来胃癌手术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变化趋势.方法 分析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1979-2008年间收治的2715例胃癌手术患者(研究组)的临床资料,并与1974-1978年间收治的168例患者(对照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患者男女性别比为3.393,高于对照组的 1.897(χ2 =12.193,P<0.01).研究组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9岁,高于对照组的54岁(z=-6.294,P<0.01).研究组与对照组肿瘤部位比较:胃底贲门癌构成比为45.7%比13.0%(χ2=56.596,P<0.01),胃体癌构成比为9.4%比13.8%(χ2=2.026,P=0.155)、胃窦癌构成比为44.9%比73.2%(χ2= 53.980,P<0.01).研究组中,2004-2008年间组低分化腺癌构成比为62.1%,较1994-1998年间组的51.7%升高(χ2=12.267,P<0.01),而管状腺癌构成比降低(23.9%比31.8%,χ2=8.781,P<0.01).时间序列分析表明,年龄亦呈升高趋势(均方根误差=1.275,可决系数=0.702);胃底贲门癌构成比呈升高趋势(均方根误差=0.066,可决系数=0.768),胃窦癌构成比呈下降趋势(均方根误差=0.055,可决系数=0.798).结论 近30年来,胃癌手术患者男女性别比升高、年龄增大;胃底贲门癌构成比升高,而胃窦癌构成比下降;近15年来,低分化腺癌构成比升高,而管状腺癌构成比下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