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14篇
  免费   101篇
  国内免费   20篇
耳鼻咽喉   13篇
儿科学   203篇
妇产科学   20篇
基础医学   149篇
口腔科学   149篇
临床医学   137篇
内科学   203篇
皮肤病学   34篇
神经病学   53篇
特种医学   45篇
外科学   1245篇
综合类   531篇
预防医学   102篇
眼科学   13篇
药学   137篇
中国医学   40篇
肿瘤学   161篇
  2023年   96篇
  2022年   716篇
  2021年   579篇
  2020年   225篇
  2019年   265篇
  2018年   234篇
  2017年   211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9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5篇
  1984年   29篇
  1983年   22篇
  1982年   23篇
  1981年   21篇
  1980年   24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11篇
  1977年   7篇
  1976年   10篇
  1975年   14篇
  1974年   11篇
  1973年   12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 毫秒
21.
The effect of aqueous and alcohol extracts of the fruits and leaves of Pongamia pinnata (Linn.) Merr. (Syn. Pongamia glabra Vent, leguminosae) on the spontaneous movements of both the whole worm and the nerve-muscle preparation of Setaria cervi and on the survival of micro fi lariae in vitro was studied. The aqueous and alcohol extracts of fruits and the alcohol extract of leaves caused an inhibition of spontaneous movements of the whole worm and the nerve-muscle preparation of S. cervi. The initial stimulatory effect was not observed with the aqueous extract of fruits on the nerve-muscle preparation. The concentration required to inhibit the movements of the whole worm preparation was 250 micro g/mL for aqueous, 120 micro g/mL for alcohol extract of fruits and 270 microgram/mL for alcohol extracts of the leaves. The concentrations of P. pinnata extracts required to produce an equivalent effect on the nerve-muscle preparation were 25 micro g/mL, 5 micro g/mL and 20 micro g/mL, respectively, suggesting a cuticular permeability barrier.  相似文献   
22.
23.
目的探讨小檗碱对于Erastin诱导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的铁死亡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以HT22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Erastin模型组、Erastin+30 μmol/L BBR组、Erastin+60 μmol/L BBR组。采用CCK-8法、特异性Fe2+荧光探针、荧光染料(DAPI)检测和荧光探针(H2DCFH-DA)检测各实验组细胞的增殖情况、活性铁水平、细胞凋亡和活性氧(ROS)变化。RT-q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各实验组细胞的Nrf2、HO-1、GPX4 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以60 μmol BBR的最适浓度来进一步探究其作用机制,分为对照组、Erastin模型组、Erastin+60 μmol/L BBR组、Erastin+60 μmol/L BBR+2 μmol Nrf2抑制剂ML385组。通过使用荧光探针和Western blot检测Nrf2抑制剂(ML385)作用后的活性铁的水平、活性氧含量以及Nrf2、HO-1、GPX4蛋白的表达来验证小檗碱调节的Nrf2-HO-1/GPX4通路对Erastin处理的HT22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0.5 μmol/L Erastin作用于HT22细胞8 h,细胞存活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被抑制(P < 0.05);同时细胞凋亡、ROS以及活性铁含量增加(P < 0.05)。与Erastin组比较,Erastin+30 μmol/L BBR组和Erastin+60 μmol/L BBR组的细胞存活率明显升高(P < 0.05),同时显著降低细胞凋亡、ROS以及活性铁含量(P < 0.05)。小檗碱增加HT22细胞中Nrf2、HO-1、GPX4基因及蛋白的表达量(P < 0.05)。加入Nrf2抑制剂ML385后,Nrf2-HO-1/GPX4通路被抑制,并且ROS以及活性铁含量升高(P < 0.05)。结论Erastin诱导HT22细胞发生铁死亡,小檗碱抑制Erastin诱导的铁死亡,可能机制是激活了Nrf2-HO-1/GPX4通路。  相似文献   
24.
目的原核表达和纯化腺相关病毒(AAV)衣壳保守区抗原肽,制备抗AAV衣壳保守区的兔多克隆抗体。方法设计并合成编码AAV衣壳蛋白保守区的DNA,将序列克隆到载体pET30a,获得质粒pET30a-AAV-CR,原核表达并纯化保守区多价抗原肽,考马斯蓝染色法及Western blot法对AAV保守区多价抗原肽进行鉴定。将日本大耳朵白兔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1只/组),实验组注射AAV保守区蛋白制备多克隆抗体,对照组注射PBS,ELISA检测抗体效价,Western blot及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抗体应用效果。结果成功构建了表达AAV衣壳保守区抗原肽的质粒pET30a-AAV-CR,表达纯化得到相对分子质量为17000的蛋白质;纯化后的蛋白可在兔体内诱导产生针对AAV衣壳保守区的抗体,且该抗体能广泛性识别AAV1-AAV10衣壳蛋白序列。结论诱导出AAV衣壳保守区蛋白并成功获得了抗AAV衣壳保守区的多克隆抗体,为后续载体开发以及生物学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在大鼠脑出血后对神经元细胞自噬和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5只/组):假手术组(Sham组)、脑出血组、HMGB1中和抗体治疗(anti-HMGB1)组、control IgG组。模型组选择颅内纹状体注射0.2 U/mL胶原酶Ⅳ建立脑出血大鼠模型。Sham组颅内注射2 μL生理盐水,术后尾静脉注射PBS,6 h后再次注入等量PBS;anti-HMGB1组术后尾静脉注射1 mg/kg anti-HMGB1单克隆抗体,6 h后再次注入等量抗体;control IgG组术后尾静脉1 mg/kg anti-IgG单克隆抗体,6 h后再次注入等量抗体。采用改良神经损害程度(mNSS)评分评估大鼠神经功能和损伤程度。TUNEL染色检测纹状体神经元凋亡。Western blot检测血肿周围脑组织神经元细胞HMGB1、自噬蛋白(Beclin-1、LC3-Ⅱ和LC3-Ⅰ)和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和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纹状体组织中HMGB1阳性表达。ELISA检测血清HMGB1含量变化。结果造模成功后,脑出血组中mNSS评分增加(P < 0.05),给予anti-HMGB1单克隆抗体后,mNSS评分减少(P < 0.05)。与Sham组相比,脑出血组大鼠纹状体神经元凋亡率增加(P < 0.001),Beclin-1、LC3-Ⅱ、Bax和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增加(P < 0.05),而LC3-Ⅰ和Bcl-2的表达减少(P < 0.05),HMGB1含量增加(P < 0.05)。给予anti-HMGB1单克隆抗体后,大鼠纹状体神经元凋亡率减少(P < 0.05),Beclin-1、LC3-Ⅱ、Bax和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减少(P < 0.05),而LC3-Ⅰ和Bcl-2的表达增加(P < 0.05),HMGB1含量减少(P < 0.05)。结论anti-HMGB1单克隆抗体下调HMGB1水平改善大鼠脑出血后的神经功能,其机制可能是抑制大鼠脑出血后的神经元细胞自噬和凋亡。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超声S-Detect技术在乳腺肿块病灶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S-Detect技术及常规超声对62例女性患者总计85个乳腺肿块进行诊断,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常规超声与S-Detect技术的诊断效能。结果低年资医师常规超声诊断效能低于S-Detect技术(P < 0.05),中年资、高年资医师常规超声诊断效能与S-Detect技术无显著差异(P>0.05)。S-Detect技术与高年资医师诊断结果呈正相关(r=0.97)。S-Detect技术长轴切面和长轴垂直切面的诊断效能无显著差异(P>0.05)。中年资医师常规超声诊断直径≤20 mm乳腺肿块的效能优于S-Detect技术(P < 0.05),但诊断直径>20 mm乳腺肿块的效能低于S-Detect技术(P < 0.05)。结论S-Detect技术可用于乳腺良恶性肿块的鉴别诊断,其诊断效能可达到中、高年资医师BI-RADS分类的诊断水平,但在诊断直径不足20mm乳腺肿块时的效能并不十分理想。  相似文献   
27.
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proteolysis targeting chimeria, PROTAC)通过利用泛素蛋白酶体途径实现对靶蛋白降解,颠覆了传统小分子抑制剂的理念。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常见的突变靶点中,PROTAC技术在临床前研究中已经成功实现了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kirsten rat sarcoma viral oncogene homolog, KRAS)、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ALK)等蛋白的有效降解。PROTAC药物以其事件驱动的独特优势,有望克服小分子抑制剂产生的获得性耐药的问题,并对难成药靶点展现出良好的治疗潜力,有望成为NSCLC治疗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28.
在我国开展的大量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nvestigator-initiated clinical trials, IIT),其中部分应该可以为新药研发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但由于我国IIT尚存在数量多、规模小、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特别是在方案设计、质量管理以及伦理审查能力等方面与制药企业发起的注册临床试验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导致很多IIT还不能用于支持新药研发。因此需要监管部门、申办方、研究机构、伦理委员会和研究者共同提高对于IIT用于支持新药研发作用的认识。只有加强监管,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强化对研究者的培训并切实提升伦理审查能力,才能用高质量的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支持新药研发。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红外热成像(infrared thermography,IRT)技术辅助腓动脉穿支皮瓣在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10月—2021年12月行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的20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男13例,女7例;年龄32~76岁,平均56.5岁。舌癌8例、腮腺癌5例、颊癌4例、下颌牙龈癌3例;鳞状细胞癌12例,腺样囊性癌3例,黏液表皮样癌5例。术前常规行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ultrasound,CDU)和IRT技术对腓动脉穿支进行定位并辅助设计皮瓣,与术中实际探查情况比较,分析CDU、IRT技术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比较CDU和IRT技术检测穿支数目及最具活力穿支点的准确性。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患者供受区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及肿瘤复发转移情况等。结果与术中探查结果比较显示,术前IRT技术检查腓动脉穿支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2.22%、50.00%、92.86%、16.67%,均高于CDU检查结果(分别为64.17%、33.33%、84.62%、14.29%)。术前CDU检查共发现腓动脉穿支45支,术中探查证实35支,准确率77.8%;IRT技术检查共发现43个“热点”,术中证实“热点”范围内腓动脉穿支32支,准确率74.4%;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096,P=0.757)。CDU和IRT技术检查发现的最具活力穿支点的准确率分别为80.95%(17/21)和94.74%(18/19),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115,P=0.734)。CDU与IRT技术的穿支定位误差分别为(5.12±2.10)、(4.23±1.87)m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16,P=0.165)。20例穿支皮瓣均成活,供、受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18个月,平均11个月。皮瓣质地柔软、血运良好;下肢瘢痕隐蔽,功能良好。无下肢肿胀、疼痛、麻木、踝关节不稳定等并发症发生,随访过程中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 结论与CDU比较,采用IRT技术辅助腓动脉穿支皮瓣术前设计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锚钉辅助伸膝装置联合重排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8月—2019年5月采用锚钉辅助伸膝装置联合重排术治疗并获3年以上随访的21例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临床资料。男8例,女13例;年龄13~26岁,平均19.4岁。21例均有明确反复髌骨脱位史(2~5次,中位数3次);病程1~16年,平均5年。术前Lysholm评分为(67.5±6.3)分,Kujula评分为(64.1±7.0)分。MRI检查排除半月板、前后交叉韧带、内外侧副韧带损伤;CT检查示髌股关节胫骨结节-股骨滑车间距为2.05~2.56 cm,平均2.16 cm;X线片检查示下肢力线无明显异常。采用术前及术后3年Lysholm评分、Kujula评分,以及术后3年Insall疗效评定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切口感染、神经损伤等手术并发症发生。2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0~3.5年,平均3.2年。术后3年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示髌骨位置正常,髌骨轴位X线片(30°、60°、90°)示髌股关节对合关系良好。随访期间无锚钉脱落、断裂,无明显假关节形成,未成年患者无骨骺损伤表现。术后3年Lysholm评分为(91.5±7.1)分,Kujula评分为(88.1±7.6)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t=11.57,P=0.00;t=12.78,P=0.00)。根据Insall疗效评定标准,获优12例、良4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76.2%。 结论采用锚钉辅助伸膝装置联合重排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操作简便,中期疗效满意,并发症少,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