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99篇 |
免费 | 7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5篇 |
基础医学 | 10篇 |
临床医学 | 32篇 |
内科学 | 22篇 |
神经病学 | 122篇 |
特种医学 | 15篇 |
外科学 | 74篇 |
综合类 | 68篇 |
预防医学 | 14篇 |
眼科学 | 2篇 |
药学 | 40篇 |
中国医学 | 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20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34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17篇 |
2010年 | 18篇 |
2009年 | 27篇 |
2008年 | 19篇 |
2007年 | 24篇 |
2006年 | 26篇 |
2005年 | 20篇 |
2004年 | 19篇 |
2003年 | 19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2篇 |
1985年 | 4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观察马来酸桂哌齐特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9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30例,分别予以尼莫地平、马来酸桂哌齐特与尼莫地平联合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疗程均为14 d.比较三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GCS)及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A组、B组、C组患者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分别为(109.12±14.71)cm/s、(104.78±15.11)cm/s、(96.22±11.52)cm/s,均较治疗前的(165.79±25.82)cm/s、(167.35±24.79)cm/s、(166.28±23.96)cm/s明显降低,GCS评分分别为(11.18±2.01)分、(11.24±2.14)分、(13.93±2.94)分,均较治疗前的(7.24±1.81)分、(7.43±1.75)分、(7.34±1.52)分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A组、B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尼莫地平、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两者联合应用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脊液IL-6水平与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 :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为急性动脉瘤性SAH患者19例,入院后在24小时内经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第1、2、3、5、7天于同一时间点留取脑脊液,使用ELISA法测定IL-6的含量。将出现血管痉挛者设为观察组,无血管痉挛者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全组发生血管痉挛10例(52.6%),发生时间平均为手术后4.38天。脑血管痉挛发生率男性显著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脊液中IL-6的平均值在术后第2、3、5、7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改良Fisher分级3级以上患者血管痉挛发生率也显著高于其他分级(P<0.05)。结论:血管痉挛者脑脊液中IL-6术后第2天升高,早于临床诊断时间,IL-6是预测SAH脑血管痉挛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3.
刘昭鸿 《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2(1):20-20
目的:为探讨老年SAH的临床表现。方法:分析19例病人,男6例,女13例。结果:意识障碍发生率为78.9%;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征为42.1%,较中青年高;脑膜刺激征阳性率为63.2%,且多不典型。结论:多数老年SAH临床表现不典型。若近期有轻、中度意识障碍,有/无脑膜刺激征,凡有头痛、头晕、发热、呕吐、烦躁、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征等中的一项或多项应考虑本病。及时的腰穿或头颅CT有助诊断。 相似文献
74.
不同剂量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头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头痛的适宜剂量。方法 所选病例分为4组,分别用0,5,10,20mg地塞米松鞘内注射观察止痛效果。结果 根据疗效判定标准,4组总有效率分别为25.00%,50.00%,92.31%,100.00%;头痛缓解时间随地塞米松(DXM)用量增加而延长。结论 DXM 10mg疗效比小剂量疗效高,与大剂量疗效;相同剂量越大缓解头痛时间越长。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1986~ 2 0 0 0年湘雅医院2 74例SAH住院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CT和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结果 :病因 :动脉瘤 112例 (40 .9% ) ,以 4 5~ 5 9岁组最多见 (P <0 .0 1) ;血管畸形 33例 (12 .1% ) ,小于 4 5岁组中多见 (P <0 .0 1) ;高血压动脉硬化 5 0例(18.3% ) ,主要集中在大于 6 0岁组 (P <0 .0 1)。临床表现 :头痛、呕吐、颈抗阳性在中青年SAH患者中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老年患者 ;而意识障碍和肢体瘫痪症状在老年患者中发生率较高。头部CT检查阳性率79.6 6 % (14 1/ 177)。本组病人治愈 138例 (5 0 .4 % ) ,好转 83例 (30 .3% ) ,恶化 2 5例 (9.1% ) ,死亡 2 8例(10 .2 % )。结论 :青中年SAH患者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瘤和血管畸形 ,而老年患者为高血压动脉硬化 ;老年SAH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如中青年患者典型 ;CT是首选检查方法 ,血管造影对明确病因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6.
目的:评价DSA与CTA诊断前、后交通动脉瘤的优缺点。方法:30例脑出血或单侧动眼神经麻痹而疑有前、后交通动脉瘤的患者进行DSA和CTA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前、后交通动脉瘤的检出率及显示动脉瘤瘤颈、瘤体、钙化、血栓的优劣。结果:12例前交通动脉瘤DSA与CTA检查阳性率均为100%。18例后交通动脉瘤,DSA检查阴性1例,可疑2例,阳性15例,阳性率为83.33%;CTA检查阴性1例,可疑6例,阳性11例,阳性率为61.11%。CTA对前交通动脉瘤瘤颈、瘤体、钙化、血栓的显示优于DSA,对后交通动脉瘤与DSA差别不大。结论:CTA对前交通动脉瘤的敏感性达100%,对后交通动脉瘤诊断尚不能代替DSA,DSA与CTA两种检查方法互补可提高动脉瘤,尤其是后交通动脉瘤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77.
目的回顾性分析研究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对临床145例经头颅CT所证实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全脑血管造影(DSA)特点、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该组患者表现:头疼138例(95%)、呕吐126例(87%)、脑膜刺激征阳性105例(73%)、意识障碍42例(28%),所有病人中有10例放弃检查,135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DSA)、造影阴性者30例(20.7%)、颅内动脉瘤98例(67%),动静脉畸形1例,moyamoya5例,动静脉瘘1例。结论SAH病人是一种神经外科急症,一般病情重,死亡率、致残率高,一旦确诊应立即转入有条件的神经外科中心行DSA检查,明确诊断后有效手术干预,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78.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低钠血症发生率的分析及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低钠血症的发生率同Fisher分级和脑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320例。按解剖部位分成大脑前及前交通(ACA&ACoA)、后交通(PCoA)和大脑中动脉(MCA)三组。分析其低钠血症的发生率。结果动脉瘤性SAH低钠血症总的发生率约为29.7%,ACA&ACoA、PCoA、MCA三组低钠血症的发生率分别约为47.9%、15.2%和16.2%。重度低钠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35.0%、7.1%和7.4%。ACA&ACoA组中Fisher分级Ⅲ~Ⅳ级和Ⅰ~Ⅱ级低钠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66.7%和14.0%;有脑血管痉挛和无脑血管痉挛者低钠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73.1%和16.1%。结论ACA&ACoA组低钠血症与重度低钠血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PCoA组和MCA组,ACA&AcoA组中Fisher分级Ⅲ~Ⅳ级或并发脑血管痉挛的患者低钠血症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临床应注意监测并及时纠正。 相似文献
79.
目的:评价应用仿真3D-CT血管内镜对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首发症状的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自发性SAH患者46例,均行多层面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3D-M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31例接受手术治疗。3D-MSCTA采用遮盖容积重建(SVR)、多层面重建(MPR)和仿真3D-CT血管内镜(Fly-around、Fly-through)三种后处理技术。所得3D-MSCTA图像和DSA图像采用双盲法进行评价。结果:46例患者经Fly-around成像检出37例共有脑动脉瘤39个,经DSA和(或)手术证实均准确(真阳性),漏检1个动脉瘤(假阴性)。另9例SVR、Fly-around和DSA均未检出动脉瘤(真阴性)。敏感性为98%,特异性100%,准确性98%。用SVR成像共检出上述39个动脉瘤中的37个。DSA检出37例38个动脉瘤。SVR、Fly-around、DSA三者检出率分别为93%、98%、95%。它们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ly-through图像显示动脉瘤内附壁血栓形成6个。结论:仿真3D-CT血管内镜诊断脑动脉瘤敏感性高、准确性高,对疑诊脑动脉瘤者可首选3D-MSCTA检查,且应把仿真3D-CT血管内镜列为常规检查;仿真3D-CT血管内镜能显示动脉瘤腔内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80.
目的:观察伴和不伴脑血管痉挛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浆与脑脊液中ET和CGRP浓度的变化。方法:根据是否合并脑血管痉挛,将5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为有症状脑血管痉挛组、无症状脑血管痉挛组和非痉挛组。72h、1W、2W、3W和4W时分别抽血和采取脑脊液,对照组为无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与免疫相关疾病的外科手术病人,分别测定血浆和脑脊液中ET和CGRP含量。结果:出血后。3组患者血浆和脑脊液ET逐渐增加,1-2W时达最高,随后含量又逐步降低,而血浆和脑脊液CGRP逐渐降低,1-2W时降到最低,随后含量又逐步升高:1W、2W、3W时痉挛组血浆和脑脊液中CGRP含量较非痉挛组明显降低,而ET含量较非痉挛组明显增高。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浆和脑脊液ET升高与CGRP含量降低可能是引起脑血管痉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