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28篇
  免费   516篇
  国内免费   349篇
耳鼻咽喉   124篇
儿科学   211篇
妇产科学   167篇
基础医学   4764篇
口腔科学   212篇
临床医学   589篇
内科学   1589篇
皮肤病学   30篇
神经病学   3409篇
特种医学   306篇
外科学   1576篇
综合类   2444篇
预防医学   722篇
眼科学   60篇
药学   4238篇
中国医学   495篇
肿瘤学   357篇
  2022年   64篇
  2021年   107篇
  2020年   127篇
  2019年   112篇
  2018年   149篇
  2017年   189篇
  2016年   235篇
  2015年   231篇
  2014年   561篇
  2013年   690篇
  2012年   698篇
  2011年   866篇
  2010年   775篇
  2009年   902篇
  2008年   1051篇
  2007年   1021篇
  2006年   894篇
  2005年   865篇
  2004年   792篇
  2003年   758篇
  2002年   617篇
  2001年   607篇
  2000年   579篇
  1999年   577篇
  1998年   584篇
  1997年   565篇
  1996年   553篇
  1995年   540篇
  1994年   521篇
  1993年   489篇
  1992年   480篇
  1991年   473篇
  1990年   384篇
  1989年   329篇
  1988年   368篇
  1987年   314篇
  1986年   265篇
  1985年   286篇
  1984年   257篇
  1983年   120篇
  1982年   217篇
  1981年   154篇
  1980年   146篇
  1979年   134篇
  1978年   95篇
  1977年   85篇
  1976年   61篇
  1975年   69篇
  1974年   72篇
  1973年   9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71.
目的研制一种可生物降解的肿瘤间质内缓释化疗系统,提高和维持胶质瘤内药物浓度,降低全身毒副作用。方法应用聚乳酸和盐酸阿霉素制成聚乳酸-阿霉素缓释片,经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其缓释速率,动物实验检测其生物相容性、体内杀瘤效果和全身毒副作用。结果 该缓释系统7天可将C6胶质瘤动物模型皮下肿瘤全部杀灭,骨髓抑制较同剂量静脉给药减少50%,且程度较轻,无死亡率,无胃肠道反应,脱毛现象减少60%,对正常组织细胞无刺激损害。结论聚乳酸-阿霉素缓释系统杀瘤效果肯定,毒副作用少,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972.
目的研究脑出血大鼠锥体束病理变化规律及特点。方法使用Ⅳ型胶原酶.肝素诱导大鼠基底节脑出血,采用劳克坚牢蓝(LFB)染色、神经丝蛋白(NF)免疫组化和电镜对内囊后肢进行观察。结果Ⅳ型胶原酶-肝素能成功建立具有典型神经功能缺损的大鼠脑出血模型。光镜发现锥体束髓鞘损伤在脑出血1~3d逐渐加重,7d开始再生修复,1~7d轴突损伤持续加重,14d轴突光度值(0.09±0.01)有所增加,但与7d(0.10±0.02)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电镜显示脑出血1d锥体束髓鞘松解,轴突水肿,部分无髓轴突崩解坏死消失,3d髓鞘松解、空泡样变性,局部髓鞘消失、厚薄不均,轴突水肿严重,甚至坏死崩解。结论大鼠脑出血后1w内锥体束损伤呈进行性加重,提示应早期和超早期予以干预治疗以减轻损伤和促进修复。  相似文献   
973.
全脑缺血后海马区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全脑缺血后大鼠海马区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规律,探讨其在缺血后迟发性神经元死亡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全脑缺血再灌注后酪氨酸羟化酶(TH)、多巴胺-β-羟化酶(DβH)的表达并对海马区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5-HT)和单胺类神经递质代谢产物高香草酸(HVA)、5-羟吲哚乙酸(5-H IAA)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对照组TH及DβH呈阴性表达。全脑缺血再灌注后1 d,3 d缺血组海马CA1区神经元TH及DβH表达阴性。5 d后神经元TH及DβH呈阳性表达;全脑缺血再灌注后6 h,缺血组海马区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显著上升,NE、肾上腺素、多巴胺及5-HT分别为对照组的232.5%、347.3%、336.1%和210.1%,1 d后开始回落,3 d已明显低于对照组,5 d后又有回升并接近对照组;缺血组,海马区单胺类神经递质的代谢产物HVA、5-H IAA含量于全脑缺血再灌注后6 h开始上升,1 d依然保持较高的水平,至3 d回落,5 d接近对照组。结论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早期海马区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显著上升;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显著上升可能是导致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74.
目的研究缺氧对脊髓神经元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和凋亡的变化,探讨HIF-1α在耐受缺氧和诱导凋亡机制中的作用。方法以体外培养的乳鼠脊髓神经元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CSM)、DNA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缺氧诱导脊髓神经元凋亡的变化;免疫组化检测HIF-1α在缺氧脊髓神经元中的表达;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缺氧对脊髓神经元p53、Bcl-2蛋白水平表达的影响。结果持续缺氧显著抑制脊髓神经元细胞的生长;荧光显微镜下可见脊髓神经元细胞呈典型凋亡的形态学改变。脊髓神经元缺氧2、4 h时HIF-1α、P53、Bcl-2表达上调(P<0.01),8 h时其表达下调(P<0.05)。结论缺氧预处理诱导的HIF-1α的表达,在脊髓神经元的耐受缺氧和诱导凋亡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75.
目的 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mesenchymal stem cell,hUCMSC)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3组:脊髓半切+hUCMSC组(n=30)、脊髓半切+PBS组(n=30)和假手术组(n=10)。脊髓半切+hUCMSC组和PBS组又分为头侧注射、尾侧注射和头尾两侧注射三个亚组。移植后1、7、14、21、28d观察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应用免疫组化检测移植到脊髓的hUCMSC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表达情况。结果 大鼠脊髓半切损害后,hUCMSC组动物较PBS组有明显的神经功能恢复。植入后28d在宿主脊髓中存活的hUCMSC细胞MABl281(mouse antiuman nuclei monoclonal antibody)染色阳性,免疫组化双标染色显示MABl28l阳性细胞亦分别有NSE或GFAP表达并向损伤部位迁移,hUCMSC来源的GFAP阳性细胞可见明显的树突生长。结论 hUCMSC移植到宿主损伤脊髓后可以存活、向损伤部位迁移,并向神经元样和星形胶质细胞分化,且可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hUCMSC作为一种来源广泛的干细胞用于治疗脊髓损伤可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76.
目的通过检测戊四唑(PTZ)致痫大鼠钾通道Kv1.2蛋白表达,探讨钾通道Kv1.2与癫痫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40只SD大鼠分成实验组30只和正常对照组10只。实验组30只大鼠通过腹腔注射PTZ建立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大鼠癫痫模型,取成功致痫鼠24只均分成3组,分别于致痫后3个时间段(1h、24h、48h)取脑组织。用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钾通道Kv1.2蛋白。结果实验组大鼠海马区钾通道Kv1.2蛋白表达水平在致痫后3个时间段(1h、24h、48h)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大鼠海马区钾通道Kv1.2蛋白表达水平在致痫后3个时间段(1h、24h、48h)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大鼠海马区钾通道Kv1.2表达的减少与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大鼠癫痫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77.
目的研究大鼠脑组织缺血再灌注后星形胶质细胞与Syp变化的关系。方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72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各时间点处死取脑,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CA1区GFAP、Syp的表达。结果不同时间点缺血再灌注组GFAP、Syp表达均高于同时期假手术组(P<0.01);缺血再灌注组GFAP与Syp高度相关(P<0.01)。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星形胶质细胞与Syp变化具有高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978.
目的研究刺五加多糖(ASPS)对H2O2诱导的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H2O2诱导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原位切口末端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组化法检测caspase-3蛋白的表达、逆转录PCR法检测caspase-3 mRNA的表达。结果H2O2作用后,海马神经元凋亡率、caspase-3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增高(P〈0.05);给予ASPS干预后,均显著下降(P〈0.05);而且,随ASPS剂量增加,作用效果显著增强(P〈0.05)。结论ASPS具有抑制氧化应激损伤诱导神经细胞凋亡作用,其机制与下调caspase-3 mRN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79.
背景:由于动物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本身易受干扰,信号微弱,在其特征提取方面的研究还鲜有报道。传统的平均叠加技术仅依靠增加叠加次数,对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提取效果不明显。 目的:验证小波分析在慢性高眼压模型大鼠闪光视觉诱发电位特征提取中的可靠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自身对照实验,于2008-11/2009-03在首都医科大学动物科学部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选用健康成年Sprague-Dawley大鼠2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造模6,8周组,每组10只。 方法:大鼠单眼建立慢性高眼压模型;对侧眼不处理,作为自身对照眼。分别于造模后6,8周时进行双眼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测量。利用离散Meyer小波对原始信号进行7层小波分解,提取单一尺度小波系数,比较与原信号时域分析结果的一致性。对小波变换后的信号进行时域统计学分析。 主要观察指标:小波变换后信号的 P1,N2,P2潜时,N1P1,P1N2幅值。 结果:闪光视觉诱发电位主要成分为N1P1N2P2N3五波。第四五层细节系数和(D4+D5)突出闪光视觉诱发电位局部快速变化的特点,波形规整,主要波形成分识别度高。对(D4+D5)进行统计学分析,造模后6周组造模眼与正常眼N1P1和P1N2眼间幅值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造模组8周组各观察指标造模眼与正常眼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小波分析可作为提取正常和模型大鼠闪光视觉诱发电位特征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980.
目的探讨应用6-羟基多巴胺(6-OHDA)毁损大鼠黑质致密部制作偏侧帕金森病(PD)模型的方法和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立体定向微量注射6-OHDA于大鼠黑质致密部,观察经阿朴吗啡诱导后大鼠的行为及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形态学变化。结果部分大鼠注射后即出现行动迟缓、少动、竖毛、躬身、尾部强直、肢体震颤、嗅探和易激惹等异常行为。术后4周时,共33只大鼠经阿朴吗啡诱导后在30min(P〈0.01)的平均旋转圈数〉7r/min,达到成功模型的标准,模型成功率为82.5%(33/40)。免疫组化观察发现模型组大鼠注射侧黑质区多巴胺能神经元较对侧和对照组注射侧区明显减少(P〈0.01)。结论利用6-OHDA毁损大鼠黑质致密部可以较快建立稳定的PD大鼠模型,方法简便实用,动物死亡率低,模型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