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1566篇 |
免费 | 1324篇 |
国内免费 | 174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11篇 |
儿科学 | 860篇 |
妇产科学 | 460篇 |
基础医学 | 4988篇 |
口腔科学 | 589篇 |
临床医学 | 6624篇 |
内科学 | 6631篇 |
皮肤病学 | 724篇 |
神经病学 | 1634篇 |
特种医学 | 2303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08篇 |
外科学 | 3240篇 |
综合类 | 17652篇 |
预防医学 | 4614篇 |
眼科学 | 762篇 |
药学 | 7210篇 |
17篇 | |
中国医学 | 3063篇 |
肿瘤学 | 284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4篇 |
2023年 | 130篇 |
2022年 | 183篇 |
2021年 | 209篇 |
2020年 | 210篇 |
2019年 | 148篇 |
2018年 | 116篇 |
2017年 | 138篇 |
2016年 | 187篇 |
2015年 | 203篇 |
2014年 | 337篇 |
2013年 | 352篇 |
2012年 | 376篇 |
2011年 | 527篇 |
2010年 | 512篇 |
2009年 | 410篇 |
2008年 | 388篇 |
2007年 | 354篇 |
2006年 | 408篇 |
2005年 | 486篇 |
2004年 | 373篇 |
2003年 | 5764篇 |
2002年 | 9967篇 |
2001年 | 9225篇 |
2000年 | 7023篇 |
1999年 | 5220篇 |
1998年 | 4339篇 |
1997年 | 3766篇 |
1996年 | 4130篇 |
1995年 | 3139篇 |
1994年 | 2356篇 |
1993年 | 606篇 |
1992年 | 685篇 |
1991年 | 811篇 |
1990年 | 818篇 |
1989年 | 597篇 |
1988年 | 22篇 |
1987年 | 19篇 |
1986年 | 15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972.
973.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多基因表达及Agnor联合检测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80例胃癌组织进行EGF-R、P53、PCNA基因表达检测及AgNOR定量分析。结果 EGF-R表达:在淋巴结转移组、进展期组和生存时间≤3年组分别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早期组和生存时间>3年组,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P53表达:在低分化组高于高分化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进展期组和生存时间≤3年组分别明显高于早期组和生存时间>3年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PCNA表达:在低分化组高于高分化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进展期组和生存时间≤3年组分别明显高于早期组和生存时间>3年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AgNOR量的变化:低分化组高于高分化组,差异有显著性或高度显著性(P<0.05或P<0.01),进展期组和生存时间≤3年组与早期组和生存时间>3年组相比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 联合检测EGF-R、P53、PCNA和AgNOR有助于判断胃癌的生物学特性和预后。 相似文献
974.
用戊二醛将L-同型磺基丙氨酸(L-HCA)连接到牛血清白蛋白(BSA),形成L-HCA-BSA连接物。用L-HCA-BSA免疫小鼠后,收集脾淋巴细胞,并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用含次黄嘌呤、氨基蝶呤和胸腺嘧啶核甙(HAT)培养基保留杂交细胞。用ELISA法筛选能够分泌与L-HCA-BSA产生免疫反应的杂交细胞,通过ELISA抗体系列稀释试验和抗体吸收试验,确定抗体特异性。结果表明,抗L-HCA单克隆抗体(McAb)2D4能特异地与L-HCA-BSA产生免疫反应。用L-HCA-BSA吸收L-HCA McAb,可明显降低或取消L-HCA抗体与L-HCA-BSA的免疫反应。结果提示:L-HCA McAb对L-HCA-BSA具有特异性,可用于免疫组织和细胞化学研究L-HCA在神经系统中的分布和定位。 相似文献
975.
细胞间粘附分子—1在妊高征子宫蜕膜及胎盘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在妊高征子宫蜕膜及胎盘中的表达,在20例正常妊娠及24例中、重度妊高征患者中,以选择性剖宫产取其子宫蜕膜及胎盘,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ICAM-1的表达,发现妊高征子宫蜕膜的血管中可见ICAM-1阳性的滋养细胞侵入,且这些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P<0.05);胎盘合体滋养细胞染色明显强于正常妊娠(P<0.001)。结果表明:ICAM-1阳性滋养细胞侵入蜕膜血管伴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以及胎盘合体滋养细胞ICAM-1表达增强。提示ICAM-1介导的免疫机制在妊高征的发病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76.
p53、nm23—H1表达与大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69例大肠癌中p53、nm23-H1的表达与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大肠癌中p53、nm23-H1的阳性率分别为52.2%及68.1%,大肠癌中p53过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nm23-H1低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p53过表达与nm23-H1低表达 在大肠癌淋巴结转移中可能起协同作用。结果提示:同时检测p53、nm23-H1基因产物的表达状况可作为预测大肠癌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977.
目的:研究不同局麻药用于颈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及其对Q-T间期和Q-T离散度(Q-Td)的影响. 方法:60例ASA Ⅰ或Ⅱ级拟在颈丛阻滞下行甲状腺肿物切除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15例):罗哌卡因组(Ⅰ组),布比卡因组(Ⅱ组),罗哌/利多卡因组(Ⅲ组),布比/利多卡因组(Ⅳ组),各组分别用3.75 g/L罗哌卡因、3.75 g/L布比卡因、3.75 g/L罗哌卡因/10.0 g/L利多卡因及3.75 g/L布比卡因/10.0 g/L利多卡因20 mL行颈丛神经阻滞,观察麻醉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麻醉前(T0),麻醉即刻(T1),麻醉后10 min(T2),30 min(T3),1 h(T4)及手术结束即刻(T5)的HR,MAP,SpO2,RR,PetCO2,同时记录各时间点的Q-T, Q-Td及校正后的Q-Td(Q-Tcd). 结果:Ⅰ,Ⅱ组;Ⅲ,Ⅳ组麻醉效果相似(P>0.05),均能满足手术要求;各组对抬头肌力的影响: Ⅱ组强于Ⅰ组(P<0.05), Ⅳ组与Ⅲ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各组患者HR,MAP在麻醉后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均在临床安全范围;SpO2,RR,Pet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Q-T间期、Q-Td, Q-Tcd麻醉后均延长,其中以Ⅱ组延长最为明显(P<0.01). 结论:不同局麻药及其配伍用于颈丛神经阻滞均能满足临床麻醉需要,罗哌卡因、罗哌/利多卡因对Q-T间期、Q-Td影响小,临床应用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978.
观察云南白药对急性心肌梗死并伴发室壁瘤患者的影响。方法:确定非血运重建的急性Q波心肌梗死伴有室壁瘤的患者30例,随机分2组。一组常规治疗加服云南白药胶囊(治疗组),另一组常规治疗(对照组)。试验观察前后记录患者体征、心率、血压、心电图、二维彩色多普勒检查和检测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服用云南白药患者有减少室壁瘤数量发生的趋势,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两组死亡率统计无显著差异。云南白药可降低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含量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和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和P<0.01)。结论:云南白药具有减少非血运重建条件下急性Q波心肌梗死伴有室壁瘤数目的趋向,抑制患者机体内的炎症因子水平,其机理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7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QT间期、Tp-e间期和Tp-e/QT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50例,分别与年龄、性别与之匹配的体检组、2型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各50例进行比较,分别测量四组V4导联QT间期、Tp-e间期、计算Tp-e/QT。结果 (1)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组与体检组对比QT间期、Tp-e间期和Tp-e/QT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组与2型糖尿病组、冠心病组对比,Tp-e间期和Tp-e/QT比值均显著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组与冠心病组、2型糖尿病组比较,QT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p-e间期与Tp-e/QT比值比QT间期在预测室性心律失常更有价值;Tp-e间期和Tp-e/QT可作为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80.
目的 分析预激综合征并束支阻滞、房室阻滞对PJ间期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12例典型预激综合征并束支阻滞或房室阻滞患者有典型预激表现时和消除旁路传导(消融旁路10例,间歇性2例)后心电图:测量PR间期、QRS时间(形态)、PJ间期,分析旁路传导和旁路部位对PJ间期的影响.结果 (1)12例(并束支阻滞8例、一度房室阻滞4例),在消除旁路传导后PJ间期均延长(0.28~0.36 s).(2)旁路前传(典型预激)时,12例PJ间期均较消除旁路传导时有不同程度的缩短(缩短0.02~0.12 s);一度房室阻滞4例缩短后的PJ间期仍>0.26 s(0.28~0.30 s);并束支阻滞则与旁路位置有关:旁路位束支阻滞同侧(6例),PJ间期均缩至正常范围(0.22~0.25 s),位异侧1例缩为0.27 s,1例为0.25 s.结论 (1)预激综合征旁路前传可掩盖房室阻滞和束支阻滞的心电图表现,同时能不同程度的缩短延长的PJ间期:(2)预激综合征PJ间期延长提示并房室阻滞或束支阻滞,但PJ间期正常不能排除束支阻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