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0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7篇
儿科学   13篇
妇产科学   15篇
基础医学   260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42篇
内科学   72篇
皮肤病学   13篇
神经病学   280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5篇
综合类   160篇
预防医学   85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92篇
中国医学   51篇
肿瘤学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118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年轻膀胱癌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膀胱癌年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另选择健康者作健康组,采用SAS、SDS、QOL评价焦虑和抑郁状态及术后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对照组均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教育前后观察组和对照组SAS、SD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呈下降趋势,对照组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术后观察组各同时段身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年轻膀胱癌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明显,直接影响生活质量,实施患者和家属共同而有侧重的健康教育,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2.
病毒性心肌炎心理和药物康复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索病毒性心肌炎(VMC)心理和药物康复治疗作用。方法:在心理疗法和辅酶Q10、VitC治疗的基础上,对93例VMC随机分组,加用黄芪(治疗组)或GIK极化液(对照组),疗程共3月。结果:治疗组(n=50)和对照组(n=43)共72.1%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经心理疗法后均恢复正常;治疗组各种心律失常较减少对照明显(P<0.05);治疗组治疗后LVEDd缩小、LVEF增加非常明显(P<0.01),而对照组治疗后LVEDd缩小、LVEF增加明显(P<0.05),治疗组治疗后CK、CK—MB、cTNT降低非常明显(P<0.01),而对照治疗后降低明显(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4%和79%,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理疗法和中西药物干预相结合的治疗方案对于VMC是有心肌保护和康复作用的有效疗法之一。  相似文献   
73.
渐进式放松疗法对学龄儿童支气管哮喘的疗效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 探讨渐进式放松疗法对学龄儿童哮喘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符合入组条件的 64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 31例,对照组 33例。两组在药物治疗相同的基础上,治疗组每晚睡前给予渐进式放松治疗,持续 4周。同时评估治疗前后两组患儿的焦虑、抑郁症状,治疗期间评估哮喘症状、记录计算哮喘控制参数。结果 两组患儿的焦虑和抑郁评分在治疗结束时均明显降低,分别为 18. 27±6. 95, 23. 21±7. 26和 8. 62±3. 95, 12. 97±4. 69,但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治疗组患儿的日间哮喘症状记分、夜间哮喘症状记分、无哮喘症状的天数、哮喘发作与加重次数等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渐进式放松疗法可以减轻学龄哮喘患儿的不良情绪反应,并改善多项哮喘控制参数(indexesofasthma),是一种较好的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4.
心理因素、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张翼林 《现代医药卫生》2003,19(10):1237-1238
目的:探讨心理因索和幽门螺扦菌(HP)对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愈合、复发的影响。方法:以HAMD、I-lAMA、SDS量表检测正常人和消化性溃疡(PU)患者心理异常率;分别以奥美拉唑(奥)抑酸、羟基苄青霉素和甲硝唑根除HP(抗HP)、心理行为疗法治疗等方式治疗不同组PU患者。以胃镜检查PU愈合、复发状态;以尿素酶试验等检测HP感染率、复发率。结果:(1)心理异常率:正常人组:22.9%,PU组76.1%。(2)HP感染率:正常人组:51.4%,PU组86.4%。(3)HP根除率:A组(奥 抗HP 心理治疗):92.3%,B组(奥 抗HP):88.9%,C组(奥):38.5%。(4)2年累积HP复发率:A组19.2%,B组22.2%,c组61.5%。(5)溃疡治愈率:A组96.2%,B组85.2%,c组84.6%。(6)2年累积溃疡复发率:A组3.9%,B组25.9%,C组42.3%。结论:心理因素和HP感染皆参与了PU的发病:在予以抗HP和心理行为治疗后,PU复发率降低。  相似文献   
75.
目的对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采用加强心理干预,探讨对患者服药随访检查依从性及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影响。方法选择珠海市定点医院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30例,以2007年9月—2008年1月告知定期随访检查为干预前组,以2008年2—8月进行加强心理干预为干预后组,比较干预前后患者检查依从率及CD4+T淋巴细胞计数有无差异。结果艾滋病患者干预前后血液生化检查及CD4+T淋巴细胞检查的依从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加强心理干预后能明显提高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的检查依从性,亦能提高CD4+T淋巴细胞的水平。  相似文献   
76.
许妍  孔维民  葛晓亮 《中国校医》2005,19(5):466-469
目的 探索小组辅导对于强迫倾向大学生的干预疗效. 方法 筛选了20位有强迫倾向的大学生,随机分成相等的两组:实验组和控制组.对实验结果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小组辅导,而控制组不进行任何干预,观察两组的结果.结果 实验组的多项指标(症状自评表SCL-90)通过干预,有显著改善;同时实验组和控制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小组辅导对提高有强迫倾向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效.  相似文献   
77.
目的通过对患者及其配偶采取同步心理干预方法,分析由此对乳腺癌化疗负性情绪及胃肠道反应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86例乳腺癌化疗患者及其配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利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乳腺癌生存质量测评量表(FACT-B)实行综合评定,同时记录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结果(1)干预组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经过治疗之后的SAS、SDS评分均比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2)干预组恶心、呕吐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3)干预组在情感状况领域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患者及其配偶同步心理干预可改善化疗负性情绪和胃肠道反应,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8.
认知暴露疗法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认知暴露疗法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效果.方法 连续病例20名被随机分成两组,一组采取药物干预,另一组采用认知暴露疗法结合药物干预.疗效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清单量表(PCLS)、症状自评量表(SCL-90)、贝克抑郁问卷(BDI)、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Form Y)、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盲法评定.结果 药物治疗和结合治疗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PTSD的症状,但是在再经历方面,结合治疗组下降稳定.其余各量表纵向效应明显.随访时用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清单量表(PCLS)进行测量,发现结合治疗组有两名被试已经不再符合PTSD诊断阶段,但是统计检验显示两治疗组之间并无差异.结论 认知暴露疗法有助于PTSD患者的心理康复.  相似文献   
79.
随着社会的发展,强迫症已经成为现今社会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神经症,在大学生中的发病率也相当高。在高校心理咨询中采用较多的方法主要有精神分析疗法、认识领悟疗法、行为疗法以及森田疗法,本病例在认知矫正的基础上尝试了精神分析疗法与行为疗法的结合,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0.
失眠症病因学本质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钟明  王祥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2,15(11):1268-1269
目的:研究探讨失眠症患者的病因学以及治疗。方法:以ICD-10标准诊断失眠症,采用问卷方式调查患者对失眠的认识,并对失眠症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入眠困难为主要症状(97.5%),再入眠困难(87%)、易早醒(80%)、多梦(77.5%)也为常见症状;在患者的认识中焦虑,恐惧以及对睡眠的期望值过高最为常见(100%);两种不同治疗的结果出现显著差异(P<0.01)。结论:失眠症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其本质在于患者错误的睡眠观念,态度及其所导致的恶性循环;在治疗方面应采取心理疏导,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的方法,单一使用大量的镇静催眠药物往往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