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36篇
  免费   189篇
  国内免费   51篇
耳鼻咽喉   19篇
儿科学   12篇
妇产科学   14篇
基础医学   101篇
口腔科学   17篇
临床医学   395篇
内科学   142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83篇
特种医学   66篇
外科学   1306篇
综合类   1241篇
预防医学   229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754篇
  2篇
中国医学   38篇
肿瘤学   44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78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87篇
  2016年   122篇
  2015年   129篇
  2014年   282篇
  2013年   301篇
  2012年   390篇
  2011年   438篇
  2010年   360篇
  2009年   273篇
  2008年   274篇
  2007年   266篇
  2006年   262篇
  2005年   224篇
  2004年   136篇
  2003年   133篇
  2002年   98篇
  2001年   90篇
  2000年   80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 比较丙泊酚和异氟醚对胰岛素抵抗及促炎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择期上腹部手术患者30例,随机均分为丙泊酚组(P组)和异氟醚组(I组).于麻醉前、麻醉后2 h及术后24 h采静脉血测血糖(Glu)、胰岛素(IN)、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及胰岛素抵抗指数(IRI).结果 与麻醉前比较,麻醉后2 h P组Glu稍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组Glu明显升高(P<0.01);术后24 h两组患者的G1u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麻醉后2 h、术后24 h两组患者IN、IRI、TNF-α、IL-6明显升高(P<0.05或P<0.01),ISI明显下降(P<0.05或P<0.01).麻醉后2 h I组ISI明显低于P组(P<0.05),IRI、TNF-α、IL-6明显高于P组(P<0.05).结论 丙泊酚及异氟醚均不能完全抑制应激反应及胰岛素抵抗,但与异氟醚相比,丙泊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应激反应和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82.
目的 研究不同靶控浓度舒芬太尼在全麻诱导气管插管时对血流动力学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45例择期鼻内窥镜手术患者,ASA Ⅰ或Ⅱ级,根据舒芬太尼靶控浓度,随机均分为三组:Ⅰ组为0.4 ng/ml,Ⅱ组为0.5 ng/ml,Ⅲ组为0.6 ng/ml.分别记录麻醉前(T1)、意识消失时(T2)、插管时(T3)、插管后1 min(T4)、5 min(T5)各时点的MAP、HR、射血分数(SI)、心脏指数(CI)、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VRI)、加速指数(ACI)以及脑电双频指数(BIS)值.结果 MAP、HR、SI、CI、SVRI、ACI在T1、T2、T3、T5时点三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T4时点,MAP工组与Ⅱ、Ⅲ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R Ⅰ组较Ⅲ组上升幅度明显(P<0.05),SI、ACI Ⅲ组较Ⅰ组上升幅度明显(P<0.05),CI、SVRI三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间各时点的BI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三组靶控浓度的舒芬太尼在全麻诱导插管中均能保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但不同的靶控浓度对气管插管反应的抑制程度有差别.  相似文献   
83.
目的 观察七氟醚或丙泊酚麻醉时脑状态指数(CSI)的变化.方法 30例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均分成七氟醚组(S组)和丙泊酚组(P组).麻醉诱导:S组吸入2%的七氟醚,每隔1分钟增加1%;P组每隔1分钟重复给予15 mg丙泊酚,直至患者意识消失.记录患者诱导期的CSI数值,并对患者的镇静程度采用警觉/镇静评分(OAA/S)标准评分.结果 S组与P组术前CSI基础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麻醉的加深,两组的CSI数值均明显下降(P<0.01),至OAA/S 1分时S组与P组的CSI数值较OAA/S 5分时明显下降(P<0.05或P<0.01),S组与P组的CSI与OAA/S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843和0.812.结论 CSI监测可反映七氟醚或丙泊酚麻醉时的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84.
柯敬东  魏威  田鸣 《临床麻醉学杂志》2008,24(12):1053-1055
目的探讨术毕应用芬太尼对丙泊酚-雷米芬太尼麻醉恢复的影响。方法45例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均分成F1、F1.5和F2三组,手术结束前10min分别给予芬太尼1、1.5和2μg/kg,评定拔管后疼痛和镇静程度,记录呼吸恢复、意识恢复和拔管时间以及拔管后的不良事件。结果F2组的VAS显著低于F1、F1.5组[(0.2±0.4)分vs.(2.1±1.2)分和(1.2±1.2)分](P<0.05);F2组Ramsay评分显著高于F1和F1.5组[(4.5±0.5)分vs.(3.1±0.3)分和(3.2±0.6)分](P<0.01)。F2组的呼吸恢复、意识恢复和拔管时间分别为(21.5±0.5)min,(19.5±1.5)min和(24.0±2.1)min,显著延长于F1组的(10.9±3.1)min,(12.2±3.1)min和(15.2±4.8)min和F1.5组的(11.9±3.2)min,(14.3±4.4)min和(16.7±4.5)min(P<0.01)。结论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结束前10min应用1或1.5μg/kg芬太尼可减轻雷米芬太尼停药后的疼痛反应,但不显著延长苏醒和拔管时间。  相似文献   
85.
麻醉剂量异丙酚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研究异丙酚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改良Longa法制成大鼠脑缺血/再灌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异丙酚组、 尼莫地平组对照组,观察麻醉剂量的异丙酚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研究其机制。结果:麻醉剂量的异丙酚能明显降低大鼠局灶性脑缺;知/再灌注死亡率,明显缩小脑梗范围,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血清乳酸脱氢产肌酸激酶的升高程度,改善电镜下细胞超微结构的损害,明显升高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减少脑组织细胞内钙离子含量,减少丙二醛的生成,结论麻醉剂量的异丙酚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抑制钙离子超载和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86.
丙泊酚-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丙泊酚-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TCI)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对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择期心脏手术患者150例,以丙泊酚TCI、雷米芬太尼3~5μg/kg诱导,丙泊酚-雷米芬太尼2~8 ng/ml TCI维持,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于50±10.观察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术后恢复良好,无术中知晓.结论 雷米芬太尼[效应部位浓度(Ce)2~8 ng/ml]复合丙泊酚[血浆浓度(Cp)1~2μg/ml]用于心脏手术的麻醉安全有效,血流动力学平稳,有利于术后早期气管拔管.  相似文献   
87.
目的 比较芬太尼复合丙泊酚与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喉显微手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和应激激素变化.方法 200例患者行支撑喉镜下声带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F组)和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S组).F组、S组分别静脉注射芬太尼3.0μg/kg或舒芬太尼0.3μg/kg、丙泊酚2.0mg/kg、琥珀胆碱1.5mg/kg实施麻醉诱导.记录和测定两组诱导前(T0)、插管即刻(T1)、插管后1min(T2)、置支撑喉镜后1min(T3)及拔管后1min(T6)的SBP、DBP、HR、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血糖(Glu)的变化和丙泊酚用量、麻醉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F组T1、T2、T3时SBP、DBP高于、HR快于T0和S组(P<0.05).F组T1~T3时NE、Cor、Glu分别显著高于T0和S组(P<0.05).术中丙泊酚追加量和总用药量F组显著高于S组(P<0.05),麻醉恢复时间S组稍长于F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对血流动力学和应激反应影响小,是喉显微手术中比较理想的麻醉配伍组合.  相似文献   
88.
目的 本研究拟探讨腹主动脉灌注丙泊酚减轻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否与其抗氧化和减轻钙超载相关.方法 新西兰大耳白兔60只,随机均分为生理盐水(NS)组、10%脂肪乳(P0)组、丙泊酚30mg/kg(P30)组、40mg/kg(P40)组、50mg/kg(P50)组和60mg/kg(P60)组.全麻后开腹阻断肾动脉远端腹主动脉及双侧髂总动脉30min,并从阻断即刻开始,经股动脉预置导管向腹主动脉分别灌注生理盐水、10%脂肪乳及不同剂量的丙泊酚溶液至开放停止.再灌注48h,取L5脊髓节段,检测脊髓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脊髓前角神经细胞内Ca2 荧光强度.结果 与NS和P0组比较,P30、P40、P50和P60组的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MDA含量和Ca2 荧光强度显著降低(P<0.05).SOD活性:P50组最高(P<0.05),P40、P60组高于P30组(P<0.05).MDA含量:P50组最低(P<0.05),P60组低于P30、P40组(P<0.05).Ca2 荧光强度:P60组低于P50组,P50组低于P30、P40组(P<0.05).结论 丙泊酚可剂量依赖性地保护脊髓组织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和脊髓前角神经细胞内Ca2 荧光强度,提示该保护作用与其抗氧化和减轻神经细胞钙超载有关.  相似文献   
89.
嗜酒者丙泊酚静脉全麻药量及效应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嗜酒对丙泊酚用药量和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 嗜酒者与非饮酒者各40例,静注芬太尼0.002 mg/kg后继以4 mg·kg-1·min-1的速度缓慢静注丙泊酚,直至睫毛反射消失.记录丙泊酚用量、意识恢复时睁眼、对答和自行离去时间、各监测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丙泊酚用量[(1.88±0.36)mg/kg与(1.59±0.35)mg/kg]、自行离去时间[(24.43±5.55)min与(27.78±4.65)min]、RR[(9.13±1.27)次/分与(10.88±1.40)次/分]、SpO2[(96.93±2.08)%与(97.90±0.9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嗜酒者的咳嗽反应、舌根后坠、检查时肢体运动的比例较高,但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低.结论 嗜酒者丙泊酚诱导剂量显著增加,恢复时间短,呼吸抑制增强,恶心呕吐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90.
目的 分析听觉诱发电位指数 (A line○R ARX indexAAI)、双频指数 (BIS)、95 %边缘频率 (95 %SEF)与丙泊酚镇静作用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 18例ASAⅠ~Ⅱ级 ,在下胸腰段硬膜外阻滞下行妇科手术的成年病人。监测AAI、BIS和 95 %SEF ,依据OAA/S评分法评估镇静程度。术中分次静注丙泊酚 ,每隔 3分钟 2 0mg ,直至OAA/S评分达到 1分。分析AAI、BIS、95 %SEF与OAA/S评分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AAI、BIS、95 %SEF随病人镇静程度加深明显降低 ,且与OAA/S评分值显著相关 (诱导期Spearman’s等级相关系数r =0 95 8、0 898、0 82 0 ,P <0 0 0 1;恢复期r =0 94 6、0 70 2、0 6 14 ,P <0 0 0 1)。诱导期和恢复期AAI的相关系数与其他两者之间差异皆有高度统计意义 (P <0 0 1)。结论 AAI、BIS和 95 %SEF均可较好地反映丙泊酚的镇静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