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2篇
耳鼻咽喉   6篇
基础医学   46篇
口腔科学   43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7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78篇
综合类   80篇
预防医学   7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1990年8月~1997年6月,采用高压氧条件下自体胫骨骨膜片游离移植修复骨缺损30例,缺损面积最大为11 cm×4 cm×3 cm,最小为2 cm×2 cm×1 cm,术后当天起行0.2 MPa 高压氧疗。经6个月~5年随访,其中5~7周内骨缺损修复者占50%,较传统方法缩短疗程1/3~1/2,无1例发生骨缺损不愈合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讨腓骨骨膜瓣移植覆盖灭活瘤段骨断端在儿童四肢骨肿瘤射线灭活再植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7年6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科8例原发四肢恶性或侵袭性骨肿瘤患儿临床资料,男4例、女4例,年龄9~17(13.6±2.5)岁;骨肉瘤5例,尤文肉瘤、软骨肉瘤、反复复发的侵袭性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各1例。均采用瘤段骨扩大切除+术中灭活自体瘤段骨回植术治疗,回植的瘤段骨断端均应用带蒂或游离腓骨骨膜瓣覆盖。肿瘤位于胫骨中上段5例,应用同侧带腓血管蒂腓骨膜瓣逆行转位覆盖瘤段骨远侧断端;肿瘤位于股骨中下段2例、肱骨中段1例,应用游离腓血管蒂腓骨膜瓣移植覆盖近侧断端。瘤段骨为单纯骨干5例,包含关节面3例,长度13~26(18.1±3.9)cm。灭活方法均为术中离体射线灭活。术后定期随访,拍摄X线、CT观察记录瘤段骨体内愈合情况,并观察患肢长度变化。结果 本组8例患儿术后随访12~24(18.8±3.5)个月。8例患儿共有13处断端均获得骨愈合,腓骨膜覆盖的断端平均愈合时间6~10(7.3±1.3)个月,且骨膜覆盖区域可观察到成骨现象。末次随访时,5例骨干灭活和1例骨关节灭活的患儿未发生双侧肢体不等长,2例骨关节灭活患儿患侧下肢长度较对侧短缩1.5 cm和2.0 cm。结论 在儿童四肢骨肿瘤手术治疗中,应用腓骨骨膜瓣移植覆盖灭活瘤段骨断端的方法可行,能够有效促进瘤段骨的愈合和防止骨不愈合、骨不连发生,且操作简便,并发症较少,推荐临床开展应用。  相似文献   
43.
目的:观察骨膜去细胞生物支架对小鼠股骨骨缺损的修复作用及支架内血管形成过程,探讨其血管形成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物理冻融、化学和生物酶试剂等序贯处理获得骨膜去细胞生物支架。体外实验方面,通过细胞划痕试验观察骨膜去细胞支架浸提液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迁移的影响以评价骨膜去细胞支架中是否存在促血管化的生物因子,同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支架中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体动物实验方面,通过建立小鼠股骨骨缺损模型评价骨膜去细胞生物支架通过促血管化诱导骨修复的可能性。在小鼠股骨远端制备0.5 mm直径的单皮质骨缺损后,于骨缺损处植入骨膜去细胞支架后逐层缝合切口,对照组小鼠骨缺损处不放置材料。分别在术后第7天、第14天、第21天和第28天,取材、固定、脱钙、包埋和切片,通过HE染色评价骨缺损区骨修复情况,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以评价缺损区血管化情况。结果:体外细胞实验表明,去细胞骨膜支架浸提液对HUVEC的增殖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支架浸提液组细胞的迁移面积更大,去细胞骨膜支架浸提液能够有效促进HUVEC的迁移并且在支架浸提液中检测到VEGF,其浓度为210 pg/mL。动物实验方面,HE染色证明去细胞骨膜支架可以促进骨缺损区域血管的生长和新骨形成,免疫荧光染色进一步证明去细胞骨膜支架对骨缺损的修复活动伴随血管化的发生过程,且去细胞骨膜支架中血管的密度随时间延长呈现先增多后减小的趋势。结论:去细胞骨膜支架可以血管化,并且促进骨缺损的愈合。VEGF可能是其血管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4.
目的 通过对 6 0例由同一术者采用不同血管供血的自体活骨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AVNFH)的远期随访结果进行比较研究和术者的经验总结 ,进一步探讨不同方法治疗AVNFH的适应证和优缺点。方法 同一术者采用带旋髂深动脉髂骨移植治疗AVNFH 30例 ;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治疗 1 2例 ;带旋髂浅动脉髂骨移植治疗 6例 ;带旋股外动脉升支髂骨移植治疗 8例 ;带胫前动脉胫骨骨膜移植治疗 4例。进行了 5~ 2 0年的 (平均 8年 )随访。结果  6 0例患者 ,按Harris髋关节评分 ,总体优良率为 78 3% ,统计分析表明 ,各种方法治疗的优良率之间无显著差别。结论 不同血管供血自体活骨移植 ,只要适应证掌握得当 ,均可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45.
中医学吸收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其中有哲学思想也有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的影响。应该说影响最直接和紧密的就是道家思想。作为中医学理论奠基之作的《黄帝内经》,其整个思想倾向属于道家,鲜明地体现着秦汉新道家的特征,《内经》理论的构建受到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作为《内经》的理论框架的"道"、"气"、"阴阳"思想、体现的辨证思维以及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养生观方面都受到了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道家思想是《内经》中所蕴涵的哲学思想的重要源头。  相似文献   
46.
《太平经》是东汉道教的一部重要经典,书中隐含古代医药学的丰富思想。本文对《太平经》中有关疾病的定义及态度予以探讨,借此揭示早期道教对古代中医疾病观念的认知程度和理论贡献。文中分析了《太平经》中"疾病"的三种内涵,并揭示了早期道教对于疾病、修道及成仙之内在关联的看法和论述。  相似文献   
47.
兔肢体软组织开放性损伤合并海水浸泡伤对骨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兔肢体软组织开放性损伤合并海水浸泡伤对骨膜的影响.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48只,于兔双后肢制备肢体软组织开放性损伤模型,分为3组:单纯致伤组(A组)、海水浸泡30min组(B组)、海水浸泡1 h组(C组).分别于致伤后0、1、3、7 d时取骨膜做组织学观察及骨形态发生蛋白(BMP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检测.结果 (1)肢体软组织开放性损伤合并海水浸泡伤后骨膜炎症反应明显重于单纯致伤组,浸泡时间越长,骨膜炎症反应越重.(2)海水浸泡30 min后,膜内成骨延缓不明显.浸泡1 h后,膜内成骨明显延缓.(3)C组BMPs及VEGF表达时间明显延迟且明显弱于A组、B组,B组BMPs及VEGF表达时间虽未延迟但弱于A组.结沦肢体软组织开放性损伤合并海水浸泡1 h后,可明显延迟并损害骨膜膜内成骨能力.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在经皮肾镜手术中的保温护理,观察对患者的影响。方法62例经皮肾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0例,观察组32例,对照组采用一般保温措施及手术配合方法,使用室温(22℃)下放置的液体及灌注液,重点考虑与麻醉、手术医生的配合,观察组应用综合保温措施,并在手术配合上进行了改进。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中、术毕和术后2h体温变化。结果实施保温措施后观察组在术中、术毕及术后2h的体温与术前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术中、术毕体温较术前明显下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寒战、躁动及低体温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应用综合保温措施可使经皮肾镜手术患者保持正常体温,有效防止术中及术后体温下降,并减少围手术期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探讨卵巢交界性肿瘤伴上皮内癌(OIC)的临床病理特征、预后情况及保留生育功能术后患者的生育状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妇科2005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29例OIC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6~93月,比较复发率及保留生育功能术后的妊娠率。结果 OIC患者在交界性肿瘤中占4.0%(29/719),其中有生育要求者51.7%(15/29)。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行保守性手术51.7%(15/29),根治性手术48.3%(14/29),辅助化疗27.6%(8/29)。病理类型:黏液性69.0%(20/29),浆液性13.8%(4/29),宫内膜样性6.9%(2/29),混合型10.3%(3/29)。FIGO分期:Ⅰa期75.9%(22/29),Ⅰb期17.2%(5/29),Ⅰc期6.9%(2/29)。平均随访时间49.6月,复发率10.3%(3/29),妊娠率66.7%(10/15)。肿瘤期别较高及术中保留患侧卵巢的复发率较高( P=0.005, P=0.005);年龄较小者的妊娠率较高( P=0.017)。结论 OIC患者较年轻,发现时多为早期。病理类型以黏液性为主。对于有生育要求患者,卵巢肿瘤剥除术的复发率较高。  相似文献   
50.
The periosteum has been referred to as a protective barrier in the regeneration of bone defect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contribution of periosteum as a natural barrier to bone formation in guided bone regeneration. Mucoperiosteal flaps were elevated bilaterally on the buccal aspect of the mandibular angle in 5 cynomolgus monkeys. Bleeding was induced by perforating the cortical bone. A hemispherical titanium mesh was fixed over the areas thus creating a void 5 mm in height between the mesh and the bone surface. One one side the mesh was covered with an ePTFE membrane (test side). The contralateral side did not receive further treatment (control side). After 4 month healing, histomorphometric analyse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percentage of new bone in the void underneath the mesh, and the ratio between mineralized tissue and marrow spaces in new and old bone. The mean percentage of new bone tissue was 77.2 +/- 7.5% for the test sides and 68.6 +/- 8.4% for the control sides (P = 0.018, t-test). This new bone contained 80.0 +/- 3.6% mineralized tissue in the test group and 82.5 +/- 5.0%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test). In both groups the newly formed bone exhibited significantly less mineralized tissue than the old bone (P < 0.05, t-test). It is concluded from this study that new bone formation was enhanced by the additional use of an ePTFE membrane under a periosteum-lined mucoperiosteal flap when space maintenance was excluded as a critical fact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