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3篇
耳鼻咽喉   23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22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45篇
皮肤病学   16篇
神经病学   67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56篇
预防医学   17篇
眼科学   4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分析1个汉族人的家族性房间隔缺损并房室传导阻滞家系的表型和遗传模式。方法对家系成员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检查,分析其临床特点,制作家系图谱,采用系谱法分析疾病遗传模式。结果家系成员5代78例,血缘关系成员5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16例。16例患者中房间隔缺损10例、房室传导阻滞12例、脑梗死6例、婴幼期死亡3例。所有家系成员均无先天性上肢畸形。结论该家系疾病主要表现为房间隔缺损和房室传导阻滞,遗传模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经检索认为是目前国内最为明确的家族性房间隔缺损并房室传导阻滞的家系报道。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家系与血压正常家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位点及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基因C( 344)T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关系。方法以家系为基础进行高血压家系-血压正常家系对照研究。高血压家系组:高血压家系62个,229例受试者;正常血压家系组:正常血压家系61个,221例受试者。采用PCR技术,分析ACE基因多态性;采用PCR RELP技术,分析CYP11B2基因多态性。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用基因计数法。结果与正常家系组比较,高血压家系组第一、二代及三代受试者全体ACE基因DD基因型与D等位基因频率升高(P<0.05),高血压家系组各代及三代受试者全体CYP11B2基因TT基因型及T等位基因发生频率明显多于正常血压家系(P<0.05)。与ACE基因I/D多态性协同作用中,高血压家系组的CYP11B2基因TT基因型及T等位基因发生频率明显多于正常血压家系(P<0.05)。结论家族性原发性高血压与ACE基因I/D多态性及CYP11B2基因T(-344)C多态性之间具有相关性。D及T等位基因频率增高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家族中ACE基因I/D多态性及CYP11B2基因T(-344)C多态性的分布特点。D及T等位基因可能在家族性原发性高血压遗传中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3.
家系分析有助于临床医生了解疾病的传递方式、分析检测结果,进而为家系其他成员提供检测建议。目前遗传学检测技术不断进步并应用于临床,可能发现大量“阳性”结果,更需要重视家系分析在致病性判断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34.
先天性致密核性白内障遗传属质量性状,为单基因遗传病。五个家系谱分析发现发病率为8/21;男/女=5/3;表现为连续传递且以完全显性遗传为主,少数家系表现为不规则显性遗传,外显率为8/13(61.54%),核型组成:44+XY(XX),染色体数目正常,但部分结构异常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PKD)的临床特征及遗传特点。方法对6个中国汉族PKD家系共122名成员进行随访,包括患者26例,总结分析其临床表现、遗传特点、辅助检查及预后。结果本组6个家系共有患者26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8例(男:女=2.25:1)。患者发病年龄为4~30岁,均以突然运动诱发,表现为肢体的不能控制的肌张力障碍、舞蹈、投掷样动作等,每次发作约持续几秒到十几秒,持续时间最长不超过1min,平均每天发作数次,不伴意识障碍。神经系统检查、脑电图、头颅影像学检查等均无阳性发现。多数患者可自然缓解,抗癫痫药物治疗有效。6个家系中4个家系有连续2代以上发病,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2个家系只有一代患者,且均为同胞兄弟/姐妹,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通过家系内比较,发现4个显性遗传家系均有子代较父代发病年龄提前、发作频率增加、病程延长等现象,提示存在遗传早现(anticipation)。结论PKD是一种神经系统的常染色体遗传病,既有显性遗传又有隐性遗传,具有遗传和临床异质性(heterogeneity)。中国汉族人群中显性遗传的PKD家系存在遗传早现现象。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G308A多态性对早产的影响,于1997年7月至2001年6月,在安徽省安庆市医院进行了一项早产遗传影响因素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采用病例对照及核心家系的研究设计,于1997年7月至2001年6月,在安徽省安庆市医院收集了133个核心家系的资料。其中54个家系为早产家系,79个家系为正常分娩孕周家系。全血采用puregene—Kit试剂盒提取基因组DNA,PCR方法鉴定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型。结果:首先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婴儿肿瘤坏死因子α/G308A多态对早产的影响,以G308G同源野生基因型作为参照组,研究发现,A308A同源突变基因型能够显著增加早产的危险性[OR=0.039,95%CI:1.14~128.75]。考虑到以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由于人群遗传背景的异质性,从而可能导致疾病与基因之间统计结果的假相关,本研究进一步采用了以核心家系为基础的家系关联分析,发现308A突变等位基因隐性遗传模型结果和叠加模型结果均显示对早产产生不良影响,其P值分别为0.04和0.018,与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的研究结果一致。结论:婴儿肿瘤坏死因子α/G308A基因中的308A突变等位基因与早产相关,可能为早产的遗传易感位点之。  相似文献   
37.
Kennedy病一家系的临床和分子遗传学   总被引:21,自引:11,他引:10  
目的报道国内首例Kennedy病大家系,探讨其临床特征和分子机制。方法根据先证者的叙述对该家系4代74名个体进行家系调查,进行神经系统体检,常规检测神经电生理、肌电图、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等。并经家族成员知情同意后抽取静脉血5ml,标准法抽取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连接素基因(Cx32),证实无基因突变后再检测雄激素受体(AR)基因第一外显子CAG重复片段。结果经临床方法检出家系中另外3例患者,经AR基因检测,其CAG重复数均为50次;而先证者CAG重复数为51次;4例患者肌电图均显示感觉、运动神经受累及,血清CPK均增高;AR基因检测还发现1例症状前个体,其CAG重复数为50次。结论临床上Kennedy病多被误诊为多发性肌炎、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甚至Charcot-Marie-Tooth病等,AR基因检测是诊断本病最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家族性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PKD)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总结分析3个汉族家族性PKD家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详细的家系调查。结果3个家系共有患者25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9例。起病年龄1~10岁,发作由运动诱发,发作时意识清楚,发作持续时间在30s以内。查体未见异常,无明显智能障碍。发作次数10~50次/d,随年龄增长发作次数减少,卡马西平可完全缓解症状。家系遗传方式均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家系中男性患者的临床表现比女性严重,未经治疗时,女性患者症状自然缓解的年龄比男性患者早。结论家族性PKD的主要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在临床及遗传上可能存在异质性。男性患者临床表现比女性严重,可能与不同种族的遗传异质性有关。女性患者比男性症状轻,自然缓解年龄早,可能导致多数女性患者不完全外显,使得女性发病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39.
目的分析Van der Woude综合征一家系的临床和遗传学特征。方法采集先证者的脐带血和父母的外周血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初步确定候选致病基因。收集该家系9位成员的外周血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生物信息学分析、基因型与表型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先证者经超声诊断为唇腭裂,其父亲和祖母有下唇凹陷,其他成员无类似表型。先证者及其父亲、祖母 IRF6基因第4号外显子均存在c.263A>G(P.N88S)错义突变,其他无表型的家系成员不存在该突变。 结论 IRF6:c.263A>G(p.N88S)错义突变为该家系的致病原因,该突变在中国Van der Woude综合征家系中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40.
2型糖尿病家系中患者与一级亲属血脂异常紊乱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家系人群中患者与一级亲属血脂紊乱异常类型、聚集程度的差异及血脂紊乱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351例T2DM患者和300例非糖尿病一级亲属按血脂指标异常的项目数分为5组,并将血脂紊乱分为8种类型。比较家系两组人群异常血脂指标聚集性和血脂紊乱类型。在糖尿病患者中以血脂正常者为对照组,用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体脂等和血脂的关系。结果 家系两组人群中的血脂紊乱类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294,P=0.7451),但患者组血脂紊乱的比例高于未患糖尿病亲属组(72.6%vs.57.7%,x^2=16.123,P=0.0000)。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与TG的升高和HDL的降低有关,腰臀比的增大与TG有关[Exp(B)=1.799,P=0.012]。结论 糖尿病患者中存在异常血脂指标的聚集,但患者与其亲属的血脂紊乱类型相似。糖尿病患者腹部体脂的增加与总胆固醇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