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05篇
  免费   383篇
  国内免费   79篇
耳鼻咽喉   17篇
儿科学   28篇
妇产科学   28篇
基础医学   156篇
口腔科学   31篇
临床医学   160篇
内科学   295篇
皮肤病学   34篇
神经病学   119篇
特种医学   57篇
外科学   202篇
综合类   587篇
预防医学   229篇
眼科学   26篇
药学   453篇
  2篇
中国医学   736篇
肿瘤学   107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07篇
  2022年   255篇
  2021年   235篇
  2020年   198篇
  2019年   107篇
  2018年   96篇
  2017年   117篇
  2016年   107篇
  2015年   90篇
  2014年   196篇
  2013年   182篇
  2012年   190篇
  2011年   210篇
  2010年   170篇
  2009年   119篇
  2008年   130篇
  2007年   124篇
  2006年   105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8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6年   5篇
  1975年   4篇
  1973年   4篇
  1972年   4篇
  1971年   4篇
  197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Vaccine》2016,34(4):413-423
The essential goal of vaccination is to generate potent and long-term protection against diseases. Among different vaccine modalities, prime-boost vaccine strategies could enhance cellular and also humoral immunity in several animal models. These strategies have been appli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accines against important infectious diseases such as HIV, SIV, HCV, HSV, and HBV indicating promising results even in clinical trials. Several factors including selection of antigen, type of vector, delivery route, dose, adjuvant, boosting regimen, the order of vector injection, and the intervals between different vaccinations influence the outcome of prime-boost immunization approaches. The reported data suggest that the prime-boost strategy as a combination of vaccines (i.e., heterologous prime-boost) may be better than a single vaccine for protection against infectious diseases. Indeed, in many cases, heterologous prime-boost can be more immunogenic than homologous prime-boost strategy. This review discusses the recent advances in prime-boost immunization strategies as well as their benefits and mechanisms of action.  相似文献   
62.
摘 要 肺癌是世界范围内的常见癌症。研究发现,糖尿病及降糖药物均可影响肺癌的发病及预后。二甲双胍作为一线降糖药,其抗肿瘤作用已在多类细胞和动物实验中得到证实。二甲双胍的抗肺癌作用机制与对IGF 1R及AMPK/mTOR信号通路的调控相关。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二甲双胍还可预防肺癌发生,改善肺癌预后,但研究结果显示两者的关系比较复杂。本文综合相关资料,综述降糖药二甲双胍对肺癌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3.
间质性肺疾病(ILD)是一种以弥漫性肺实质的炎症和肺纤维化改变为特征的疾病。淋巴管系统在炎症和纤维化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已知在炎症性疾病和纤维化疾病中淋巴管系统具有重要功能。但在间质性肺疾病中淋巴管系统作用的相关研究较少,随着科技的进步,逐渐发现了间质性肺疾病中肺淋巴管系统发挥作用的重要机制。且近年来运用中药疗法干预淋巴管系统来治疗疾病成为研究热点。现将基于肺淋巴管系统与间质性肺疾病中的相关性来探讨中医药对间质性肺疾病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64.
急性胃肠炎指胃肠黏膜急性炎症,多表现为腹泻、腹痛、呕吐、发热等,甚者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等,危及生命。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认为可能与感染、炎症、肠道菌群、黏膜屏障、免疫功能等有关。现代医学治疗胃肠炎虽能控制病情,但易致胃肠损伤,存在不良反应。中医在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急性胃肠炎属中医“泄泻”“霍乱”范畴,其中湿热内蕴型为其典型病机之一。葛根芩连汤出自《伤寒论》,是张机治疗湿热下利的经典方剂,具有清热化湿、厚肠止利之效。通过文献梳理发现,该方治疗胃肠炎的机制主要与防止病原体侵害、减少炎症反应、调节肠道菌群、改善黏膜屏障、抑制胃肠运动、增强免疫功能等有关。结合胃肠炎的发病机制,对葛根芩连汤的临床应用、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其临床治疗胃肠炎提供新依据。  相似文献   
65.
陈红  王小超  陶丽菊  谭军华 《世界中医药》2020,15(4):586-589,594
目的:探讨雷公藤多苷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肺间质病变(ILD)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6年12月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RA-ILD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泼尼松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雷公藤多苷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症状评分、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水平、肺高分辨CT(HRCT)积分、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FVC、外周血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雷公藤多苷可明显减少RA-ILD患者的症状评分,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下降ESR、CRP、RF、HRCT、MMP-9水平,上调FVC、FEV1、FEV1/FVC、MMP-1。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公藤多苷可有效治疗RA-ILD,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MMPs介导。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黄连素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凋亡的影响。方法:MTS法检测不同浓度的黄连素(100、150、200μmol/L)对胃癌细胞的抑制作用,Hoechst 33258染色检测不同浓度的黄连素(100、150、200μmol/L)对细胞凋亡的影响;Real Time Q-PCR检测胃癌细胞中Cleaved Caspase-3、Bcl-2、Bax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胃癌细胞中Cleaved Caspase-3、Bcl-2、Bax的蛋白表达。结果:不同浓度的黄连素能显著降低人胃癌细胞SGC701活性(P<0.05,P<0.01),促进其凋亡,升高Cleaved Caspase-3、Bax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P<0.05,P<0.01),降低Bcl-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P<0.05,P<0.01)。结论:不同浓度的黄连素可诱导胃癌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升高Cleaved Caspase-3、Bax的表达,降低Bcl-2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7.
目的:基于突触可塑性观察电针曲池、足三里对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大鼠运动障碍的改善。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穴位组、非穴组,每组15只。采用Zea Longa线拴法制备MCAO大鼠模型,电针曲池、足三里,干预14 d。通过神经功能评分判断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CatWalk步态分析比较各组大鼠运动功能,TTC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透射电镜观察突触超微结构和数量,免疫荧光检测缺血侧运动皮层突触相关因子突触后致密物-95(PSD-95)、突触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干预14 d后,与模型组比较,穴位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降低(P<0.05);步行速度提高、双足支撑时间缩短(P<0.05);脑梗死体积减少(P<0.05);突触超微结构改善明显,突触数量增加(P<0.05),突触相关因子突触蛋白、PSD-95表达上调(P<0.05)。Catwalk步态参数、脑梗死体积与突触超微结构改善有一致性。结论:电针曲池、足三里穴可改善MCAO大鼠运动障碍,其机制可能与上调突触相关因子的表达,改善突触可塑性有关。  相似文献   
68.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和网络药理学挖掘仙灵骨葆胶囊(XLGB)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的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挖掘PMOP相关靶点,采用网络药理学筛选XLGB的活性成分并预测作用靶点,阐明XLGB治疗PMOP的相关靶点,富集分析其信号通路以探究分子机制。动物实验采用去卵巢SD大鼠动物模型,XLGB灌胃3月,检测骨密度,血清活性氧水平,TUNEL染色检测骨组织凋亡情况,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骨组织内凋亡相关蛋白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表达量。结果: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883个,筛选出XLGB活性成分119种,共预测1 734个靶蛋白。通过对XLGB和PMOP共有的26个共同靶点分析显示,AKT1、NFKB1、BAX等靶点及细胞凋亡、破骨细胞分化、cAMP、AMPK等信号通路起重要作用。XLGB组骨密度明显改善,血清活性氧水平降低,TUNEL染色显示XLGB可减少骨组织凋亡情况,提高抗凋亡蛋白Bcl-2、降低促凋亡蛋白Bax的水平。结论:XLGB治疗PMOP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与调控细胞凋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9.
目的 观察温阳解郁颗粒(Wenyang Jieyu granule,WYJY)对皮质酮(Corticosterone,CORT)诱导损伤型小鼠海马神经细胞(TH22 cell)的保护作用,基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酪氨酸激酶B(Tyrosine kinase B, TrkB)/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xtra 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 ERK)信号通路探讨WYJY保护海马神经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构建小鼠海马神经细胞皮质酮诱导损伤模型,以不同浓度的WYJY和氟西汀(Fluoxetine,FXT)含药血清作用于模型细胞,细胞增殖-毒性检测(Cell Counting Kit-8, CCK-8)法分析细胞活性,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给药前后细胞形态结构的改变,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PCR)法检测神经细胞内凋亡因子(BCL2-Associated X, Bax)、抗凋亡因子(B-cell lymphoma-2, Bcl-2)、BDNF、Trkb、ERK以及丝氨酸/苏氨酸激酶(Phospho-p90RSK, RSK)、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 CREB)蛋白表达水平以及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 在浓度为459.5 μmol·L-1的CORT作用24 h后,HT22细胞的活性抑制率达到50%,在此条件作用下细胞形态结构损伤明显,凋亡程度严重,细胞上清中BDNF的含量显著减少(P<0.05),细胞内凋亡相关因子Bax/Bcl-2的比值明显升高(P<0.01),BDNF、Trkb、ERK、RSK、CREB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和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以5%的浓度为2.85 g·kg-1的WYJY和10%的FXT含药血清作用于受损的HT22细胞后,HT22细胞存活率明显提升(P<0.01),细胞结构的损伤明显改善,细胞凋亡程度减轻,细胞外BDNF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细胞内Bax/Bcl-2比值显著下调(P<0.01),BDNF、Trkb、ERK、RSK、CREB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和mRNA表达水平显著提升(P<0.05,P<0.01)。结论 温阳解郁颗粒可有效保护高浓度CORT造成的小鼠海马神经细胞损伤。调控BDNF/Trkb/ERK通路,放大CREB信号传导,影响Bcl-2、BDNF水平,可能是其保护海马神经元,发挥抗抑郁疗效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70.
代谢组学是新近兴起的一种系统生物学研究手段,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反应生物体接受刺激时所作出的代谢物层面的变化,与中医整体观十分吻合,因此广泛用于中医中药学的研究中,在针灸学机制的研究中早已将代谢组学作为一种有效的研究手段,近年来针灸代谢组学的研究日趋增多,在揭示针灸作用机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故对现今的研究做一综述,以愿能为代谢组学广泛应用于针灸的现代化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