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2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8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93篇
内科学   4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60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62篇
综合类   140篇
预防医学   29篇
药学   163篇
  1篇
中国医学   23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5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目的探讨甘露醇联合坦索罗辛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68例确诊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随机分为4组(A、B组为C、D组的对照组):结石≤5 mm,未用甘露醇联合坦索罗辛治疗组(A组,对照组),使用甘露醇联合坦索罗辛组(C组,治疗组);结石510 mm,未用甘露醇联合坦索罗辛治疗组(B组,对照组),使用甘露醇联合坦索罗辛组(D组,治疗组)。随访1周,观察结石排出率、结石排出时间、疼痛发生率、药物不良反应和其它方法介入率情况。结果(1)结石≤5 mm,治疗组的结石排出率为93.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2%(P<0.05)。结石排出时间和疼痛发生率分别为(5.20±1.32)d和22.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10±1.82)d和58.3%(P均<0.05)。(2)结石510 mm,未用甘露醇联合坦索罗辛治疗组(B组,对照组),使用甘露醇联合坦索罗辛组(D组,治疗组)。随访1周,观察结石排出率、结石排出时间、疼痛发生率、药物不良反应和其它方法介入率情况。结果(1)结石≤5 mm,治疗组的结石排出率为93.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2%(P<0.05)。结石排出时间和疼痛发生率分别为(5.20±1.32)d和22.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10±1.82)d和58.3%(P均<0.05)。(2)结石510 mm,治疗组的结石排出率为38.3%,高于对照组的20.2%(P均<0.05)。结石排出时间和疼痛发生率分别为(8.10±1.57)d和38.4%,均低于对照组的(11.20±1.72)d和65.7%(P均<0.05)。(3)4组患者均未观察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P均>0.05)。结论甘露醇联合坦索罗辛明显促进输尿管下段结石排出,有效缓解肾绞痛的发作,是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3.
王焕英  鲁萍 《现代护理》2006,12(27):2579-2580
目的探讨静脉输入甘露醇致静脉血管损伤的预防措施。方法将102例静脉输入甘露醇液体的病人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复方大黄膏局部外敷预防静脉炎.对照组不进行护理干预.观察输液静脉走向处皮肤有无红肿、压痛及静脉管壁弹性。结果观察组发生静脉炎的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复方大黄膏外敷能有效预防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24.
目的观察甘露醇反复长期使用后颅内压(ICP)的变化规律,以探讨甘露醇的有效使用方法。方法选择2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ICP〈30mmHg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予甘露醇静脉滴注,1.0g/(kg·次)/次,每4—6h1次,连续使用7d以上。同时应用颅内压监测仪持续监测ICP,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用药后ICP均明显下降,至第7d仍能保持有效降颅压;但第2d开始治疗后ICP最低值高于第1d、ICP最大降幅百分比小于第1d,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连续使用甘露醇后降颅内高压的效力于第2d开始减弱,但至第7d仍能保持有效的降颅压。  相似文献   
25.
目的:介绍二元线性回归分析在旋光法测定复方甘露醇注射液含量的两种应用方法。方法:先直接测定复方甘露醇标准溶液旋光度α1,然后以钼酸铵或硼砂为增旋剂,与适量的复方甘露醇标准溶液作用后测定旋光度αm或αp,所得数据经二元线性回归分析,求回归方程,然后根据回归方程和样品的旋光度计算出复方甘露醇注射液的含量。结果:不管是钼酸铵还是硼砂为增旋剂,旋光度与甘露醇、葡萄糖的浓度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钼酸铵为增旋剂回归方程的复相关系数为:r1=0.9998,rm=0.9992;硼砂为增旋剂回归方程的复相关系数为:r1=0.9998,rp=0.9989。甘露醇和葡萄糖回收率均很好。结论:上述两种方法均操作快捷、简便实用,所需的仪器普通,结果准确可靠,重复性好,表明二元线性回归分析与旋光法结合测定复方甘露醇注射液的含量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可用于成品和半成品的质控。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暖贴加热法溶解甘露醇结晶在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2012年10月至2013年4月期间结晶的甘露醇400袋,按单双号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00袋.对照组采用温水浸泡溶解的方法,试验组采用贴暖贴加热溶解的方法,观察比较两种不同方法甘露醇结晶的溶解时间、输注过程中再次析出结晶的例数及出现局部疼痛或静脉炎等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溶解甘露醇结晶时间均明显缩短、温度保持时间延长、输注过程再次析出结晶的例数减少、局部刺激疼痛和静脉炎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暖贴加热法溶解甘露醇结晶操作简单、方便快捷、安全可行、并发症少、应用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7.
目的:研究脑内出血患者使用甘露醇前后血糖及肾功能变化,探讨其原因和更为安全有效的使用方法。方法选取60例保守治疗脑内出血患者,由于血糖基数不同,分为伴糖尿病组和无糖尿组,每组30例,观察静脉滴注每日总量为500、750、1000 ml三种不同剂量甘露醇前后,以血糖浓度、血浆肌酐及尿素氮三项指标,判定甘露醇对血糖及肾功能的影响。结果甘露醇使用后患者血糖、血浆尿素氮、血浆肌酐三项指标,随着甘露醇用量的增加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糖尿病组较无糖尿病组三项指标升高明显,当20%甘露醇日用量〉750 ml,无论是否患有糖尿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滴注甘露醇可影响血糖及肾功能;临床对脑内出血患者静脉滴注甘露醇,尤其患者伴有糖尿病时应监测血糖,及时调整用量。  相似文献   
28.
29.
为观察腹腔镜手术联合口服甘露醇治疗大肠癌并发便秘的疗效,将95例大肠癌并发便秘患者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开腹手术及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联合口服甘露醇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  相似文献   
30.
维生素C抑制甘露醇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维生素C对甘露醇引起血管损伤及其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1)动物实验:将健康大白兔随机分4组,A组在兔耳缘静脉注射甘露醇;B、C、D组分别以生理盐水、维生素C、维生素E预处理后再静脉推注甘露醇,电镜、光镜下观察局部血管的损伤。(2)利用Biostar H-40s型芯片,检测甘露醇分别在应用三种保护剂前后对凋亡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1)动物实验:血管损伤程度上,A组为重度;B组为中~重度;D组为轻度;C组未见明显病理改变。(2)基因芯片检测:330条凋亡基因中,生理盐水组芯片无改变;维生素C组中45条促凋亡基因表达下调,34条抗凋亡基因表达上调;维生素E组3条促凋亡基因表达下调。结论:维生素C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凋亡而起到抑制甘露醇血管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