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815篇 |
免费 | 504篇 |
国内免费 | 70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8篇 |
儿科学 | 37篇 |
妇产科学 | 13篇 |
基础医学 | 689篇 |
口腔科学 | 10篇 |
临床医学 | 942篇 |
内科学 | 104篇 |
皮肤病学 | 3篇 |
神经病学 | 368篇 |
特种医学 | 670篇 |
外科学 | 4458篇 |
综合类 | 1735篇 |
预防医学 | 257篇 |
眼科学 | 2篇 |
药学 | 544篇 |
8篇 | |
中国医学 | 1062篇 |
肿瘤学 | 11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4篇 |
2023年 | 206篇 |
2022年 | 296篇 |
2021年 | 365篇 |
2020年 | 345篇 |
2019年 | 258篇 |
2018年 | 273篇 |
2017年 | 309篇 |
2016年 | 330篇 |
2015年 | 364篇 |
2014年 | 839篇 |
2013年 | 721篇 |
2012年 | 760篇 |
2011年 | 751篇 |
2010年 | 768篇 |
2009年 | 552篇 |
2008年 | 465篇 |
2007年 | 460篇 |
2006年 | 439篇 |
2005年 | 349篇 |
2004年 | 320篇 |
2003年 | 315篇 |
2002年 | 227篇 |
2001年 | 192篇 |
2000年 | 130篇 |
1999年 | 171篇 |
1998年 | 107篇 |
1997年 | 99篇 |
1996年 | 86篇 |
1995年 | 79篇 |
1994年 | 65篇 |
1993年 | 60篇 |
1992年 | 41篇 |
1991年 | 23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27篇 |
1988年 | 19篇 |
1987年 | 20篇 |
1986年 | 24篇 |
1985年 | 14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12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10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6篇 |
1976年 | 5篇 |
1971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 探讨经伤椎单侧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应用后路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的9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66例,女32例;年龄19~65岁,平均44.9岁.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经伤椎单侧椎弓根固定组(经伤椎组,50例)和短节段椎弓根固定组(短节段组,4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前、术后cobb角、伤椎前、后缘高度、内固定失败率.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6~53个月(平均34个月)随访.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cobb 角、伤椎前缘高度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经伤椎组改善优于短节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伤椎后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个月随访两组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均丢失,两组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伤椎后缘高度丢失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伤椎组1例内固定装置松动,未出现内固定装置断裂,短节段组3例内固定装置松动,3例内固定装置断裂. 结论 经伤椎单侧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能提供较单纯短节段椎弓根固定更好的复位效果和更为坚固的内固定强度. 相似文献
62.
Shunji Tsutsui Ryohei Kagotani Hiroshi Yamada Hiroshi Hashizume Akihito Minamide Yukihiro Nakagawa Hiroshi Iwasaki Munehito Yoshida 《European spine journal》2013,22(9):2010-2014
Introduction
Decompression with fusion is usually recommended in patients with lumbar spinal stenosis (LSS) combined with 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 (DLS). However, elderly patients with LSS and DLS often have other comorbidities, and surgical treatment must be both safe and eff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decompression surgery alone alleviates low back pain (LBP) in patients with LSS and DLS, and to identify the predictors of postoperative residual LBP.Materials and methods
A total of 75 patients (33 males and 42 females) with a mean age of 71.8 years (range 53–86 years) who underwent decompression surgery for LSS with DLS (Cobb angle ≥ 10°) and had a minimum follow-up period of 1 year,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using the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ing system for the assessment of lumbar spinal diseases (JOA score). Radiographic measurements included coronal and sagittal Cobb angles, apical vertebral rotation (Nash-Moe method), and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spondylolisthesis.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the predictors of residual LBP after surgery.Results
Forty-nine patients had preoperative LBP, of which 29 (59.1 %) experienced postoperative relief of LBP.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degree of apical vertebral rotation on preoperative radiography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postoperative residual LBP (odds ratio, 8.16, 95 % confidence interval, 1.55–83.81, p = 0.011).Conclusion
A higher degree of apical vertebral rotation may therefore be an indicator of mechanical LBP in patients with LSS and DLS. Decompression with fusion should be recommended in these patients. 相似文献63.
螺旋CT三维和多平面重建在腰椎峡部裂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螺旋CT(SCT)三维和多平面重建在腰椎峡部裂中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分析15例腰椎峡部裂的轴位、多平面重组CT及三维CT表现。结果: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对峡部裂显示良好,15例33处均显示清晰;表面重建(SSD)图像在显示峡部裂方面不及MIP和多平面重组(MPR)图像,仅显示6例9处峡部裂,但在显示椎体滑脱方面效果良好;MPR矢状面和反角度(平行椎弓)轴位重建对15例33处椎弓峡部裂均显示良好,轴位重组对裂隙骨赘、骨痂、纤维组织增生、椎间盘病变等征象显示清晰,正中矢状面重建对椎体滑脱、椎体撕裂或骨赘后突显示良好。结论:SCT三维重建(MIP、SSD)和MPR对腰椎椎弓峡部裂衣其所引起的相关改变具有良好的显示效果,有利于临床制定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64.
胸腰椎外伤性脊髓空洞症的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回顾分析胸腰椎外伤性脊髓空洞症的症体、体征及影像学改变,分析其发病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 本组14例,男13例,女1例;年龄28-56岁。脊柱骨折部位为T111例,T127例,L6例。11例为爆裂型暴折,3例为骨折脱位。其中5例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1例行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其余8例对症处理,未行手术治疗。结果 本组14例于伤后6个月-4年行胸腰椎MRI检查时被确诊为脊髓空洞症,空洞开头呈洞形6例,椭圆形5例,不规则3例。患者常出现以下症状;疾痛(78.6%,11/14)、下肢肌力减退(64.3%,9/14)、下肢痉挛性增加(42.9%,6/14)、感觉丢失或减退(42.9%,11/14)、下肢运动协调能力降低(14.3%,2/14)、自主神经症状(7.1%,1/14)等。结论 脊髓损伤神经功能稳定后一段时间,出现下肢肌力减退等新的神经症状应高度怀疑脊髓空洞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5.
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对骨密度测定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评估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对老年人骨密度测量(定量CT和双能X线骨密度仪)的影响。方法 201例老年人(年龄45-80岁,平均59.6岁)均摄正侧位脊柱X线片(正位:L1-4;侧位:T4-L4)用以评估脊柱骨折和腰椎退行性病变的程度,骨病或影响骨代谢疾患者除外。腰椎骨关节病X线评估:腰椎X线正侧位(L1-4)所示骨关节病的椎间隙狭窄和椎体、棘突、椎小关节的骨质硬化和增生分别分为0度、1度、2度;椎体骨质增生另分为正常0-3度;采用半定量目视法观察201例胸腰椎侧位X线片并判定其有无椎体压缩骨折。腰椎骨密度采用定量CT双能X线骨密度仪(正位、侧位全椎体、侧位椎体中间)测量。结果 201例176例非椎体骨折者定量CT测量的骨密度结果显示:有、无退行性病变两者的骨密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椎体正位测量结果表明:有退行性病变各组骨密度值高于无退行性病变组,特别是椎体骨质增生组更为明显(各组P值均<0.05);退行性病变各组对侧位椎体中部测量结果影响较小。x^2检验结果显示:椎体骨折与椎体退行性各组病变无明显相关(各组P值均>0.05)。结论 对检测腰椎 地性变患者,定量CT、侧位全椎体和侧位椎体和侧位椎体中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优于椎体正位测量,因此建议有严重退行性变者应行定量CT骨密度测量。 相似文献
66.
单球囊与双球囊后凸成形术对椎体复位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Yang HL Niu GQ Liang DC Wang GL Meng B Chen L Lu J Zhou Y Mao HQ Zhao LJ Liu XY Gu XH Ni CF Tang TS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21):1299-1302
目的探讨单球囊与双球囊后凸成形术对椎体压缩骨折复位作用的差异,评价后凸成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0年5月~2004年5月应用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KP)施行椎体复位的58例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VCFs)患者(90个椎体)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58例患者90个椎体分为单球囊组(28个椎体)和双球囊组(62个椎体),两组均经双侧椎弓根穿刺,扩张后灌注骨水泥,分别采用单球囊双侧交替扩张和双球囊双侧同时扩张的方法。分别测量术前术后椎体高度和Cobb角,比较术前术后及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患者术后疼痛均明显减轻或消失。椎体高度平均恢复率726%(229~100%);Cobb角由术前179°(31°~316°)矫正至术后96°(06°~282°),平均矫正87°(03°~272°),术前、术后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单球囊组和双球囊组术后椎体高度平均恢复率分别为776%(553%~100%)和643%(229%~100%),术后平均矫正Cobb角分别为99°(03°~272°)和86°(06°~198°),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后凸成形术可有效缓解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疼痛,恢复椎体高度,改善后凸畸形;单球囊与双球囊后凸成形术同样能使压缩骨折的椎体获到较好复位。 相似文献
67.
椎间融合器在腰椎退行性病变中应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钛金属融合器TFC/BAK、Prospace和碳纤维融合器Brantigan I/F应用于腰椎退行性病变中的优缺点,并探讨其适应证。方法应用Brantigan I/F 112例、TFC/BAK 123例、Prospace 45例,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观察对比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结果所有椎间融合器均可一定程度恢复椎间隙高度,使椎体间获得即刻稳定。应用Brantigan I/F 112例患者椎间均获得确切融合,临床疗效优良。3例应用TFC/BAK患者出现融合器下沉,2例退出。本组所有病例未出现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但应用Brantigan I/F患者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增加。结论椎间融合器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有效方法,应掌握各自适应证和技术,避免并发症。 相似文献
68.
人工腰椎间盘植入后椎体应力分布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三维有限元的方法研究正常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腰椎间盘、人工腰椎间盘3组椎体的应力分布,探讨人工腰椎间盘植入对椎体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 利用有限元软件MSC.MARK,建立正常腰椎间盘、髓核摘除、人工腰椎间盘及L4-5运动节段的三维模型,然后模拟腰椎节段的运动,进行椎体应力分布的比较研究。结果 人工腰椎间盘植入后在各种运动状态下椎体松质骨的应力水平显著低于正常腰椎间盘及髓核摘除术后腰椎间盘,且应力呈均布状态,但髓核摘除后椎体松质骨的应力水平较正常腰椎间盘组有所提高,并且在不同运动状态下应力的分布状态有所不同,前屈时,应力集中于椎体松质骨的前部,后伸时集中于椎体松质骨的后部,右侧弯时集中于椎体松质骨的右侧,压缩、旋转时,应力较为均布。结论 从人工腰椎间盘植入对椎体的生物力学影响来看,用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重建椎间盘的功能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69.
目的 研究椎弓根固定器械在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应用指征、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21例应用椎弓根器械进行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0.5~6.1年,平均3.1年。应用Suk标准进行影像学融合情况评估;VAS进行疼痛评估;以Oswestry功能丢失指数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V AS(0~10分)评分:术前9.5~6.8(平均8.5),术后0~5.3(平均4.1);()swestrv:术前30~80(平均64),术后0~72(平均38.5)。融合率:91.740A,;临床有效率:87.60%。结论 椎弓根器械在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手术治疗中具有提高融合率,促进症状改善,缩短康复时间的作用。同时应关注椎弓根器械的性能一价格比,严格掌握临床应用指征。 相似文献
70.
不稳定型下颈椎损伤的手术治疗(附5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手术治疗下颈椎不稳定性损伤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2001年1月~2003年1月,手术治疗下颈椎不稳定性损伤共56例。参照Aebi及White等人的手术适应证,以前路手术为主;对于难复性颈椎脱位或不伴椎间盘损伤者,行后路施术或前后联合入路手术;稳定性评分大于8分的前后柱损伤者,行前后联合入路手术。以Frankel评分系统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以损伤节段Cobb角及水平移位来评价复位情况,采用Bohlman的X线片标准判定植骨融合情况。结果Frankel评分术前平均为2.3分,术后3.1分;按Bohlman标准3个月时植骨融合率为80%,6个月时为100%。术前Cobb角平均为8°,术后为1.5°,水平移位由术前的平均3.5mm减小到0.5mm。结论手术治疗下颈椎不稳定性损伤具有改善神经功能、恢复颈椎序列、恢复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可早日下地活动等优点,手术病例及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患者是否有致压因素及颈椎稳定性等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