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90篇
  免费   989篇
  国内免费   1054篇
耳鼻咽喉   16篇
儿科学   48篇
妇产科学   21篇
基础医学   1198篇
口腔科学   449篇
临床医学   1730篇
内科学   256篇
皮肤病学   17篇
神经病学   565篇
特种医学   1015篇
外科学   6355篇
综合类   2934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347篇
眼科学   625篇
药学   799篇
  15篇
中国医学   1694篇
肿瘤学   148篇
  2024年   89篇
  2023年   301篇
  2022年   469篇
  2021年   607篇
  2020年   619篇
  2019年   412篇
  2018年   479篇
  2017年   538篇
  2016年   571篇
  2015年   617篇
  2014年   1393篇
  2013年   1228篇
  2012年   1159篇
  2011年   1171篇
  2010年   1042篇
  2009年   848篇
  2008年   737篇
  2007年   802篇
  2006年   710篇
  2005年   557篇
  2004年   531篇
  2003年   532篇
  2002年   427篇
  2001年   353篇
  2000年   294篇
  1999年   286篇
  1998年   196篇
  1997年   179篇
  1996年   166篇
  1995年   137篇
  1994年   120篇
  1993年   107篇
  1992年   88篇
  1991年   57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56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37篇
  1986年   41篇
  1985年   35篇
  1984年   33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32篇
  1981年   19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16篇
  1978年   12篇
  1977年   14篇
  1973年   4篇
  197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目的 分析双排螺旋 CT 联合 X 线平片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 40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行双排螺旋 CT、X 线平片检查,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影像学特征,并以手术病理结果为标准,比较单一检查、联合检查的符合率。结果 以手术结果为标准,腰椎间盘突出单一 X 线平片检查符合率为 47.5%;单一双排螺旋 CT检查符合率为 90%;X 线平片联合 CT 检查符合率为 100%。联合检查与单一 X 线平片检查、单一 CT 检查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排螺旋 CT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分型符合率为 95%,与手术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 线平片提示,腰椎间隙宽度和长度明显异常,腰椎生理弯曲,呈弓状、后翘状态。CT 检查提示,椎体边缘可见椎间盘突出,密度稍低于椎间盘,小关节突增生,结节不规则,侧隐窝狭窄,突出块较大时,可见软组织密度影,硬膜囊、神经根表现为变形、移位,甚至消失。结论 X 线平片、CT 检查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各具优势,但若单一检查,容易发生误诊、漏诊等不良事件,两者联合诊断,可有效提高诊断符合率,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比较颈椎连续三节段Hybrid手术[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人工颈椎间盘置换(cervical disc arthroplasty, CDA)]与三节段ACDF对颈椎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 基于CT数据建立C1~T1颈胸椎有限元模型,通过植入Prestige LP和Zero-P假体模拟3种模型,包括两种Hybrid模型(AFA:C3~4、C5~6节段植入Prestige LP,C4~5节段植入Zero-P;FAF:C3~4、C5~6节段植入Zero-P,C4~5节段植入Prestige LP)和三节段ACDF模型(FFF)。比较各模型前屈、后伸、侧弯以及轴向旋转时相邻节段及整体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 ROM)以及相邻节段椎间盘内压力(intradiscal pressure, IDP)及小关节接触力(facet contact force, FCF)的变化。结果 AFA模型相邻节段及整体ROM都更接近完整模型,FAF、FFF模型相邻节段ROM最大增幅分别为15.0%和23....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分析单侧双通道内镜与单通道内镜椎板间入路双侧椎管减压术(unilateral laminectomy for bilateral decompression, ULBD)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取回顾性研究,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单侧双通道内镜ULBD术组(双通道组,n=51)和单侧单通道内镜ULBD术组(单通道组,n=69)。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时MacNab标准评估的优良率;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JOA评分及ODI评分。并将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按照临床疗效分为有效组、无效组,统计并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造成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治疗无效的危险因素。结果 双通道组的优良率(84.31%)与单通道组(81.1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通道组的手术时间短于单通道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通道组的住院时间长于单通道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的VAS、ODI评分低于术前,JOA评分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的两组间的VAS、JOA、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效组年龄≥75岁,髓内信号为水肿型、囊变型,术前腰椎失稳,术前纤维环破裂患者占比高于有效组,病程相较于有效组长(P<0.05);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年龄≥75岁,病程长,髓内信号为水肿型、囊变型,术前腰椎失稳,术前纤维环破裂是腰椎管狭窄症患者ULBD术治疗无效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 单侧双通道内镜与单通道内镜ULBD术对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其中双通道具有手术时间短的优势,同时年龄≥75岁,髓内信号为水肿型、囊变型,术前腰椎失稳,术前纤维环破裂是导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治疗效果较差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可视化融合成像技术诊治腰关节突关节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纳入2017年6月至2020年5月于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住院和门诊收治的80例腰关节突关节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其中40例患者采用可视化融合成像技术引导下诊断及介入治疗者作为研究组,仅采用X线透视引导下诊断及介入治疗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情况,分析两组患者诊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治疗时期疼痛缓解方面,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低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区血肿形成、术区疼痛、消化道症状及下肢疼痛等不良反应方面,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5%,研究组为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视化融合成像技术诊治腰关节突关节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明显、持久及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995.
目的研究活动翼矫治技术治疗高角型双颌前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4例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的双颌前突患者,根据治疗前的SN/MP角将患者分为2组,高角组27例,SN/MP≥40°。均角组27例,29°﹤SN/MP﹤40°。使用活动翼矫治技术进行矫治。对2组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活动翼矫治技术治疗的高角型双颌前突上下颌骨在矢状方向上无明显变化。②高角型双颌前突治疗后上下颌磨牙伸长量分别为1.04和0.99 mm。上下颌磨牙前移量分别为2.74和2.37 mm。下颌平面未发生顺时针旋转。活动翼矫治技术治疗的高角型双颌前突平面能够保持稳定③高角组的U1-PP、U1-V、L1-V、U1/NA、U1-NAmm、L1/NB和L1-NBmm治疗前后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④高角型双颌前突治疗后的上下唇突度明显减小,上下唇长度变小,软组织突度减小。⑤高角组的上颌中切牙与上唇内收的比例为1∶0.357,下颌中切牙与下唇内收的比例为1∶0.879 9。结论活动翼矫治技术治疗的高角型双颌前突垂直向和矢状向支抗可以达到很好的控制,上下颌骨在矢状关系上更加协调,上下颌前牙突度和倾斜度明显减小,软组织侧貌有明显改善,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颞下颌关节张口位磁共振动态成像在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有颞下颌关节疼痛或弹响MRI患者60侧颞下颌关节行常规MRI静态扫描,并用快速自旋回波扫描获得开口度为0.5cm的图像,依次进行到患者达到最大开口位。然后采用模拟动态观察。分别由两名专科医师对动态扫描和常规静态扫描时关节盘移位进行诊断,并比较诊断结果。结果:静态MRI检查中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21侧,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18侧,关节盘侧向移位2例,位置正常19例。动态MRI检查中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23侧,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19侧,位置正常18例。结论:张口位动态MRI联合静态MRI观察对髁突、关节盘运动功能的评价非常重要,对区别可复性与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观察活血止痛膏配合骨康胶囊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01-2015-12本院收治的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予以骨康胶囊口服,观察组给予活血止痛膏外敷,对照组给予吲哚美辛巴布膏外敷,4周为1个疗程,观察2组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JOA评分,治疗结束后统计治疗有效率及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结果 治疗第1、2周,观察组与对照组VAS评分、JOA评分接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第3、4周,观察组VAS评分、JOA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观察组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10.251,P<0.05);观察组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3% (P<0.05).结论 活血止痛膏配合骨康胶囊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短期、有效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98.
目的:观察经颧弓后上牵引兔下颌后颞下颌关节盘后区是否发生适应性改建及其意义.方法:在兔下颌角和颧弓处打孔后放置牵引装置,向后上方牵引下颌,于术后2、4、6 周分别处死动物,采用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负荷下关节盘后区组织的改变.结果:术后2 周兔牵引侧关节盘移位或变形,盘后区胶原密度增加;随着负荷时间的延长,关节后区成纤维细胞密度明显下降,关节盘后区结缔组织变得致密,组织内出现少量软骨样细胞出现,而对照组标本未见明显组织学改变.与对照组相比,术后2 周移位的关节盘功能区软骨基质、蛋白聚糖及Ⅱ型胶原呈弱表达,阿辛蓝染色变淡;移位至负重区的关节盘后区软骨基质、蛋白聚糖表达比对照组有所增加.随着关节负荷时间的延长,移位至负重区的关节盘后区软骨基质、蛋白聚糖及Ⅱ型胶原逐渐增强.结论:经颧弓后上牵引下颌后,关节盘后区组织内软骨基质合成增加,并有少量软骨细胞出现,发生改建以适应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应用Tip-Edge Plus直丝弓技术矫治Ⅲ类错(殆),观察患者颅面、牙(殆)特征的改变,探讨Tip-Edge Plus直丝弓技术矫治Ⅲ类错(殆)的特点及临床应用要点.方法 应用Tip-Edge Plus直丝弓技术矫治13例(女性6例,男性7例,平均14.9岁)Ⅲ类错(牙合)合并下颌前突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拔除4颗前磨牙.矫治前后进行X线头影测量比较.结果 矫治后Wits值由(-2.50±1.40)mm变为(-1.00±0.85)mm,ANB角由(-0.61±1.41).变为(1.31±1.66)°,矫治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下切牙显著内收,上中切牙突度由(7.55±1.24)mm 减小为(4.82±1.05)mm,下中切牙突度由(10.16±2.43)mm 减小为(6.03±2.01)mm,矫治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矫治后患者软组织侧貌明显改善,上、下唇突点到SnPg'平面的距离之差由(-1.57±1.24)mm 变为(0.62±1.24)mm,面型角由(2.62±1.53)°变为(7.02±2.21)°,矫治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利用Tip-Edge Plus直丝弓技术的持续轻力快速倾斜移动牙齿,在改善硬组织形态的同时可显著改善软组织侧貌.  相似文献   
1000.
Disc displacement is a common disorder affecting the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According to previous publications, the displaced disc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pure anterior displacement and rotational displacement (anteromedial and anterolateral). However, the technique of arthroscopy treatment has only been reported for patients with pure 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 In this study, an arthroscopic discopexy for rotational 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 was developed and its effectiveness evaluated over 24 months of follow-up. A total of 532 patients (749 joints) with rotational 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 admitted to Shanghai Ninth People’s Hospital between January 2011 and December 2015, were included. The success rate was based on clinical parameters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for pain, maximum inter-incisal opening (MIO), and complications) and radiographic data. The 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data were collected preoperatively and at 1, 6, 12, and 24 months postoperative. The VAS score decreased to 0.73 ± 1.43 following surgery (P < 0.001).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MIO (34.73 ± 6.28 mm) was also detected (P < 0.001).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howed discs repositioned in both sagittal and coronal images for 714 of the 749 joints, giving a success rate of 95.3%. This study reports an effective and predictable technique of arthroscopic discopexy for rotational 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