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0篇
  免费   277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73篇
妇产科学   67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40篇
内科学   94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027篇
综合类   66篇
预防医学   94篇
药学   50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174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150篇
  2019年   127篇
  2018年   82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96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135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120例,依据手术方式的选择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及T管引流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十二指肠镜切开取石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微创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中出血量(60.74 m L vs.98.42 m L)、住院时间(10.8 d vs.12.3 d)明显减少,但手术时间(3.12 h vs.2.06 h)、住院费用(18 047.53元vs.12 054.88元)明显增加(均P0.05);疼痛评分(3.8 vs.4.9)明显降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1.8 d vs.3.5 d)与腹腔引流时间(1.7 d vs.3.3 d)明显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10.0%vs.25.0%)明显降低(均P0.05);总并发症的发生率(20.0%vs.41.7%)明显降低,但急性胰腺炎(16.7%vs.3.3%)的发生率增高(均P0.05)。术后随访,观察组反流性胆管炎发生率(13.3%vs.1.7%)高于对照组,但术后满意率(93.5%vs.78.2%)、恢复正常生活时间(25.8 d vs.48.7 d)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结石复发率(3.3%vs.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十二指肠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中具有恢复快、并发症低、住院时间短及远期疗效好的优点,充分体现了微创手术的优势。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经皮腹膜外疝囊高位结扎术(LPEC)治疗小儿单侧腹股沟疝的疗效,及术中腹腔镜探查有无对侧鞘状突未闭(CPPV)对预防对侧异时性疝(MCH)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161例行LPEC的单侧腹股沟疝患儿临床资料(观察组),并以2010年1月—2012年12月252例行开放疝囊修补术的单侧腹股沟疝患儿为历史对照(对照组),观察组同时行对侧腹股沟区探查,如诊断CPPV,均行结扎术,对照组不行对侧腹股沟内环口区探查。分析两组术后并发症、复发疝及MCH情况,并分析MCH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术后并发症与复发疝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组共发生MCH 13例,其中观察组1例,对照组1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6%vs.4.8%,P0.05),且对照组9例(3.6%)发生在术后24个月内。观察组术中共发现CPPV 62例(38.5%),且在0.5~2岁组发生率达59.0%(23/39),随年龄增长发生率逐渐下降。对照组中早产儿MCH发生率高于足月儿(3.6%vs.1.2%,P0.05)。总体分析显示,MCH主要发生于4岁以内的行开放手术的男性右侧腹股沟疝患儿。结论:LPEC治疗小儿单侧腹股沟疝的疗效确切,且腹腔镜下探查CPPV可明显降低MCH的发生率,尤其对于有早产和年龄4岁的患儿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3.
目的:评价基于难度分级的腹腔镜下复发性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2009年5月—2015年11月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34例行腹腔镜下复发性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包括手术难度一级病例13例(38%),二级病例15例(44%),三级病例6例(18%)。一级或二级的病例,均采取经腹腹膜前修补(TAPP)。三级病例,采取杂交手术。全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90±27)min。术后3例(8.8%)发生血清肿,2例经穿刺抽液治愈,1例观察后自行吸收。术后第2天视觉模拟评分(VAS)为(2.0±0.6)分;术后1个月中位腹股沟疼痛调查表(IPQ)评分为2.4(0~8)分。术后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1例(3%)再复发。结论:对于有经验的外科医生,采取基于难度分级的手术策略行腹腔镜下复发性腹股沟疝修补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梗阻型轻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MABP)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4年收治的132例梗阻型MAB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5例行以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为基础的微创治疗(内镜组),43例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腹腔镜组),54例行开腹手术(开腹组)。比较各组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内镜组、腹腔镜组、开腹组间的腹痛缓解时间(3.31d vs.3.84d vs.7.65d)、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4.20d vs.5.35d vs.8.7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内镜组与腹腔镜组的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3.26d vs.3.53d)、住院时间(9.49d vs.9.3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均短于开腹组(4.35d、9.30d)(均P0.05)。3组的治愈率均为100%,均无死亡病例,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术后1年内胰腺炎复发率(42.86%)明显高于腹腔镜组(0.00%)和开腹组(1.85%)(均P0.05),但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梗阻型MABP,在大多数情况下,腹腔镜途径是解除胆道梗阻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5.
背景与目的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BDE)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主要治疗方式,但在LCBDE过程中,由于术中缺少窦道支撑,经典的胆道镜下网篮取石相对较为困难,对术者的操作技术要求高,反复的胆道镜取石也容易造成胆道镜损坏或胆管壁损伤。为了更好地提高取石效率,降低手术难度,笔者对胆道镜取石术进行改良,即LCBDE术中采用自制腹腔镜胆道冲洗器配合胆道镜取石。本研究总结两个中心应用该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2017年1月—2021年1月福建省立医院和福建省浦城县医院收治的313例LCBDE术中应用自制腹腔镜胆道冲洗器治疗的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围手术期情况及近期预后。结果 313例患者中,男132例,女181例;平均年龄(56.3±13.2)岁;173例患者为胆总管单发结石,140例患者为胆总管多发结石(结石最多者为10枚);中位结石直径为0.5(0.2~3.1) cm,中位胆总管直径为1.2(0.6~3.3)cm。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其中281例(89.8%)患者使用自制腹腔镜胆道冲洗器取净结石,32例(10.2%)患者术中联合网篮取石。307例(98.1%)患者一期取净结石,6例(1.9%)患者残留结石;157例(50.2%)术后一期缝合胆总管,156例(49.8%)术后留置T管引流。平均手术时间(109.3±29.4)min,平均术中出血量(42.5±8.4)mL,平均术后住院时间(7.6±3.2)d。术后12例出现胆汁漏,12例出现腹腔感染,9例出现肺部感染,7例出现切口感染,1例出现术后出血,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6例无法一期取净结石患者均于术后1.5个月行经T管窦道胆道镜取净结石。术后随访6~12个月,无胆管结石复发、胆道狭窄等其他并发症。结论 LCBDE术中应用自制腹腔镜胆道冲洗器安全可靠,取石效率高,故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66.
造口旁疝是腹部各类造口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造口旁疝的发病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随着病情发展,造口旁疝会给患者造成不适,甚至给患者带来生命威胁。本文就造口旁疝的诊断、分型、预防及常用术式的比较和选择进行总结和论述。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LSPDP)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9年4月行腹腔镜下胰体尾切除术83例胰体尾局部病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将行腹腔镜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的35例患者设为LSPDP组,腹腔镜胰体尾联合脾脏切除术(LDPS)48例患者为LDPS组。数据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分析,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术中术后各项指标用( ±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LSPDP组在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优于LDPS组(P<0.05),其余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随访3~65个月,成功随访的80例患者均无肿瘤复发或转移或死亡病例。 结论腹腔镜下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与腹腔镜胰体尾联合脾脏切除术同样安全可行,且其具有保全脾脏功能的优势。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SG)胃切缘出血的相关因素与处理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82例行LSG术患者资料,采用SSPS20.0软件统计分析,统计术中胃切缘出血与切缘血管处理及术中血压的关系,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患者BMI≥40、高血压、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与胃切缘出血率的关系密切(P<0.01);切割胃壁后胃切缘出血60例(73.2%),胃切缘无出血22例(26.8%)。术中胃壁切割闭合前,进行切缘血管预夹闭28例,切割后发生出血10例;未进行切缘血管预夹闭54例,切割后发生出血50例(χ2=30.39,P=0.000)。切割胃壁过程中26例患者血压大于130 mmHg,其中14例切缘出血需要处理;56例患者血压小于等于130 mmHg,其中15例切缘出血需要处理(χ2=5.69,P=0.017)。 结论LSG中预夹闭切缘血管可有效减少胃切缘出血,控制术中血压130 mmHg以下可减少胃切缘出血,且胃切缘出血后通过夹闭切缘血管和降低血压至130 mmHg以下可以有效控制出血。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行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脉高压症的手术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8年12月因门脉高压、脾大、脾功能亢进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行脾切除术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患者资料,其中腹腔镜下手术21例(腹腔镜组),开腹手术50例(开腹组)。应用GraphPad Prism 6.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术中、术后相关指标采用( ±s)表示,独立样本t检验;并发症发生率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与开腹组比较,腹腔镜组手术时间较长(P<0. 05),而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排气时间、镇痛药物使用次数、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切口感染率均少于开腹组(P<0. 05);两组间的腹腔出血、腹、盆腔积液、肺部感染、胰瘘以及门静脉血栓形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门脉高压症行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术后切口感染率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腹腔镜手术治疗门脉高压症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70.
目的比较腹腔镜技术较开腹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疗效及入路选择探讨。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4月接受手术治疗的97例右半结肠癌患者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开腹组(32例,开腹手术)、传统组(35例,侧方入路的腹腔镜根治术)和SMA组(30例,动脉优先入路的腹腔镜根治术)。采用SPSS 23.0统计分析软件,围术期相关指标等计量资料以( ±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累积生存率比较应用Log-Rank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与传统组和SMA组相比,开腹组手术时间较短,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与SMA组比较,差异均不明显(P>0.05);SMA组淋巴结清扫数量、阳性淋巴结清扫数量比开腹组、传统组多,术中出血量比开腹组、传统组少(P<0.05)。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开腹组为28.1%,传统组为8.6%,SMA组为6.7%,三组比较开腹组>传统组>SMA组(P<0.05)。术后3年生存率开腹组为65.6%,传统组为65.7%,SMA组为70.0%,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技术应用于治疗右半结肠癌可减少对机体的创伤,有利于术后恢复,同时以动脉优先入路可增加淋巴结清扫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