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69篇 |
免费 | 8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6篇 |
基础医学 | 4篇 |
临床医学 | 66篇 |
皮肤病学 | 3篇 |
特种医学 | 23篇 |
外科学 | 33篇 |
综合类 | 170篇 |
预防医学 | 69篇 |
药学 | 76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19篇 |
肿瘤学 | 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11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24篇 |
2013年 | 28篇 |
2012年 | 52篇 |
2011年 | 60篇 |
2010年 | 50篇 |
2009年 | 50篇 |
2008年 | 32篇 |
2007年 | 39篇 |
2006年 | 17篇 |
2005年 | 28篇 |
2004年 | 15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1篇 |
1996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21.
子宫肌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讨论子宫肌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总结1年间68例子宫肌瘤术后患者,特别是其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0例患者的诊治并提出早期诊断体会。结果:9例治愈出院,1例死于栓子脱落引起的肺栓塞。结论:子宫肌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可以提高患者预后,为治疗争取时间。结合静脉超声和D-二聚体检测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以大大减少静脉造影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22.
目的探讨宫腔镜下子宫粘膜下肌瘤电切术的要点和治疗效果及优越性。方法对临床诊断67例子宫粘膜下肌瘤(其中37例为0型,22例为Ⅰ型,8例为Ⅱ型),最大直径为3cm,行宫腔镜电切术。结果67例宫腔镜电切手术顺利,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个月~2年,临床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宫腔镜下子宫粘膜下肌瘤电切术安全、可靠,充分显示了微创手术的优越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23.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肌瘤的临床特点及B超、实验室检测的价值,提高对子宫腺肌病术前的诊断率。方法选择5年来我院妇产科子宫切除术后经病理证实的子宫腺肌病患者120例为子宫腺肌病组,随机选择同期子宫切除术后经病理证实的子宫肌瘤患者120例为子宫肌瘤组,对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既往史、临床症状、术前诊断、B超检查、血清CA125水平进行比较。结果两种疾病均好发于生育年龄妇女,常有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经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子宫腺肌病术前诊断率56.1%,出现痛经、性交痛较多,但继发性贫血少;具有特征性的超声表现;血清CA125水平明显升高。结论子宫腺肌病诊断的金标准是病理诊断,但其既往史、特有症状、B超改变、血清CA125水平增高仍是诊断该病的重要参考指标,并可与子宫肌瘤进行手术前鉴别。 相似文献
424.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手术治疗的手术方式选择。方法对21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6例患者中有子宫肌瘤相关症状者136例,占62.96%。无临床症状者80例,占37.04%,手术方式以全子宫切除为主,占77.78%。结论子宫肌瘤患者中有一部分无临床症状,定期体检是早期诊断的主要方法。手术方式应根据患者年龄、对生育的要求决定并尽量保留卵巢功能。 相似文献
425.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在剖宫产术中同时行肌瘤剔除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9年12月本院收治的90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在剖宫产同时行肌瘤剔除术的患者及同期180例妊娠未合并子宫肌瘤单纯剖宫产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剖宫产同时行肌瘤剔除术组手术操作时间较对照组延长,P〈0.05,但两组平均术中出血量、产后24 h出血量、术后病率、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及术后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有经验的产科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在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426.
目的:分析评价应用导管介入技术治疗子宫肌瘤和宫颈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9例子宫肌瘤、13例宫颈癌皆经一侧股动脉入路,行两侧子宫动脉插管,对肌瘤者分别选择KMG、PVA微球或碘化油+平阳霉素乳剂,栓塞阻断其血供;宫颈癌者应用明胶海绵颗粒+抗癌药物行手术前灌注栓塞辅助治疗。结果:19例子宫肌瘤、13例宫颈癌共64支子宫动脉均插管成功并栓塞,同时对宫颈癌行双侧髂内动脉和子宫动脉抗癌药物灌注,19例子宫肌瘤经3~12个月随访,平均瘤体缩小率59.4%,多发者中的部分小肌瘤消失,1例坏死脱落,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3例宫颈癌介入治疗3周后手术切除顺利,标本组织学示癌巢趋向消失,周边组织有淋巴细胞浸润,部分宫颈恢复正常,其中2例癌组织消失,本组32例介入治疗后皆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介入治疗子宫肌瘤安全、微创且疗效肯定;对宫颈癌术前介入可有效提高手术切除率和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27.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方法:选择25例子宫肌瘤患,采用Seldinser技术经一侧股动脉穿刺,将导管超声选择性插入双侧子宫动脉远端,经导管注入PVA和明胶海绵微粒,阻断子宫肌瘤的血供。结果:血管造影显示子宫肌瘤血供丰富,均为双侧子宫动脉供血。栓塞后血管造影见子宫肌瘤血供完全阻断,技术成功率为100%。随访结果表明,患临床症状缓解消失,肌瘤和子宫体积明显缩小。术后有不同程度的盆腔疼痛、低热,经对症处理后症状逐渐消失。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是一种疗效显的微创治疗新方法。 相似文献
428.
韩丽娟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0,(3):50-52
子宫肌瘤是临床治疗中的一种常见疾病,属于良性实心肿瘤,生长速度较为缓慢,主要患病群体集中于40岁左右、未生育的女性,一般不具有明显的临床表现,癌变几率相对较低。但是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剖宫产和人工流产的增多,子宫肌瘤的患病率逐年增加,同时又有低龄化的趋势,成为严重影响女性健康的因素,子宫肌瘤治疗和护理逐渐引起高度重视。现阶段治疗子宫肌瘤主要采取手术切除的方式,手术具有出血少、康复快的特点,成为子宫肌瘤的主要治疗措施。不断完善护理方式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增强手术有效性,缩短患者康复时间。本文从子宫肌瘤围手术期间的术前护理、术中护理、术后护理入手,阐述子宫肌瘤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429.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采用中药血府逐瘀汤辅助治疗的影响。方法:抽调对象研究时间:2016年6月-2018年5月;研究对象:我院妇科诊治的100例子宫肌瘤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每组50例的对照组、研究组。对照组采用米非司酮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米非司酮联合血府逐瘀汤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经3个月(一个疗程)治疗后,采取静脉血检查患者的促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雌二醇(Estradiol,E2)、卵泡雌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水平变化;经B超检查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子宫体积、子宫肌瘤体积、经期周期、经期量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显效率、总有效率等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LH、E2、FSH的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研究组患者的子宫体积、子宫肌瘤体积显著缩小,月经周期、月经量显著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血府逐瘀汤干预子宫肌瘤患者,其黄体生成素、雌二醇、卵泡雌激素水平表达均有所改善,子宫肌瘤体积明显缩小,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医师推广。 相似文献
430.
目的测定子宫肌瘤和卵巢癌患者血清自体荧光光谱,探讨子宫肌瘤和卵巢癌的特征自体荧光光谱,为子宫肌瘤和卵巢癌的光谱学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荧光分光光度计,在301nm的激发光激发下,对23例子宫肌瘤患者、17例卵巢癌患者和40例正常人的血清进行了测定,对其荧光光谱的峰位置、峰面积、峰高及主峰间的比值进行了分析。结果子宫肌瘤组在335nm附近发生了紫移(P<0.05),卵巢癌组在540nm附近明显红移(P<0.05)。子宫肌瘤组及卵巢癌组在302nm附近的峰高明显升高(P<0.05)。子宫肌瘤和卵巢癌患者的血清自体荧光光谱与正常人有显著的差异(P<0.05),子宫肌瘤和卵巢癌患者有其特征的荧光光谱。结论应用血清自体荧光光谱对子宫肌瘤和卵巢癌患者进行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