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0篇
  免费   295篇
  国内免费   74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48篇
内科学   73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31篇
综合类   1001篇
预防医学   21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98篇
  1篇
中国医学   2010篇
肿瘤学   15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140篇
  2021年   217篇
  2020年   223篇
  2019年   108篇
  2018年   85篇
  2017年   164篇
  2016年   170篇
  2015年   136篇
  2014年   263篇
  2013年   131篇
  2012年   263篇
  2011年   236篇
  2010年   197篇
  2009年   135篇
  2008年   158篇
  2007年   103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从气机升降出入论癫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癫痫是一种发作性神经功能异常的慢性脑部疾病。本文从气机升降出入角度论癫痫,认为癫痫患者大多数具有“脏气不平”的先天因素或病理体质,其气机升降出入异常(气郁)是导致癫痫发病的关键。临床应重视肝脾同调、升降相宜,从郁、风、痰论治每获良效。本文还以“玄病”、“络病”理论为补充,论治癫痫持续状态及难治性癫痫,其实质是气机升降出入理论在人体超微结构的延伸与拓展,但相关研究仍需进一步完善发展。  相似文献   
82.
近年从肝郁脾虚证论治心悸受到很多医家重视,但其中病机仍未阐明清楚。本文以“肝郁脾虚”为引线,对中医古籍文献进行梳理,涉及心悸、怔忡、胸痹、心痛等相关病证,旨在为调肝理脾法治疗心系疾病提供文献佐证,丰富该法的理论内涵。文献研究发现古代医家重视肝郁、脾虚对心悸发病的影响,病机以气血失调为主,涉及脏腑相合、七情、病理产物等多个环节,治法区分益气补血、疏肝解郁、化饮祛痰、安神定志等。  相似文献   
83.
《黄帝内经》中"太阴主内,太阳主外"是对卫气独行理论的概括,也是对人体寐寤节律内在机制的说明。然"太阴主内,太阳主外"的内涵及其内在机理至今阐而未明。针对"太阴"之阴指营气,"太阳"之阳指卫气的观点,笔者认为,《黄帝内经》中言明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各二十五周的是卫气,营气在人体的运行未有明显的昼夜时间节段性。关于太阴、太阳指代为何,笔者经过统计认为,太阴多指代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仅有三处明确肾为"阴中之太阴";太阳指代足太阳膀胱经占半数以上,而肾在《黄帝内经》中的指代呈现多样化,且与少阴对应最多。关于为何太阴主内、太阳主外,笔者认为,太阴主内是由肾主蛰、为封藏之本决定的;太阳主外是由足太阳膀胱经的气化作用决定的。  相似文献   
84.
线粒体结构的完整性及功能被破坏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理环节之一。"线粒体-肠道菌群交互作用"体现了中医整体观,是人体气与血,正与邪,气机运行和病理产物之间平衡与失衡的一个体现。线粒体功能障碍、肠道菌群失调与中医"气虚""痰浊""瘀血"的机理有相似之处。益气化痰通络法可通过保护线粒体、干预肠道菌群的作用调节机体的气血平衡,达到益气化瘀、补气化痰、活血通络、扶正祛邪的作用。  相似文献   
85.
滕王娜 《新中医》2021,53(3):64-67
目的:观察慢阻肺汤联合肺康复训练治疗肺肾气虚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肺肾气虚型COPD稳定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2组均给予止咳、平喘、抗感染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肺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慢阻肺汤治疗。20 d为1个疗程,2组均治疗3个疗程。比较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中医证候及肺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及FEV1/FVC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FEV1、FVC、FEV1/FV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阻肺汤联合肺康复训练治疗肺肾气虚型COPD稳定期,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其肺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6.
目的观察托毒益气养阴汤治疗肛周坏死性筋膜炎(毒盛正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内服托毒益气养阴汤治疗。两组均治疗2周。结果两组治疗后创面疼痛、病变范围、全身症状、坏死性筋膜炎实验室风险指数(LRINEC)评分及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红蛋白(Hb)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创面表皮生长时间、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托毒益气养阴汤治疗肛周坏死性筋膜炎(毒盛正虚证),能够抑制炎症因子表达,增加Hb含量,减轻肛周疼痛、肿胀范围及全身症状,促进创面表皮生长和创面愈合,降低住院费用,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7.
毕桂芝  段裕 《山东中医杂志》2021,(4):362-366,389
目的:探讨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2型糖尿病(T2DM)下肢血管病变(气阴两虚兼血瘀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6例气阴两虚兼血瘀型T2DM下肢血管病变患者,按照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两组均给予相同的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内服治疗,连续治疗8周后对两组疗效进行评估。治疗前后测定患者的血糖相关指标[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下肢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踝肱指数(ABI)、下肢动脉搏动指数(PI)、足背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及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治疗过程中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8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两组治疗后血浆FBG、2 h PG、HbA1c浓度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下降更显著(P<0.001)。两组治疗后ABI、下肢动脉PI及足背动脉Vm值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且观察组上升更显著(P<0.01)。治疗后两组血清MDA含量均较治疗前减少(P<0.05),SOD水平升高(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血清MDA含量较对照组低(P<0.001),SOD水平较对照组高(P<0.001)。两组不良反应均少而轻微。结论: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气阴两虚兼血瘀型T2DM下肢血管病变能有效改善患者下肢动脉血流动力学,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其机制与减轻机体氧化应激、稳定血糖有关。  相似文献   
88.
硬皮病是临床难治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常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且进展迅速,预后多不良,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疗药物,治疗棘手。本病隶属于中医学中“皮痹”范畴,中医对其病因病机有着深入的认识,治疗效果显著,不良反应较小。现阐述《内经》中“少火生气、壮火食气”的理论内涵,浅析中医对硬皮病认识,探讨该理论对中医治疗硬皮病的指导作用,并举汤小虎教授临床验案1例,以期为临床多角度认识和治疗硬皮病提供有价值的思路。  相似文献   
89.
肠黏膜机械屏障受损是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及新方向。“脾为之卫”是指脾具有抗御外邪、保护机体的作用,主要依托于“脾主运化”“脾主升清”而产生,“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脾为之卫”的主要内涵。从现代医学角度阐述,“脾为之卫”理论与肠黏膜机械屏障相通,是对于人体抵御外界有害物质侵袭功能的描述。脾气亏虚,正气不足,抗邪无力,湿邪内侵而致泄泻。脾气虚弱,肠黏膜机械屏障受损,有害物质通过肠黏膜直接作用于肠道而致腹痛、腹泻。现以“脾为之卫”为切入点,探讨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肠黏膜机械屏障的损伤机制,为健脾益气法治疗IBS-D夯实理论基础,且为从“肠黏膜屏障”的角度治疗IBS-D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0.
刘玉洁教授认为心搏之原动力源于心阳与宗气,与心肺二脏关系甚密。缓慢性心律失常所呈之心悸、胸闷诸症多因心阳不足,胸中宗气匮乏虚而下陷所致。然"大气"即宗气,故其病机关键为心阳虚、大气下陷。辨证上应从心肺着手,当独重心阳与"大气";治疗上以温补心阳、升提大气为总则,酌加活血固本敛气之品。方用自拟"律升心康方"切中病机,终使心阳充盛,大气复升,心搏动力之源不竭,诸症自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