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5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69篇
耳鼻咽喉   76篇
儿科学   23篇
妇产科学   21篇
基础医学   228篇
口腔科学   36篇
临床医学   126篇
内科学   233篇
皮肤病学   74篇
神经病学   83篇
特种医学   83篇
外科学   150篇
综合类   156篇
预防医学   67篇
眼科学   49篇
药学   146篇
中国医学   26篇
肿瘤学   101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2年   2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61.
目的:观察糖尿病膀胱(DCP)的尿动力学及病理学改变,探讨发病机制及病理演绎过程.方法:建立DCP wistar大鼠模型(30只),正常wistar大鼠作对照(30只),进行膀胱储尿期压、最大容量、最大膀胱压等测定,进行膀胱湿重、膀胱壁厚度及光镜、电镜的病理学观察.早期DCP患者(32例),晚期DCP(28例)及非DM人群(22例)进行尿流率、压力-流率尿道分布压及括约肌肌电图等测定,作相关统计学处理.结果:①60天后,DCP鼠组与对照组:膀胱储尿期压(0.45±0.08)kPa,(0.60±0.03)kPa(P<0.05);最大膀胱容量(3.49±0.40)ml,(1.82±0.12)ml(P<0.01);最大膀胱压(3.09±0.10)kPa,(4.91±0.30)kPa(P<0.01);膀胱顺应性(1.39±0.11)ml·kPa-1,(0.68±0.07)ml·kPa-1(P <0.01);湿重增加(P <0.01);逼尿肌细胞连接纤维化,成纤维细胞变性及胶原纤维排列紊乱.②相对于对照组,早期DCP患者最大尿流率偏低,为(15.97±5.71)ml·s(P <0.05),逼尿肌活动亢进(占59%),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占37.5%);而晚期DCP患者最大尿流率明显下降,为(8.75±4.20)ml·s-1(P <0.01),膀胱容量增加,为(472.5±32.9)ml(P <0.01),剩余尿量增多,为(62.59±19.87)ml(P <0.01),逼尿肌收缩功能减弱.结论:DCP早期就有膀胱的动力学及病理学改变,以逼尿肌活动功能亢进,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较常见,晚期以逼尿肌收缩功能减弱为主,建议对DCP患者早期就应给予干预,控制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962.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2020,131(11):2682-2690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significance of intracranial electroencephalography (iEEG) parameters such as seizure onset patterns (SOP) and size of seizure onset zone (SOZ) with respect to prediction of seizure freedom after resective epilepsy surgery.MethodsAll patients who underwent iEEG with subdural electrodes between January 2006 and December 2015 in our epilepsy-center were included. Various iEEG parameter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garding their predictive value to post-operative seizure freedom. Furthermore, associations of specific SOPs with underlying histopathology and brain regions of the SOZ were examined.ResultsEighty-one patients (34 female) with 324 seizures were assessed. Low-voltage fast activity (37%) and sharp activity <13 Hz (30%) were the most frequent SOPs. Focal SOZ (≤2 cm) was the only iEEG parameter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1-year post-operative seizure freedom (OR 4.1, 95% CI 1.433–11.679). While no SOP was linked to specific histopathologies, some associations between SOPs and anatomical regions of SOZ were found.ConclusionsA circumscribed SOZ, but no specific SOP was predictive for seizure freedom after epilepsy surgery.SignificanceIntracranial EEG may be helpful to predict post-operative seizure freedom. Multicenter studies with larger numbers of patients are required to reliably assess the significance of specific SOPs for successful resective epilepsy surgery.  相似文献   
963.
目的研究中国黄色人种所患的黑色丘疹性皮病的临床特征、皮肤镜、皮肤CT及组织病理学改变。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8月-2018年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皮肤科就诊的18例黑色丘疹性皮病患者临床资料,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年龄、肤色分型、皮损分布、皮损特征(数目/大小/颜色)、家族史、皮肤镜、皮肤CT图像、组织病理学表现,以及采取的治疗和预后等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8例黑色丘疹性皮病患者中,女16例,多在20岁左右发病,皮损对称,主要分布于面部两侧,泛发者可波及颧部、颊部、额部、颈部、头皮、眼睑及躯干,表现为肤色或淡褐色丘疹,表面散在针尖大小黑色或深褐色角质囊肿。皮肤镜下皮损表现为边界清楚的淡褐色,或呈脑回状外观,或呈指纹样结构,或呈网状结构,粉刺样开口较常见,无明显粟粒样囊肿及血管结构。皮肤CT提示棘层增厚,平扫呈脑回样结构或称肠管样结构,或见散在圆形或长条形开口角质囊肿。皮损组织病理类似棘层肥厚型脂溢性角化病。结论中国黑色丘疹性皮病女性多见,发病年龄较早,皮肤镜、皮肤CT和皮肤组织病理检查可辅助诊断。虽然该文的黑色丘疹性皮病与国外报道的是同一个病,但这是一个形态学命名,在中国人该病皮损形态上存在种族性差异,如仍延用黑色丘疹性皮病的形态学命名怕有不妥,建议命名为"青年型脂溢性角化病"。新命名有益于中国医生提高对该病诊断的接受度,从而提高该病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964.
目的 探讨鼻腔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丙酸氟替卡松(FP)]在鼻黏膜辐射损伤中的防护作用机制。方法 选用健康豚鼠50只,随机均分至对照组和用药组。用医用直线加速器6 MV X线进行鼻部5 Gy照射,1次/周,共3周。照射完成后第2天用药组豚鼠鼻腔局部喷FP,分别于喷药后1周、1、2、3、4个月随机处死豚鼠各5只,光镜及电镜下观察鼻黏膜病理学变化。豚鼠处死前心脏穿刺采血,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IL-1、IL-6、TNF-α的含量变化。结果 用药组豚鼠鼻黏膜早期炎性反应较对照组轻,4个月后纤毛覆盖率明显提高(72.9%与50.2%),黏膜下腺体萎缩减轻并表现出一定的分泌功能。用药组血清细胞因子IL-1升高明显且前2个月维持在高水平,2个月后开始下降,4个月时与对照组水平相当;而IL-6、TNF-α则始终降低。结论 鼻腔局部应用FP减轻了豚鼠鼻黏膜辐射损伤,而血清细胞因子IL-1、IL-6、TNF-α浓度的变化可能是其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65.
液基薄层细胞学筛查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结合伯塞斯达系统(TBS)诊断宫颈病变的准确性。方法:TCT结合TBS对668例受检者的宫颈脱落细胞进行细胞学诊断,将TBS报告的意义不明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以及鳞状细胞癌(SCC)列为细胞学阳性病例。对阳性病例进一步采用阴道镜下活组织病理学检查。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对细胞学和组织学检查结果的相关性进行评价。结果:TCT共检出76例细胞学阳性病例,占全部受检病例的11.38%。阴道镜下活组织病理诊断结果为宫颈上皮内瘤变(CIN)38例和SCC1例。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细胞学和组织学检查结果高度正相关(r=0.8081,P=0.000)。结论:TCT技术结合TBS的细胞学检查是一种可靠的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966.
目的:血清动态观察蒙药红花水提物(HS)对肝、心、肾的毒性作用。方法:将蒙药红花水提物分为低、中、高剂量组及正常组,分别灌胃3个月HS,每天灌胃1次,每14 d尾部采血1次,动态观察血清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三酰甘油酯(TG)、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尿素(Urea)、肌酐(Cr)水平的变化;3个月后处死大鼠,取肝、心、肺、肾、脾、胃、肠、脑组织做苏木精-伊红染色(HE)病理观察。结果:HS低、中、高剂量组持续用药3个月后大鼠血清GPT、GOT、TG、LDH、CK、Urea、Cr水平和组织病理切片结果发现对肝、心、肾基本无损伤。结论:根据血清GPT、GOT、TG、CK、LDH、Gr、Urea水平和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服用HS(0.476 7~8.580 6 g/kg)长达3个月对肝、心、肾基本无毒性。  相似文献   
967.
目的:观察脾阳虚大鼠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形态学变化,探讨脾阳虚证胃肠功能改变的组织病理学基础,并观察温阳健脾代表方理中汤的治疗作用。方法:复合因素合利血平注射法建立脾阳虚大鼠模型;通过小肠黏膜组织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检查、透射电镜观察等方法,对造模及治疗后大鼠小肠黏膜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光镜观察未见脾阳虚大鼠小肠黏膜上皮细胞有明显病理学改变;但透射电镜下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可见明显改变:上皮细胞间隙紧密连接变宽;粗面内质网间隙增宽;线粒体肿胀,嵴断裂、减少或结构模糊,甚至空泡化。理中汤治疗后上述病变有明显改善。结论:观察到脾阳虚大鼠小肠上皮细胞内细胞器的形态改变,从一个侧面反映脾阳虚证组织病理学基础;理中汤对脾阳虚证的治疗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上述表现有关。  相似文献   
968.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临床特点和病理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组织学等特征,为本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按照国际自身免疫性肝炎小组(International Au-toimmune Hepatitis Group,IAIHG)新修订的诊断标准,筛选77例AIH患者,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肝组织学变化及治疗应答反应等。结果发病年龄高峰在50岁上下,临床表现以腹胀、乏力、食欲不振和黄疸为主。肝功能表现为肝炎样异常。γ-球蛋白平均值为32.4g/L±9.8g/L,IgG为22.8g/L±3.0g/L,两者均明显高于正常。74%的患者抗核抗体阳性,32%的患者平滑肌抗体阳性,52%的患者伴发肝外自身免疫性疾病。26例患者进行了病理组织学检查,肝组织病理变化以界面性肝炎为主(占65%),在重度患者则出现小叶性肝炎、玫瑰花结样改变、桥接样坏死等。按照IAIHG推荐的治疗应答标准,50例患者(64.9%)对免疫抑制治疗出现了完全应答,17例(22.1%)患者出现了部分应答,32例(41.6%)患者持续缓解。结论自身免疫性肝炎好发于中年女性,外周血出现多种自身抗体,患者易伴发肝外自身免疫性疾病;组织学损害以界面性肝炎为主;免疫抑制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969.
目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肠上皮化生是胃腺癌的癌前病变,临床上主要通过内镜检查与病理检查结合对其进行诊断和随访观察。传统方法依赖内镜医师经验发现病变,活检部位随机选取,所以存在局限性。本研究只在评价新型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在萎缩性胃炎和胃粘膜肠上皮化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46名经传统内镜检查疑诊为萎缩性胃炎患者经过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检查胃粘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隋况,并在共聚焦显微内镜检查同一部位活检病理检查该部位粘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情况。 结果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诊断萎缩性胃炎与病理诊断具有较高的一致性(Kappa=0.0.495,0.4〈k〈0.75),敏感性为83.00%,特异性为67.50%。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和病理检查诊断肠上皮化生一致性较高(Kappa=0.557,0.4〈k〈0.75),敏感性85.98%,特异性70.59%。 结论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在诊断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与病理检查相比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并且具有无创性实时显示活体胃肠道粘膜光学断层图像的优势,可以反复观察和随访对比。共聚焦激光纤维内镜在诊断消化道疾病方面有着巨大优势和潜力。  相似文献   
970.
腰椎后路术后骶棘肌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腰椎后人路手术时骶棘肌不同程度的外科创伤与其组织形态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将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均匀地分为五组:A组(对照组),B组(假手术组),C组(低张力组),D组(高张力短时间组),E组(高张力长时间组)。每组分别于术中骶棘肌牵开前、术后即刻、术后2d、1周、2周、1月、2月取压力感应片下的深层骶棘肌肌肉,分别送石蜡、冰冻及透射电镜检查。结果 各后路手术实验组随骶棘肌剥离、牵拉和持续时间的逐渐加大而呈现逐渐加剧的病理改变,总的结果是呈现变性、坏死和修复反应的顺序演变。在损伤早期,主要呈现不同程度的横纹肌细胞间水肿、炎细胞浸润和核内移;严重者可出现腊样变性及液化性坏死,腊样变性肌细胞。从术后第1周起,肌组织的坏死越来越明显,并逐渐向修复反应过渡,可出现片状的小群状肌萎缩或肌纤维同型化;后期最主要的是纤维组织大量增生并替代大片萎缩的肌纤维。电镜的病理改变与光镜结果相一致,后期可见大量的胶原纤维和成纤维细胞增生,有大量脂滴聚集现象。结论 不同程度的骶棘肌剥离、牵拉能造成不同程度的骶棘肌损伤,其牵拉力和持续时间的大小与组织学结果相平行,电镜与光镜组织学结果是相一致的;多种损伤机制(压迫、缺血、代谢紊乱、失神经支配)参与了后路手术时对骶棘肌的损伤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