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039篇 |
免费 | 583篇 |
国内免费 | 103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9篇 |
儿科学 | 271篇 |
妇产科学 | 24篇 |
基础医学 | 617篇 |
口腔科学 | 85篇 |
临床医学 | 704篇 |
内科学 | 3741篇 |
皮肤病学 | 42篇 |
神经病学 | 47篇 |
特种医学 | 140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168篇 |
综合类 | 1644篇 |
预防医学 | 542篇 |
眼科学 | 8篇 |
药学 | 809篇 |
3篇 | |
中国医学 | 250篇 |
肿瘤学 | 53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75篇 |
2022年 | 191篇 |
2021年 | 207篇 |
2020年 | 192篇 |
2019年 | 133篇 |
2018年 | 136篇 |
2017年 | 154篇 |
2016年 | 283篇 |
2015年 | 318篇 |
2014年 | 558篇 |
2013年 | 739篇 |
2012年 | 519篇 |
2011年 | 526篇 |
2010年 | 454篇 |
2009年 | 434篇 |
2008年 | 415篇 |
2007年 | 444篇 |
2006年 | 446篇 |
2005年 | 505篇 |
2004年 | 346篇 |
2003年 | 444篇 |
2002年 | 400篇 |
2001年 | 396篇 |
2000年 | 344篇 |
1999年 | 229篇 |
1998年 | 205篇 |
1997年 | 175篇 |
1996年 | 118篇 |
1995年 | 86篇 |
1994年 | 65篇 |
1993年 | 39篇 |
1992年 | 29篇 |
1991年 | 31篇 |
1990年 | 6篇 |
1909年 | 1篇 |
1907年 | 1篇 |
190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6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患者Hp感染及胃粘膜改变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将296例慢性胃炎患者分为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5个证型,观察各中医证候分布与Hp感染、胃镜象的关系。结果:1. 慢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胃络瘀血型。2. Hp感染率最高的是脾胃湿热型,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的Hp感染率与其它三型的Hp感染率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胃粘膜病变的发生率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型及肝胃不和型中检出率最高的均为粘膜红斑。结论: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Hp感染、胃粘膜改变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2.
背景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密切相关,根除Hp是治疗相关疾病的关键环节。然而抗生素耐药率不断升高,部分中药显示出有效的杀菌、抑菌作用,中药联合西药治疗是否能提高Hp根除率日益受到关注。目的 系统评价荆花胃康联合三联或四联疗法与四联疗法对比治疗Hp相关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溃疡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网(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Ovid-EMBase等数据库,收集荆花胃康联合三联或四联疗法(试验组)与四联疗法(对照组)对比治疗Hp相关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溃疡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间限定为建库至2018年4月。由两名研究者按纳入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并采用RevMan 5.2 及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1篇文献,2 97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荆花胃康联合三联疗法对比四联疗法,试验组与对照组Hp根除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R=0.98,95%CI(0.94,1.02),P=0.3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RR=0.39,95%CI(0.26,0.58),P<0.000 01〕;试验组消化道相关症状改善有效率较对照组升高〔RR=1.31,95%CI(1.14,1.51),P=0.000 2〕。荆花胃康联合四联疗法对比四联疗法,试验组Hp根除率较对照组升高〔RR=1.16,95%CI(1.08,1.24),P<0.000 1〕;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RR=0.36,95%CI(0.15,0.82),P=0.02〕;试验组与对照组消化道相关症状改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15,95%CI(0.97,1.36),P=0.12〕。结论 荆花胃康联合三联疗法的Hp根除率与四联疗法相当,且消化道相关症状改善有效率优于四联疗法,同时减少了不良反应。荆花胃康联合四联疗法与单用四联疗法相比根除Hp的疗效更佳,消化道相关症状改善有效率与四联疗法相当,但不良反应明显减少,可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3.
背景 我国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率较高,但并非所有感染者存在着相同的临床结局,这除了与宿主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相关外,可能还与H.pylori菌株基因型有关。目的 探讨血清H.pylori抗体分型与不同胃部疾病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2009年1月—2017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胃镜检查并同期进行血清H.pylori抗体检测的患者2 650例,根据胃镜及病理结果分为五组,其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1 011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组468例、胃溃疡组79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组236例、胃癌组140例。入选患者均未曾行H.pylori根除治疗,采用蛋白芯片法对H.pylori特异性抗体CagA、VacA和Ure进行血清学检测。统计分析H.pylori感染率、H.pylori分型与不同胃部疾病之间的关系。结果 各组H.pylori阳性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组(74.58%)、胃溃疡组(74.34%)、胃癌组(72.14%)、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组(71.58%)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64.49%),各组H.pylori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检出H.pyloriⅠ型感染者1 596例,H.pyloriⅡ型感染者259例。各组H.pyloriⅠ型阳性率均高于H.pyloriⅡ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H.pyloriⅠ型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586,P<0.01);其中胃溃疡组H.pyloriⅠ型阳性率高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组(P<0.005)。1 596例H.pylori Ⅰ型患者中,以CagA+VacA抗体为主,占60.15%(960/1 596),其次为VacA抗体,占34.27%(547/1 596),CagA抗体占5.58%(89/1 596)。各组CagA+VacA抗体阳性率均高于本组CagA、VacA抗体阳性率,VacA抗体阳性率均高于本组CagA抗体阳性率(P<0.05)。各组CagA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054,P<0.01);其中胃溃疡组高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P<0.005)。各组VacA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204,P<0.01);其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低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组及胃溃疡组(P<0.005)。各组Ure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967,P<0.01);其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高于胃溃疡组、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组及胃癌组(P<0.005);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组高于胃溃疡组、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组、胃癌组(P<0.005)。结论 H.pylori感染与胃部病变密切相关,不同H.pylori菌株基因型的致病性不同;Ⅰ型菌株为胃部疾病的主要致病菌株,且以CagA+VacA抗体均表达者常见。 相似文献
34.
[摘要]
目的比较含抗Hp特异性抗体羊奶的2种检测方法,并初步观察抗体羊奶的临床效果。
方法用国际标准菌株ATCC26695及ATCC26695、SS1混合菌液制备2种含抗Hp特异性抗体的羊奶,分别用双相免疫扩散试验及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法检测羊奶中抗Hp特异性抗体含量,并比较二者检测效果;30名受试者按照随机抽样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每天饮用抗体羊奶,对照组饮用普通羊奶,连续饮用30 d,用14C尿素呼气试验(14C urea breath test,14C-UBT) 评估效果。
结果2种方法检测结果均证实了抗体羊奶中抗Hp特异性抗体的存在,ELISA结果显示,2种抗体羊奶中抗Hp特异性抗体含量高于对照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稀释倍数增大,抗体含量逐渐降低;2种抗体羊奶间抗体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步临床试验证明试验组经服用抗体羊奶后有效率为66.6%,与服用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2种检测方法均可较好地反映抗体羊奶中抗Hp特异性抗体存在,ELISA法简便、快速,能够更为精确地定量检测抗体含量,所获得的结果更为可靠。临床试验表明抗体羊奶能够有效降低患者14C-UBT数值,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5.
[摘要]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与胃癌组织细胞周期调节因子p27蛋白表达的关联性,了解H.pylori感染引起胃癌的发病机制。
方法选取胃癌切除术的胃癌组织标本62例和癌旁组织标本42例。采用14C-尿素酶呼吸试验法检测癌组织标本H.pylori感染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快捷法检测组织中p27蛋白表达水平。分析H.pylori感染与胃癌患者p27表达的关联性。
结果62例胃癌患者中H.pylori感染者40例(64.52%)。高、中分化胃癌患者p27蛋白表达率高于低分化胃癌患者(P<0.01);不同性别、年龄、肿瘤大小、TNM分期、肿瘤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胃癌患者p27蛋白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H.pylori感染与胃癌癌组织中p27蛋白表达呈负性相关(P<0.01)。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化程度是胃癌组织p27蛋白阳性表达的危险因素(P<0.01)。p27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1)。
结论H.pylori感染与胃癌患者p27蛋白表达水平存在关联性,H.pylori感染可能通过降低p27 蛋白表达水平引起胃黏膜癌变,p27蛋白可作为临床诊断胃癌及是否合并H.pylori感染的辅助指标,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可作为疾病后期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6.
【摘要】 目的 分析重庆地区幽门螺杆菌(Hp)耐药情况。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重庆市大坪医院行胃镜检查患者的胃黏膜标本14882例,进行Hp分离培养,并采用琼脂稀释法对Hp进行药敏试验,对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分离培养Hp阳性菌株3841株,培养阳性率2581%,男性培养阳性率高于女性(P<005)。Hp对甲硝唑、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总的耐药率分别为9409%、2630%、3398%、026%,未发现对四环素及呋喃唑酮耐药。重庆地区2015~2017年Hp对甲硝唑、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上升(P<005);女性对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均高于男性(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群对甲硝唑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呈上升趋势,不同年龄段人群对克拉霉素耐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庆地区Hp对甲硝唑、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较高,临床工作者应根据药敏结果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或者采用含阿莫西林、四环素、呋喃唑酮或甲硝唑的铋剂四联疗法行经验性治疗。 相似文献
37.
38.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埃索美拉唑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40例Hp阳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120例给予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40mg,阿莫西林1g,克拉霉素500mg,每日2次,共7d;B组120例给予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20mg,阿莫西林1g,克拉霉素500mg,每日2次,共7d。疗程结束后4周复查Hp。结果A组114例患者获随访,其中Hp根除成功104例,意愿分析根除率为86.7%(104/120),按方案分析根除率为91.2%(104/114);B组113例患者获随访,其中Hp根除成功101例,意愿分析根除率为84.2%(101/120),按方案分析根除率为89.4%(101/11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10/120),B组为6.7%(8/1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中国人群中高剂量和低剂量埃索美拉唑的三联疗法根除Hp的成功率并无差异,提示增加埃索美拉唑剂量并不能显著增加Hp根除率。 相似文献
39.
胃癌组织中环氧合酶-2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环氧合酶 2 (COX 2 )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47例胃癌及 1 6例正常胃组织中COX 2的表达及其与幽门螺杆菌在胃癌组织中感染的关系。结果 正常胃组织中未见COX 2表达 ,胃癌组织中COX 2表达阳性率为 63 .8% (30 / 4 7) ,其阳性表达与肿瘤的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 .0 1 ) ,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组中COX 2表达阳性率为 72 .4% (2 1 / 2 9) ,显著高于幽门螺杆菌阴性组的 50 .0 %(9/ 1 8) ,P =0 .0 2。结论 COX 2的表达参与胃癌的发生及恶性进展 ,COX 2的检测有助于评价胃癌的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40.
修补加近侧胃迷走神经切断术或三联疗法治疗穿孔性十二指肠溃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比研究修补术联合近侧胃迷走神经切断术 (proximalgastricvagotomy ,PGV)与修补术联合三联疗法 (口服奥美拉唑加羟氨苄青霉素加灭滴灵 )对穿孔性十二指肠溃疡的远期疗效。方法 32 9例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患者非随机地接受了A、B不同的治疗方法。A组 1 53例 ,行修补术联合PGV ;B组 1 76例 ,行修补术联合三联疗法。术后 5~ 8年 ,采用信访、电话访问、门诊复查以及与患者所在当地医院合作调查的方式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症状问诊、胃镜复查、幽门螺杆菌(HP)检测等。随访结果按Visick标准分级。 结果 获得随访 30 1例 ,A组 1 4 2例 ,B组 1 59例。按Visick分级 ,A组Ⅰ级 97例 (68 3 % )、Ⅱ级 1 9例 (1 3 4% )、Ⅲ级 1 3例 (9 2 % )、Ⅳ级 1 3例 (9 2 % ) ;B组Ⅰ级 31例 (1 9 5 % )、Ⅱ级 2 8例 (1 7 6 % )、Ⅲ级 2 4例 (1 5 1 % )、Ⅳ级 76例 (47 8% ) ,2者比较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Z =- 9 81 8,P <0 0 1 )。HP检测 ,A组阳性 1 30例 (91 5 % ) ;B组阳性 94例(59 1 % ) ,2者比较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χ2 =41 438,P <0 0 1 )。 结论 对于穿孔性十二指肠溃疡 ,修补术联合PGV的远期疗效优于修补术联合三联疗法 ,尽管前者的HP阳性率远高于后者。HP感染只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