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3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27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9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98篇
内科学   167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9篇
外科学   62篇
综合类   197篇
预防医学   37篇
药学   85篇
  2篇
中国医学   16篇
肿瘤学   2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胆总管探查+术中胃镜辅助放置鼻胆管引流、胆总管一期缝合术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7月为30例患者行LC+胆道镜胆总管探查+术中胃镜辅助放置鼻胆管引流+胆总管一期缝合术的临床资料。结果:30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一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10~160 min,平均(137±19)min;术中出血量30~80 ml,平均(56±16)ml;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24~48 h,平均(40±8)h;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7~9 d,平均(8±1)d。随访3~28个月,平均(17±8)个月,未发现胆总管狭窄或结石残留。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胃镜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合理术式,具有安全、有效、微创、保留Oddi括约肌功能等优点,患者术后康复快,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2.
孙英  沙莎  金雪琴  王敏芬 《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8):1728-1728,F0003
随着内镜技术快速发展,内镜下套扎治疗已成为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止血治疗的重要有效方法,其对减少食管静脉曲张再出血、改善患者预后起到明显的作用。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2月年收治18例行无痛胃镜下,食道静脉曲张套扎术(EVL),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8例患者中,男11例,女7例,  相似文献   
33.
早期胃癌(EGC)病变局限,若能及早诊断治疗,预后良好。近年来,大规模临床筛查的普及,仿真内镜、多种新型胃镜等的应用,使早期胃癌的检出率明显提高。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发现早期胃癌的发生与癌基因c-myc、p53、p16等的突变、端粒酶活性变化、微卫星DNA的不稳定性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在重症患者胃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方法 在胃镜引导下,穿刺点选择在胃体前壁,给22例重症患者行经皮穿刺胃造口术.结果 所有患者均一次置管成功.术中血压稳定,SpO2均大于97%,操作时间(15.5±2.3)min,出血量(3.8±1.9)ml.术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胃瘘、胃结肠瘘、气腹、反流误吸,吸人性肺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皮下内镜下胃造口术创小,手术时间短,安全性高,是适合重症患者建立胃肠内营养途径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早期食管癌的胃镜特征与临床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24例早期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症状、胃镜表现.结果 24例早期食管癌患者胃镜表现:病变直径1.0 cm以内,表面粗糙、混浊,血管纹理模糊4例;黏膜潮红充血,小片状糜烂,周围境界清楚,触之易出血3例;黏膜局灶性不规则斑块状糜烂或浅表溃疡形成5例;黏膜轻度隆起,表面光滑或糜烂,与周围颜色稍异10例(其中息肉样变1例);黏膜局灶性虫蚀样改变,稍有凹陷,白苔覆盖,注水冲洗后病变部潮红或渗血,边界不规则多较清楚2例.病理报告:小细胞癌1例、腺癌l例(贲门部)、高级别上皮内瘤样变9例、低分化腺癌1例、鳞癌12例.结论 内镜下早期食管癌主要表现为黏膜色泽的改变,黏膜增厚粗糙以及浅表隆起、浅表凹陷等形态改变.对可疑病灶多点活检(至少4~5块)是提高早期食管癌检出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6.
目的研究不同给药方法在胃镜检查术中的镇静作用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30例胃镜检查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异丙酚2mg/kg),B组(咪达唑仑0.08mg/kg),C组(咪达唑仑0.04mg/kg 异丙酚1~2mg/kg),每组10例,观察术中心率(HR)、平均动脉血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及镇静分级、苏醒时间、术中不适、记忆缺失及自我感觉等情况。结果A组MAP、SpO2下降与B、C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MAP虽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镇静分级、苏醒时间、术中不适、记忆缺失及自我感觉A、C两组优于B组(P<0.05)。结论异丙酚复合咪达唑仑用于胃镜检查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7.
目的观察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胃镜检查的镇痛效果和对呼吸、循环及上消化道蠕动的影响。方法 90例需行胃镜检查患者,分为3组:P组、R1组和R2组,每组各30 例。P组异丙酚剂量为3 mg/kg;R1组异丙酚剂量为1.5 mg/kg,瑞芬太尼为0.6μg/kg;R2组异丙酚剂量为2.0mg/kg,瑞芬太尼为0.8μg/kg。结果 3组镇痛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R1组和R2 组异丙酚用量明显少于P组(P<0.05),苏醒时间明显短于P组(P<0.05)。R1组术中SBP、DBP、 HR、SpO2及上消化道蠕动程度与P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2组术中SBP、DBP、HR 与P组相比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后5min时SpO2降低较P组和R1组明显(P<0.05), 术中上消化道蠕动程度明显强于P组和R1组(P<0.05)。结论异丙酚1.5 mg/kg复合瑞芬太尼 0.6μg/kg应用于胃镜检查,麻醉镇痛效果好,异丙酚用量少,对呼吸和循环的抑制轻,上消化道蠕动强度弱,苏醒时间短。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异丙酚在无痛胃镜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异丙酚麻醉状态下为80例患者行胃镜检查,观察记录应用异丙酚后神志消失时间,停用异丙酚后意识恢复时间,术中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心率、心律、血氧饱和度、心电图和患者的反应。结果:异丙酚静脉推注后3min内神志消失,停药5min内大多数苏醒,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异丙酚麻醉下无痛性胃镜检查是安全、易行的。  相似文献   
39.
目的:研究咪达唑仑在清醒镇静胃镜下的效果、安全性,并与异丙酚联合芬太尼的镇静效果作出对比。方法:对本院消化内科门诊接受清醒镇静胃镜检查患者249名,随机分为两组,咪达唑仑组(A组)及异丙酚联合芬太尼组(B组),以检查期间MAP、HR、SpO2、苏醒时间及检查后患者满意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应用效果、患者满意度及费用对比。结果:A、B两组检查中MAP、HR、SpO2均有下降,但B组下降更为明显(P<0.01);A、B组患者中分别有71.8%及81.6%患者表示有意接受再次检查;A组患者较B组苏醒时间长,组间比较有差异;A组检查费用明显低于B组。结论:清醒镇静内镜检查对医患双方均有益处,咪达唑仑在清醒镇静胃镜中安全易操作,且费用低廉。  相似文献   
40.
腹部术后胃瘫综合征的病因及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腹部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对其病因及治疗进行分析。方法对腹部术后并发胃瘫综合征的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腹胀、呕吐,无明显腹痛,大多数患者排气正常,消化道X-线钡餐造影提示胃蠕动差,胃镜检查吻合口通畅。52例患者经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代谢平衡以及应用促进胃肠蠕动的药物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非手术治疗后症状均缓解。结论腹部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胃镜检查有其重要价值;排除机械性梗阻后,采取非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