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68篇
  免费   1346篇
  国内免费   262篇
耳鼻咽喉   657篇
儿科学   45篇
妇产科学   1745篇
基础医学   1039篇
口腔科学   362篇
临床医学   1329篇
内科学   1611篇
皮肤病学   252篇
神经病学   23篇
特种医学   720篇
外科学   3596篇
综合类   2461篇
预防医学   634篇
眼科学   37篇
药学   799篇
  1篇
中国医学   155篇
肿瘤学   3110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148篇
  2022年   404篇
  2021年   483篇
  2020年   377篇
  2019年   307篇
  2018年   383篇
  2017年   414篇
  2016年   467篇
  2015年   500篇
  2014年   947篇
  2013年   925篇
  2012年   1085篇
  2011年   1146篇
  2010年   983篇
  2009年   1029篇
  2008年   974篇
  2007年   1022篇
  2006年   1000篇
  2005年   886篇
  2004年   734篇
  2003年   663篇
  2002年   544篇
  2001年   596篇
  2000年   475篇
  1999年   369篇
  1998年   281篇
  1997年   259篇
  1996年   204篇
  1995年   170篇
  1994年   132篇
  1993年   77篇
  1992年   53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52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40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50篇
  1984年   33篇
  1983年   28篇
  1982年   38篇
  1981年   34篇
  1980年   44篇
  1979年   29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4篇
  1972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多层螺旋CT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在肝癌(HCC)介入治疗中的指导作用,着重研究对肝动脉化疗栓塞的价值。方法 对54例HCC患者先行MSCT检查,分别观察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和肝静脉期肿瘤及其并发症的影像表现;其中12例行CTA检查,42例应用MIP或MPR观察腹腔动脉的解剖和走行,根据影像表现拟订治疗方案。结果 54 例患者MSCT发现HCC病灶225个,门静脉瘤栓10例,动静脉瘘14例。MSCT对肿瘤数目、门静脉瘤栓显示率与 DSA无显著差异 (P>0.05)。CTA对于显示腹腔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解剖三维结构优于后前位 DSA,观察与腹主动脉夹角较 DSA更方便。MSCT发现肝动脉起源变异5例,与DSA完全符合。结论 MSCT对于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肝动脉栓塞治疗肝癌肝动脉-门静脉瘘(APF)所致大量腹腔积液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并发高流量APF和大量腹腔积液的肝癌患者9例,以明胶海绵颗粒栓塞载瘘动脉,消除或减少APF,用碘化油尽量栓塞肝癌病灶。结果:APF消失7例,少量残留2例;门静脉血流方向全部由逆肝转为向肝;肝癌病灶内碘化油沉积良好6例;术后2周内腹腔积液完全消失5例,少量残余4例;2周后肝功复查,5例肝功能原有明显损害者全部明显改善;全部病例原有腹胀、腹痛、厌食、乏力症状不同程度缓解。结论:对肝癌并高流量APF所致腹腔积液,动脉栓塞治疗简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3.
CT血管成像对肝细胞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分流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对肝细胞癌(HCC)合并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的诊断价值。方法127例HCC患者分别接受肝脏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和DSA检查,间隔时间3-15d。所有患者进行CTA检查,并以DSA为标准,对照分析CT动态增强扫描基础上进行CTA成像对APS的诊断价值。结果DSA证实52例(40.94%)HCC患者合并APS,中央型33例,周围型19例。CT横断面与横断面基础上结合CTA诊断APS的敏感度均为94.23%(49/52),特异度分别为84.00%(63/75)和97.33%(73/75),正确率分别为88.19%(112/127)和96.06%(122/127),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0.33%(49/61)和96.08%(49/51),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45%(63/66)和96.05%(73/76)。CTA排除了横断面CT对4例中央型APS和6例周围型APS的假阳性诊断。与DSA比较,多层螺旋CT对APS的分型符合率达88.46%(46/52),其中,中央型90.91%(30/33),周围型84.21%(16/19)。CTA还直观地显示23例重度分流中央型APS的供血动脉,其中19例为肝固有动脉分支,4例为胃十二指肠动脉分支。结论在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基础上进行CTA成像,能有效提高APS诊断的特异度和正确率。  相似文献   
34.
膀胱癌组织形态定量分析和病理学研究:附2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例膀胱移行上皮癌大切片HE染色,观察肿瘤表面、基部,浸润深部的组织形态特征,运用AgNOR银染技术和图像分析技术进行了AgNOR颗粒计数和核形态计量研究。结果表明:膀胱移行上皮癌表面组织与基部组织的分级和恶性程度无显著性差异。肿瘤浸润深部的组织分级与恶性程度比肿瘤表面组织的高。  相似文献   
35.
1990年12月至1993年12月,我们对临床A-C期27例病人进行盆腔淋巴结活检术,检出12例D1期病人。临床A期有50%,B期有37%,C期有71%的病人发现盆腔淋巴结癌转移,其癌细胞的恶性程度也与淋巴结癌转移有关。近年,经腹腔镜盆腔淋巴结活检已成为诊断D1期前列腺癌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6.
采用DNA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和直接序列测定技术,检测25例肾细胞癌组织中P53基因5-8外显子,25例肾细胞癌仅有2例肿瘤组织存在P53基因点突变,分别位于154和273密码子上,核苷酸序理分析突变形式分别为G→T,C→T。结果提示:肾细胞癌组织中P53基因突变并不显著,表明肾细胞癌的发生可能是一个多基因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37.
大肠黏膜癌变过程中PTEN和p27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PTEN及p2 7在大肠黏膜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检测了 5 8例大肠癌 ,15例腺瘤性息肉及 11例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中抑癌基因PTEN和 p2 7的蛋白表达。分析PTEN和 p2 7的表达情况及与各种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在癌旁正常组织、大肠腺瘤性息肉、大肠癌组织中PTEN表达率分别为 (97.3± 4 .3) % ,(85 .2± 16 .8) % ,(13.8± 17.6 ) % ,呈递减趋势。大肠癌DukesA/B期组PTEN蛋白的高表达率为 88.9% ,明显高于DukesC/D期组中的 5 1.6 %。PTEN的高表达率与性别、年龄、肿瘤的大小、部位、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p2 7主要表达在细胞核 ,也有少量表达在细胞浆。在癌旁正常组织、大肠腺瘤性息肉、大肠癌组织中p2 7高表达率分别为 (98.8± 1.0 8) % ,(86 .0± 13.6 ) % ,(5 6 .8± 2 6 .0 ) % ,呈递减趋势。在大肠癌高、中分化组中 p2 7蛋白的表达率为 71.4 % ,明显高于低分化组中的 2 3.1%。p2 7的高表达率与患者的Dukes分期、性别、年龄、肿瘤的大小、部位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在大肠癌组织中 ,PTEN与 p2 7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 (r =0 .6 4 2 )。结论 :PTEN及p2 7表达在癌旁正常组织、大肠腺瘤性息肉、大肠癌组织中均呈递减趋势 ,提示P  相似文献   
38.
nm23基因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与癌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LSAB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研究转移抑制基因nm23表达产物二磷酸核苷激酶(NDPK)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结果表明,NDPK/nm23在前列腺癌中有较高的表达,阳性率为500%(20/40)。无前列腺癌转移者其阳性率为667%(12/18),有前列腺癌转移者其阳性率为364%(8/22),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并与前列腺癌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有显著相关。因此,nm23基因可能在前列腺癌形成及转移过程中起不同的调节作用,其表达程度与前列腺癌转移呈负相关,有可能成为评价前列腺癌病人预后的一项新指标。  相似文献   
39.
肾癌伴下腔静脉癌栓的诊断及治疗(附1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11例肾细胞癌伴下腔静脉癌栓患者,男9例,女2例;右侧8例,左侧3例。临床症状:血尿9例,腹部肿物2例,仅1例出现下肢水肿、腹壁浅静脉扩张。全部病人均经CT扫描或CT和MRI检查明确诊断。10例经上腹正中或胸腹联合切口取出癌栓连同患肾一并切除。5例术前无其它部位转移者术后平均存活5年2个月,1例术后2个月死亡,2例术前肾蒂淋巴结及肾周脂肪侵犯者中1例存活2年5个月死于非肿瘤疾病,1例目前已存活3年1个月尚在,2例失访。本组腔静脉癌栓发生率占同期肾癌病人的2.7%。本组CT与MRI相结合应用诊断符合率为980%。  相似文献   
40.
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16及Rb基因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59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16及Rb基因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显示:59例中P16及Rb基因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746%、7119%,其中11例肿瘤组织(1864%)P16及Rb基因均阳性表达,未发现同一肿瘤组织中同时存在P16及Rb基因的表达缺失。P16及Rb基因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在肿瘤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的差异中均有显著性(P<005)。结果提示:P16及Rb基因的异常表达在膀胱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膀胱肿瘤中P16及Rb基因同时表达缺失是少见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