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347篇
  免费   2325篇
  国内免费   2767篇
耳鼻咽喉   340篇
儿科学   244篇
妇产科学   449篇
基础医学   3316篇
口腔科学   355篇
临床医学   3580篇
内科学   3653篇
皮肤病学   493篇
神经病学   422篇
特种医学   918篇
外国民族医学   47篇
外科学   1280篇
综合类   11706篇
预防医学   3411篇
眼科学   245篇
药学   6620篇
  20篇
中国医学   7616篇
肿瘤学   2724篇
  2024年   184篇
  2023年   745篇
  2022年   696篇
  2021年   688篇
  2020年   676篇
  2019年   832篇
  2018年   554篇
  2017年   829篇
  2016年   1012篇
  2015年   1126篇
  2014年   1753篇
  2013年   1800篇
  2012年   2189篇
  2011年   2555篇
  2010年   2308篇
  2009年   2426篇
  2008年   2779篇
  2007年   2526篇
  2006年   2411篇
  2005年   2780篇
  2004年   2198篇
  2003年   1963篇
  2002年   1885篇
  2001年   1749篇
  2000年   1448篇
  1999年   1163篇
  1998年   1013篇
  1997年   904篇
  1996年   859篇
  1995年   706篇
  1994年   656篇
  1993年   502篇
  1992年   443篇
  1991年   334篇
  1990年   319篇
  1989年   278篇
  1988年   48篇
  1987年   49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58年   3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4 毫秒
991.
远志的镇静催眠作用活性成分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沙沂  李文  张艳 《中成药》2005,27(6):728-730
目的:研究远志中具有镇静催眠作用的活性成分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设计实验方法.结果:以75%乙醇为提取溶媒,溶媒用量为20倍,提取3次,提取时间为5小时为最佳提取工艺.结论:提取溶媒的用量为提取工艺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92.
韩正洲  吴雁  高崇凯  何健 《中成药》2005,27(6):735-736
壮骨关节胶囊系由壮骨关节丸改制为胶囊剂而成,由淫羊藿、熟地黄、补骨脂、狗脊、乳香、独活、骨碎补等多味药材组成,具有补益肝肾、养血活血、舒筋活络、理气止痛之功效.本文以其主要有效成分淫羊藿苷的含量及干膏得率为指标,用正交法考察煎煮次数、煎煮时间、加水量3因素对提取工艺的影响,探讨最佳提取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993.
在Phen-Cu-Vc系统中肌肽对DNA损伤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TBA法在脱氧核糖水平上研究了肌肽对Phen -CuSO4-Vc系统引起的DNA损伤的作用 ,并对其作用机理作了初步探讨。同时设甘露醇、苯甲酸钠、二甲基亚砜作对照 ,发现肌肽对DNA损伤的保护作用明显优于甘露醇、苯甲酸钠、二甲基亚砜  相似文献   
994.
李小燕  陈贤均 《卫生研究》2004,33(4):494-496
目的 探讨机械剪切对小鼠脾、肝、肾 3种细胞DNA的损伤程度是否存在差异以及机械剪切法是否适于 3种器官单细胞的分离。方法 以未经任何处理的小鼠为实验组 ,以 1 5 0mg kg环磷酰胺处理的小鼠为对照组 ,用机械剪切法分离 3种器官的单个细胞并制备单细胞悬液 ,然后用苔盼蓝排斥法检测细胞存活率 ,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细胞DNA损伤程度。结果 机械剪切法能快速分离出彗星实验所需的足量的脾、肝、肾 3种器官的单个细胞 ;试验组脾、肝、肾细胞的拖尾率分别为 3 2 0 %、6 2 1 %和 9 2 2 % ,DNA迁移距离分别为 2 7 30 μm、2 8 4 5 μm和 4 7 1 0 μm ,且不同类细胞之间的拖尾细胞率以及脾细胞与肾细胞、肝细胞与肾细胞之间的DNA迁移距离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5 )。试验组脾、肝、肾细胞的拖尾率和DNA迁移距离与阳性对照组的同类细胞比较都显著要低 (P <0 0 1 ,P <0 0 0 1 )。结论 机械剪切对小鼠脾、肝、肾 3种细胞DNA的损伤依次加重。机械剪切法对脾、肝细胞的分离尤为适合  相似文献   
995.
运用彗星试验检测麝香酮对苯并(a)芘致DNA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麝香酮在体内试验条件下 ,对苯并(a)芘致小鼠肝和肺细胞核DNA损伤的影响。[方法]SENCAR雄性成年小鼠灌胃 ,分别单独给予苯并(a)芘125、250、500mg/(kg·bw·d)和用麝香酮250、500mg/(kg·bw·d)预处理后再给予苯并(a)芘125mg/(kg·bw·d) ,处死动物后分离小鼠肝和肺组织细胞核做彗星测试 ,采用CCD成像分析系统分析彗星 ,取尾相 (olivertailmoment,OTM)值判断DNA损伤强度。[结果]苯并(a)芘各浓度组均出现小鼠肝和肺细胞OTM值的明显增加 ,高浓度麝香酮[500mg/(kg·bw·d)]可引起小鼠肝细胞OTM值的轻度增加。用高浓度麝香酮预处理小鼠后再给予苯并(a)芘 ,所观察到的肝、肺的DNA损伤 (肝OTM值为7.6、肺为11)较之苯并(a)芘单独染毒引起的DNA损伤(肝OTM值为5.1、肺为6.9)增加更明显。[结论]麝香酮能明显增强苯并(a)芘所致的DNA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996.
[目的]研究β胡萝卜素在香烟烟气氧化损伤中的生物学效应。[方法]应用脱氧核糖(DR)降解方法和质粒DNA方法检测香烟烟气水溶液氧化损伤和β-胡萝卜素作用。[结果]香烟烟气水溶液生成大量活性氧类(ROS)自由基,如O2^-,H2O2,OH^-,活性氧类自由基强有力诱发DR降解和DNA损伤。β-胡萝卜素在高浓度香烟烟气水溶液DR降解中显示弱保护作用,在低浓度香烟烟气水溶液质粒DNA损伤试验中显示强有力的保护作用。[结论]香烟烟气水溶液生成大量长寿命活性氧类自由基,β-胡萝卜素显示了抗香烟烟气氧化损伤效应。  相似文献   
997.
CYP2E1基因多态性和DNA损伤修复酶表达对肺癌易感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CYP2E1基因型与不同肺组织中切除修复鼠缺陷交叉互补基因2蛋白(ERCC2)、尿嘧啶DNA糖基化酶(UDG)、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的表达水平的关系,探讨CYP2E1基因多态性对DNA稳定性和肺癌易感性的影响。[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方法研究3种生物标志物在不同肺组织中蛋白质和mRNA的表达水平,同时采用PER-RFLP方法进行CYP2E1分型。[结果]在3种CYP2E1基因型(ww、mw、mm)中,ww和mm基因型对ERCC2的表达有明显影响,mw基因型对UDG的表达有明显影响,3种基因型均与PCNA的表达有关。交互分析结果显示CYP2E1多态性与UDG的表达存在交互作用。[结论]不同个体CYP2E1遗传多态性与DNA切除修复功能有关,并存在CYP2E1与UDG的交互作用,两者在肺癌易感性中均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血清免疫标志物模式与 HBV DNA之间关系.方法:对 780例临床血清标本分别进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 反应( FQ- 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对比检测.结果:在 780例临床标本中, HBsAg( )、HBeAg( )和 HBcAb( )模式 345例, HBV DNA阳性 335例,阳性率为 97.1%( 335/345),血清病毒载量对数值的均值为 7.84 ± 1.20; HBsAg( )、HBeAb( )和 HBcAb( )模式 294例, HBV DNA阳性 167例,阳性率为 56.8%( 167/294),载 量对数值的均值为 5.02± 1.19; HBsAg( )和 HBcAb( )模式 141例, HBV DNA阳性 49例,阳性率为 34.8%( 49/141), 载量对数值的均值为 4.89± 1.07.结论: HBeAg是反映 HBV DNA复制的重要指标,定量测定 HBV DNA能真实反映 HBV复制状况,为乙型肝炎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9.
番茄红素对大鼠细胞DNA氧化损伤修复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目的 研究番茄红素对大鼠淋巴细胞和肝细胞DNA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大鼠灌胃番茄红素 4周后 ,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和肝细胞DNA损伤进行分析。结果 番茄红素组大鼠淋巴细胞和肝细胞DNA的迁移率和尾长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番茄红素对淋巴细胞和肝细胞DNA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二氯乙酸对小鼠肝细胞DNA损伤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媛  衡正昌 《现代预防医学》2004,31(3):324-325,335
目的:研究二氯乙酸的DNA损伤作用。方法:小鼠肝细胞的体外、体内试验。体外试验,取小鼠肝细胞染毒,染毒’1h后彗星试验;体内试验,小鼠连续灌胃6d,每天一次,在第1、3、6d时各染毒3h后取其肝细胞进行彗星试验。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计数拖尾细胞的尾长。结果:无论是体外试验,还是体内试验,二氯乙酸均可导致肝细胞DNA损伤;体内试验结果显示.随染毒次数的增加,DNA损伤加重。结论:二氯乙酸是肝细胞的DNA损伤剂,致癌作用可能与其DNA损伤作用有关,属于遗传致癌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