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05篇
  免费   274篇
  国内免费   68篇
耳鼻咽喉   15篇
儿科学   25篇
妇产科学   19篇
基础医学   332篇
口腔科学   118篇
临床医学   517篇
内科学   335篇
皮肤病学   20篇
神经病学   98篇
特种医学   105篇
外科学   307篇
综合类   422篇
一般理论   1篇
预防医学   519篇
眼科学   9篇
药学   285篇
  2篇
中国医学   168篇
肿瘤学   150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89篇
  2022年   152篇
  2021年   224篇
  2020年   161篇
  2019年   138篇
  2018年   116篇
  2017年   127篇
  2016年   133篇
  2015年   133篇
  2014年   238篇
  2013年   224篇
  2012年   194篇
  2011年   212篇
  2010年   148篇
  2009年   141篇
  2008年   146篇
  2007年   118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4篇
  1973年   2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11.
目的建立三级医院延续性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客观评价与规范三级医院延续性护理服务提供参考。方法以"结构-过程-结果"模式为基础,结合现行延续性护理服务内容和患者需求,参考国内外文献和专家访谈形成问卷初稿;采用德尔菲(Delphi)法,通过2轮23名专家咨询初步确立三级医院延续性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结果专家咨询的权威系数、判断系数、熟悉系数分别为0.882,0.942,0.822;确定三级医院延续性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10项,三级指标41项;一、二、三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736、0.521、0.627,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三级医院延续性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内容科学可靠,有助于客观评价延续性护理服务质量,促进护理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112.
目的:了解口腔专科医院护士核心能力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方法采用注册护士核心能力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口腔专科医院的632名护士进行调查,了解护士核心能力和自我效能,分析两者的关系。结果632名护士核心能力总均分为(163.90±36.06)分,各条目均分(2.83±0.62)分,处于中等水平;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均分(26.13±5.09)分,与核心能力总分呈正相关(r=0.482,P<0.01);多元回归显示护士一般自我效能感对核心能力各维度均具有预测作用。结论口腔专科医院护士自我效能在不同方面影响护士核心能力,提高护士的自我效能感有助于提高其核心能力。  相似文献   
113.
目的:分析成批吸入性损伤患者救援护士核心能力的培训效果,改进培训工作,提高护理人员对成批吸入性损伤患者的救护能力。方法针对参与2010年上海“11?15”特大火灾救护的42名护理人员进行相应救护核心能力培训,培训周期为1周。对42名护理人员培训前后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考核,同时采用自行设计的核心能力自我评价量表及满意度调查表调查42名成员培训前后的核心能力及对培训的满意度,并对所获取的资料分析、整理、归纳。结果经救治的19例吸入性损伤患者中,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肺部感染率分别为27.28%和85.71%,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培训后,42名护理人员理论平均成绩由培训前的(67.60±9.23)分上升至(82.31±4.98)分,操作技能平均成绩由(63.93±6.68)分提升至(77.60±3.72)分,培训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09,-11.59;P<0.01)。不同科室的护理人员培训前后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培训人员对操作课程设置、培训专家及总体满意情况均为100%,对理论课程设置满意度为97.62%。结论成批吸入性损伤患者救援护士的核心能力培训模式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对该类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护能力。  相似文献   
114.
目的 描述粤北山区5岁儿童早期儿童龋(early childhood caries,ECC)患病状况,分析影响ECC患病的危险指标,探讨儿童ECC患病状况与留守现象的关系.方法 通过横断面调查方法对粤北山区的河源、韶关和梅州市827名5岁儿童ECC患病状况及可能的危险指标进行调查.结果 827名儿童ECC患病率为88.6%,龋均为7.8±5.7,龋面均为18.0±17.5,龋面充填率为0.28%.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母亲受教育程度初中或以下、有釉质发育缺陷、餐间甜食频率大于2次/d、营养不良、有看牙医行为及河源连平、韶关新丰地区的儿童龋失补牙面值较高.此外,ECC随月龄的递增而加重,其严重程度与留守现象不相关.结论 粤北山区5岁儿童ECC患病状况严重,ECC充填率很低,治疗需要较高;ECC患病的危险指标是母亲受教育程度较低、有牙釉质发育缺陷、较高的餐间甜食频率和营养不良;未发现ECC的患病状况与留守现象相关.  相似文献   
115.
目的了解医疗机构中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器及其生物指示物的应用状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查看形式,对江苏省部分医疗机构使用中的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器及其生物指示剂生物负载进行调查与测试。结果共调查江苏省市级医疗机构97家,其中67家拥有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器,拥有率为88.16%。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器的灭菌效果均采用生物指示剂进行定期监测,所使用的生物指示剂的回收菌量合格率为35.48%。结论江苏省医疗机构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器拥有率较高,其灭菌效果监测专用生物指示剂多数不符合标准,亟待规范。  相似文献   
116.
117.
118.
目的 探索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rcinoma, CRC)形成中的核心通路和关键基因;方法 利用Meta分析技术从以往5项CRC发生相关转录组学研究中筛选癌及癌旁差异表达基因;ComBat方法合并5项研究的癌组织基因表达谱数据,针对上述差异表达基因用PCIT软件进行共表达网络构建;CFinder软件揭示该共表达网络中存在的核心亚网络,并用Gather软件确定主要核心亚网络所富集的生物学功能;以重要核心亚网络(或通路)为重点,联合节点基因在CRC中的表达变化方向和相应染色体区域扩增或缺失的信息,发现亚网络功能形成中的候选驱动基因。结果 Meta分析转录组学研究共发现差异表达基因2073个,其中在5项研究中癌组织一致上调1174个,一致下调899个,这些基因在CRC样本中形成的共表达网络包括798个基因节点和1462条边,存在22个核心亚网络;最大的核心亚网络由77个基因和436条边组成,功能涉及细胞周期和增殖信号调控,UBE2C、MYBL2、FAM83D、AURKA、TPX2等11个基因被预测为该信号功能的驱动基因。结论 细胞周期和增殖信号通路是结直肠癌发生中的核心通路,UBE2C和AURKA等11个基因是该核心通路的驱动基因。  相似文献   
119.
目的:探讨影响泌尿外科腔镜手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的预后因素,改善尿源性脓毒血症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泌尿外科腔镜手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的患者资料,并按照严重程度分为低危组和高危组,比较按照临床资料特征、化验结果的区别.结果:在57例脓毒血症患者中,高危组24例,低危组33例,在性别构成(男/女)、术前尿路感染方面,高危组明显高于低危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手术方式方面,高危组患者中输尿管镜手术比例明显高于低危级,而经皮肾镜比例明显低于低危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方面,高危组明显长于低危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多脏器功能障碍发生率、血培养阳性率方面,高危组高于低危组,而术后至出现脓毒血症症状时间间隔(手术-感染时间)、血小板、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方面低于低危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男性、术前存在尿路感染、合并糖尿病、输尿管镜手术、手术时间过长是尿源性脓毒血症预后不良的因素;术后血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发生多脏器功能障碍、血培养阳性、手术-感染时间短、血小板下降、血红蛋白下降、纤维蛋白原降低是预后不良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0.
《Diabetes & metabolism》2014,40(3):229-234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immunomodulatory peptides in preventing the spontaneous onset of Type 1 diabetes in NOD mice. Two such peptides, CP and C1, were injected intraperitoneally in NOD mice three times a week starting at two different time points, nine weeks and 11 weeks of age, and blood sugar levels monitor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iabetes. CP was shown to be effective in delaying the onset of diabetes compared to control (P = 0.006). The timing of peptide administration was crucial since delay in treatment did not prevent the onset of diabetes (nine weeks versus 11 weeks of age). C1 was effective in delaying the onset of Type 1 diabetes with borderline significance when given at week 11 (P = 0.05). These findings confirm the efficacy of these peptides in the prevention and possible treatment for Type 1 diabetes and thereby create new opportunities for genetic manipul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