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3篇 |
免费 | 24篇 |
国内免费 | 1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篇 |
妇产科学 | 4篇 |
基础医学 | 9篇 |
口腔科学 | 12篇 |
临床医学 | 134篇 |
内科学 | 23篇 |
皮肤病学 | 2篇 |
神经病学 | 4篇 |
特种医学 | 4篇 |
外科学 | 20篇 |
综合类 | 88篇 |
预防医学 | 10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29篇 |
肿瘤学 | 75篇 |
出版年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23篇 |
2013年 | 26篇 |
2012年 | 30篇 |
2011年 | 32篇 |
2010年 | 27篇 |
2009年 | 17篇 |
2008年 | 13篇 |
2007年 | 26篇 |
2006年 | 24篇 |
2005年 | 33篇 |
2004年 | 17篇 |
2003年 | 19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复习文献对14例脾脏原发性恶性淋巴瘤(PrimaryLymphomaofSpleen,PLS)进行免疫组化的研究,并检测其p53的表达情况。方法:对瘤组织采用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及SP两步法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结果:免疫组化染色14例瘤细胞均表达CD45阳性,13例B细胞性均表达CD20阳性,其中B-小淋巴细胞淋巴瘤(3/14例),可表达CD43、CD79α和bcl2阳性;脾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4/14例),可表达CD79α、IgM、ALK阳性,IgD弱阳性;淋巴浆细胞样淋巴瘤(2/14例),表达CD43、CD79α、bcl2、IgM阳性,IgD阴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4/14例),表达ALK阳性,CD30、CD3弱阳性。1例周围T细胞淋巴瘤,无其他特征型(1/14例),表达CD45Ro、CD3阳性,CD30弱阳性。14例PLS中6例(42.9%)表达p53阳性,而21例慢性增生性脾炎对照组中仅1例(5%)表达p53弱阳性,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PLS较罕见,免疫组化染色对其诊断,鉴别诊断及分型具有重要的意义。PLS多为B细胞型,普遍认为与脾脏白髓中B细胞恶性变有关。PLS中可有p53异常蛋白表达,其预后较脾脏继发性恶性淋巴瘤及其它恶性肿瘤为好。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探讨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HN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表型。方法分析24例NHL的临床资料,光镜观察其HE切片的形态学特点;应用SP法及TUNEL法检测细胞的免疫表型和凋亡。结果24例HNL中女性20例,男性4例;年龄18~46岁,平均29岁;主要累及颈部淋巴结伴发热。病理组织学淋巴结副皮质区各种大小散在或融合病灶,有多种形态的组织细胞,转化的淋巴细胞以及凋亡碎片组成,缺乏粒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淋巴细胞表达CD3和CD45RO,不表达CD15、CD20、CD30;组织细胞表达CD68;凋亡细胞及碎片TUNEL强阳性。结论HNL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特殊表现。HNL临床病理特征复杂,临床及病检均易误诊。淋巴结活检显示有多种形态组织细胞,转化的T淋巴细胞以及凋亡碎片组成的病灶,不伴有粒细胞浸润,有助于HNL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总结探讨肺腺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以进一步改善肺腺鳞癌的疗效。方法对本院1994年1月至2004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63例肺腺鳞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同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讨论其组织学来源、发病率以及治疗和预后。结果全组占同期手术的11.5%,施行肺叶切除(含两肺叶切除、支气管袖状切除)47例.全肺切除16例,其中根治性切除58例,姑息性切除5例;术前确诊12例;TNM分期:Ⅰ期11例,Ⅱ期14例,Ⅲ期37例,Ⅳ期1例。全组有淋巴结转移者49例,转移率77.8%;淋巴结转移度43.9%。结论 肺腺鳞癌已成为临床常见的肺肿瘤,恶性程度较高,预后差。应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探讨揭阳地区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段贲门癌发病特征。方法 将583例贲门癌按年龄、性别分组,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和病理特点。结果 男性贲门癌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P〈0.05);中老年组以进行性吞咽梗阻症状为主要特征。大体类型:中、老年组以溃疡型为主,而青年组以弥漫浸润型为主。组织学类型:老年组以乳头状和(或)管状腺癌居多,青年组以低分化型及粘液型腺癌居多。结论 揭阳地区贲门癌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不同年龄段贲门癌的发生、发展及临床病理特征存在差异,值得临床医师注意。 相似文献
105.
目的研究原发性脊柱肿瘤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12月内获得病理诊断的95例原发性脊柱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和病理类型等流行病学和临床病理特征。结果原发性脊柱肿瘤的发病高峰是41~60岁,良性肿瘤63例(66.32%)、恶性肿瘤32例(33.68%),良、恶性比为1.97∶1,男、女比为1.07∶1。良性肿瘤以神经鞘瘤(38.95%)、血管瘤(7.37%)、骨软骨瘤(4.21%)多见,恶性肿瘤以脊索瘤(6.31%)、骨巨细胞瘤(4.21%)、软骨肉瘤(4.21%)、非何杰金氏淋巴瘤(4.21%)多见。结论对流行病学和临床病理特征的认识有助于原发性脊柱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06.
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病理及转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转归。方法对2000-2010年经我院内镜检查102 19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胃黏膜上皮内瘤变的内镜检出率及临床病理情况,其中对346例经内镜和病理诊断为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经过1-10年连续内镜随访,研究其转归及癌变情况。结果胃黏膜上皮内瘤变(GIN)的内镜总检出率1.75%,其中LGIN检出率1.1%(346/102 193),病变等级与年龄无相关性(P〉0.05);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中胃角部肠化阳性率较高,与其他部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部位LGIN癌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贲门部较高。随访346例LGIN,不同病理分级:轻度消失率和癌变率分别是78.7%、0.45%;轻-中度的消失率和癌变率分别是60.5%,10.5%;中度的消失率和癌变率分别是51.0%,14.3%(P〈0.05)。结论不同程度的LGIN均有一定的癌变潜力,内镜结合病理检查随访有利于早期胃癌的发现。 相似文献
107.
32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及病理形态学特点并探讨其组织发生。方法对32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32例胃肠道间质瘤中,发生于胃21例,小肠8例,直肠1例,肠系膜2例。发病高峰年龄50~70岁。镜下观察,良性间质瘤3例,低度恶性潜能间质瘤20例,恶性间质瘤9例。免疫组化染色CD-117弥漫强阳性(27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免疫表型上表达KIT蛋白(CD-117)、组织学上以富于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的间叶源性肿瘤,该肿瘤生物学行为以潜在恶性和恶性为主。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比较家族性巨颌症(CBM)和颌骨巨细胞肉芽肿(CGCG)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确定二者的细胞生物学特性。方法:对12例CBM和24例CGCG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组织学观察及细胞测量学比较与统计学分析。结果:多数CBM有家族遗传史,发病年龄明显小于CGCG。组织病理学上表现为骨组织被纤维组织代替,多核巨细胞呈散在或灶性分布于纤维基质中,经比较二者多核巨细胞总面积平均值(FSA)、相对大小指数(RSI)、形态因子平均值及胞核平均个数等评价参数无统计学差别。结论:CBM和CGCG为两种不同的病变,二者细胞学特征具有相似性,需结合临床表现和X线特征进行疾病诊断。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甲状腺嗜酸细胞瘤的病理特点、诊断及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23例甲状腺嗜酸细胞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细针穿刺活检及术中快速病理切片确诊17例,术后石蜡病理切片确诊6例。甲状腺嗜酸细胞腺瘤21例,嗜酸细胞癌2例。行单侧甲状腺次全切除12例,单侧甲状腺腺叶切除7例,单侧甲状腺腺叶切除及峡部切除2例,甲状腺全切除术2例。切除标本中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2例及甲状腺滤泡型腺瘤2例。术后均治愈,随访6个月至10年,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结合甲状腺嗜酸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术前及术中确诊率,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和术后长期随访对甲状腺嗜酸细胞肿瘤的诊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骨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通过HE切片及免疫组化观察1例股骨的LCH,并复习文献。结果:朗格汉斯细胞增生呈弥漫排列,部分区域呈片状或成簇,伴嗜酸性粒细胞弥漫浸润。免疫组化显示:S100(++),CD45(-),CD45RO(-),CK(pan)(-),结论:骨的LCH是一种少见疾病,免疫组化对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