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075篇
  免费   6352篇
  国内免费   2736篇
耳鼻咽喉   160篇
儿科学   146篇
妇产科学   166篇
基础医学   1505篇
口腔科学   236篇
临床医学   2868篇
内科学   2108篇
皮肤病学   427篇
神经病学   837篇
特种医学   496篇
外国民族医学   6篇
外科学   1621篇
综合类   13997篇
现状与发展   7篇
一般理论   1篇
预防医学   2099篇
眼科学   305篇
药学   6250篇
  86篇
中国医学   24102篇
肿瘤学   740篇
  2024年   480篇
  2023年   1144篇
  2022年   1984篇
  2021年   2629篇
  2020年   2603篇
  2019年   1538篇
  2018年   1223篇
  2017年   2112篇
  2016年   2226篇
  2015年   2057篇
  2014年   4704篇
  2013年   3728篇
  2012年   4611篇
  2011年   4598篇
  2010年   3859篇
  2009年   2821篇
  2008年   2221篇
  2007年   2534篇
  2006年   1959篇
  2005年   1639篇
  2004年   1306篇
  2003年   1108篇
  2002年   958篇
  2001年   848篇
  2000年   708篇
  1999年   478篇
  1998年   325篇
  1997年   351篇
  1996年   267篇
  1995年   212篇
  1994年   181篇
  1993年   114篇
  1992年   126篇
  1991年   123篇
  1990年   77篇
  1989年   58篇
  1988年   56篇
  1987年   40篇
  1986年   34篇
  1985年   28篇
  1984年   25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7篇
  1977年   4篇
  1973年   3篇
  1970年   5篇
  196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神经节苷脂联合丹参治疗成人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神经节苷脂联合丹参治疗成人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方法 104例成人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神经节苷脂联合丹参联合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和转归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良好转归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节苷脂联合丹参治疗成人缺氧缺血性脑病,能够改善患者预后,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有着重要的临床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92.
分析近年来中医证候研究的现状,客观评价存在的问题。认为中医证候研究大部分采用了现代科学技术,以现代医学的逻辑思维去审核验证中医理论的合理性。对于目前开展的各项研究,成果显现的应该继续下去,而对收效甚微的则应结合意见,变换思路,在未形成更完善医疗模式之前,都不应轻易偏废。今后中医证候的研究一方面仍需大力挖掘古籍资源,另一方面也要借助现代医学直观、微观和定性、定位、定量等优势,以期更好地明晰证候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登革热的中医证候特点,以规范临床诊治和提高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调查研究对2014年7月至2014年10月就诊的210例登革热患者进行中医四诊资料采集,分析其临床特点,归纳中医证型。【结果】(1)纳入观察的210例登革热患者的中医证候主要有:发热恶寒、肢体困重、纳呆纳差、头痛头重、脘腹痞满、小便黄、苔黄腻、脉濡等。(2)中医证型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湿热阻遏>卫气同病>热入气分>热入血分>毒陷心包>阳气暴脱。(2)实验室指标检测方面:以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血小板计数(PLT)减少和红细胞压积(HCT)异常较明显;而患者复查感染相关指标如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等均无显著升高,重要脏器损害相对较为少见。【结论】登革热可归属中医“湿热疫”的范畴,临床证型以卫气同病及湿热阻遏多见,治疗应注重清热化湿健脾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994.
1108例高血压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社区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及其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1108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中医体质判定,建立健康档案,提供常规体检,体检结束后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108例高血压病患者中,平和体质229例(20.67%),偏颇体质879例(79.33%);偏颇体质以痰湿质为主,占283例(25.54%),其次为阴虚质和气虚质,分别为168例(15.16%)和146例(13.18%),偏颇体质分布以单一偏颇体质为多,共590例(67.12%),复合体质为289例(32.88%),复合体质以2种复合体质多见(15.70%),复合体质兼夹的体质种类越多,分布越少;痰湿质是涉及最多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一种体质,痰湿质高血压病患者体质量超重、血脂异常、心血管病家族史、缺乏体育锻炼、心电图异常的比例均最高,与其他体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痰湿质、阴虚质和气虚质是高血压病最常见的3种体质;痰湿质除了是最常见的偏颇体质外,也是涉及最多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一种体质。结合中医体质特点及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防范与管理,是社区高血压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的一种新思路与新方法。  相似文献   
99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快速康复外科(FTS)在妇科腹腔镜围手术期的作用。【方法】将226例行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即中西医结合FTS组)和对照组(即传统治疗组)各113例。观察2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较对照组早,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0.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4%(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快速康复外科治疗能促进肠蠕动,缩短肛门排气时间,有效地促进妇科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加快术后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996.
【目的】观察中药双柏散外敷配合通腑泻热合剂灌肠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含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阑尾周围脓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双柏散外敷及通腑泻热合剂保留灌肠,7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清CRP的变化情况。【结果】(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73.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治疗组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及腹痛消失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包块较对照组显著缩小(P<0.01)。(3)治疗后,2组血清CRP含量均显著下降(P<0.01),但治疗组的下降作用更明显(P<0.05)。【结论】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双柏散外敷及通腑泻热合剂灌肠治疗阑尾周围脓肿,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还能降低患者血清CRP水平,疗效肯定,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97.
中医认为,糖尿病肾病(消渴肾病)以本虚为主,虚和瘀贯穿了疾病的始终.治疗上不能一味追求西药强化治疗,应当中西医结合攻补兼施,增强疗效,减轻不良反应.从中西医角度分析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进展,发现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从中医及西医的角度解释是相通互补的,并且中医联合西医治疗糖尿病肾病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中医联合西医治疗糖尿病肾病可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并且可以减少低血糖的风险和西药带来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998.
对于输卵管性不孕症,西医手术治疗的认可度在广大患者中不断提升,常见有输卵管通液、宫腔镜及腹腔镜等手术方法,新兴的介入治疗及辅助生殖技术亦逐渐走向成熟.中医则有内治、外治及其他等多途径疗法,可达到通络止痛,化瘀消炎的效果,可解决输卵管阻塞及因输卵管黏连而影响拾夺卵子及孕卵运行的功能,改善盆腔受孕的内环境.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取长补短,发挥更大疗效,消除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证候分型规律.方法 采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病例(症状表现),建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症状的数据库.最后采用聚类分析的统计方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型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证候可分为毒瘀神络、气阴两虚,毒瘀神络、气阳两虚和毒瘀神络、阴阳两虚三类.结论 研究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目前临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常出现的证型.  相似文献   
1000.
中药面膜治疗痤疮4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中药面膜方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15 ~ 30岁痤疮患者5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11例,治疗组睡前外敷中药(白芷、刺蒺藜、茯苓等)面膜方,前5d为1次/d,后改为隔日1次,一般护理及禁忌.对照组予一般护理及禁忌.2组疗程均为30 d,比较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的积分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27.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2组总积分从治疗后均有下降,且与治疗前比较,P<0.05或P<0.01.治疗组治疗后总积分与对照组比较,P< 0.01.治疗组疗效指数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中不同分级痤疮患者之间疗效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面膜方治疗15 ~ 30岁痤疮患者,能有效减轻皮损严重程度、减少皮损数量及减轻皮肤自觉症状,对于不同程度分级的痤疮均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