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9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8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57篇
预防医学   39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85篇
  1篇
中国医学   20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观察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60例CA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为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左氧氟沙星组(n=30),对照组为单纯用头孢哌酮-舒巴坦(n=30,疗程均为10~14d,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4.56%,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79%,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36%,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左氧氟沙星治CAP可提高疗效,且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52.
目的 :了解头孢哌酮对茶碱药代动学的影响 ,为临床合理使用茶碱提供数据。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家兔体内茶碱浓度 ,用T形法求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头孢哌酮使茶碱的AUC ,T1/ 2 和Vd下降 ;Ke升高 ;CL 无明显变化。结论 :头孢哌酮对茶碱药代动力学参数有影响 ,临床合用时应注意调整茶碱的用量  相似文献   
53.
采用家兔10%~15%Ⅲ度烫伤模型,将21只纯种家兔随机分为痂下给药Ⅰ、Ⅱ组和静脉给药组。每只兔分三期给药(25mg/kg)。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微生物法(MBPD)对照检测头孢哌酮(CPZ)局部和血中药浓度,并以电子计算机处理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①烫伤后痂下CPZ浓度痂下给药组比静脉给药组明显增高(2681/28mg/L);②烫伤后立即痂下给药组消除相半衰期明显延长;③烫伤后9大的创面静脉给药组痂下未检测出药浓度,而痂下给药组局部药浓度消除相半衰期延长;④烫伤后立即痂下给药血中出现两次具有治疗意义的药峰,可以相当两次静脉给药;⑤痂下给药组在直径13cm的周边区,烫伤早期注药后24h和烫伤后第9天注药后36hCPZ药浓度一直大于最小抑菌浓度(MIC)5~8倍。提示:痂下给药是治疗和预防Ⅲ度焦痂下感染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4.
目的研究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临床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0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的156例呼吸机相关l生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机械通气48h以上患者.通过患者体温、气管内吸出脓性分泌物、外周廊白细胞、痰细菌培养、X线胸片,诊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头孢他啶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疗效的结果以及细菌清除率情况。分析其致病茵,进行汇总。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细菌清除率情况均显著好于对照组(P〈O.05)。机械通气48h以上患者中78.2%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单纯致病菌35例.≥2种致病菌35例。病原菌培养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27例、铜绿假单胞菌29例、白色念珠菌17例、克雷伯杆菌13例。结论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肺炎的疗效较好,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等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主要致病菌,该研究就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流行病学及诊断作出综述并进行积极防治,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55.
袁进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14):3186-3187
目的研究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肝炎后肝硬化并发SBP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给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对照组给予左氧氟沙星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肝炎后肝硬化并发SBP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6.
注射用头孢哌酮/他唑巴坦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头孢哌酮/他唑巴坦(4:1和8:1)、头孢哌酮/舒巴坦(1:1和2:1)的抑酶增效作用,并比较同类复方制剂在临床常用量时的体外抗菌效果。方法: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对409株临床分离株进行药物敏感测定。结果:头孢哌酮/他唑巴坦(4:1和8:1)、头孢哌酮/舒巴坦(1:l和2:1)联合应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等革兰阳性菌的MIC50/MIC90均较头孢哌酮钠单用时降低2~4倍。对大肠埃希菌(包括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包括产(ESBLs)、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等革兰阴性杆菌的MIC50/MIC90分别较头孢哌酮钠单用时降低2~64倍和2~8倍,尤其对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其MIC50/MIC990也分别降低8~32倍和2—8倍。同类复方制剂对上述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杆菌的MIC50/MIC90在临床常用量的1/256—1/65536倍,MIC50和MIC90较按常规试验配比组分别降低3~33倍和4~87倍。结论:头孢哌酮与他唑巴坦或舒巴坦联合应用可不同程度地提高头孢哌酮的体外抗菌活性,头孢哌翮/他唑巴坦4:1和8:1的体外抗菌活性基本相当,均优于头孢哌酮/舒巴坦1:1和2:1。4种同类复方制剂的体外抗菌活性,注射用头孢哌酮/他唑巴坦亦优于注射用头孢哌酮/舒巴坦。  相似文献   
57.
赖月淋 《基层医学论坛》2014,(11):1368-1369
目的:观察氨溴索联合抗生素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92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46例应用头孢哌酮钠联合氨溴索治疗,对照组46例在治疗过程中不联合应用氨溴索。观察治疗期间患者体温、白细胞计数以及胸部X线的变化。结果试验组治愈40例,好转6例,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治愈26例,好转1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4.78﹪,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抗生素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氨溴索可以提高CAP患者的治愈率,缩短抗生素应用时间。  相似文献   
58.
目的 研究阿奇霉素联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70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患儿单用阿奇霉素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阿奇霉素联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消失时间、X线胸片恢复正常时间、用药安全性及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超敏C反应...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头孢噻肟钠伍用他唑巴坦钠的临床前抗菌效果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对注射用头孢噻肟钠他唑巴坦钠的伍用复方处方筛选、药学研究、毒理学等研究,评价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筛选注射用头孢噻肟钠他唑巴坦钠(2:1)伍用复方抗菌作用确切、工艺稳定、质量可控、高效低毒,经济适用可供进行临床研究。结论注射用头孢噻肟钠他唑巴坦钠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抗感染的药物。  相似文献   
60.
The usefulness of the aerosol route for delivery of either cefoperazone (CEF) or gentamicin (GEN)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seudomonas aeruginosa pneumonia was assessed in mice rendered granulocytopenic by treatment with 200 mg/kg cyclophosphamide. Aerosol delivery of CEF (60 μg/ml final concentration in lung homogenate) was significantly more effective (90% survival) than the single intraperitoneal (i.p.) inoculation of 640 mg/kg CEF (0% survival) (P < 0.001). Similarly, aerosol delivery of gentamicin (11 μg/ml final concentration in lung homogenate) was significantly more effective (100% survival) than single or multiple inoculation of a total i.p. dose of 16 mg/kg (0% survival) (P < 0.001). Pulmonary half-life of both antibiotics after aerosol administration was higher than that obtained after i.p. inocul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