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1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30篇
口腔科学   9篇
临床医学   67篇
内科学   134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06篇
特种医学   186篇
外科学   68篇
综合类   160篇
预防医学   37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41篇
  1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利用头颈CT血管成像( CTA )技术筛查出单侧颅底动脉环后循环变异患者,分为变异优势侧组和劣势侧组,再根据前循环是否有变异分为前循环完整组和非完整组,后运用颅脑CT灌注( CTP)技术分别测量两组双侧大脑后动脉供血区域脑组织血容量( CBV)、脑组织血流量( CBF)、平均通过时间(MTT)、造影剂达峰时间(TTD)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优势侧和劣势侧进行配对t检验. 90例颅底动脉环后循环变异的患者中右侧后交通动脉发育不良或缺失30例,右侧大脑后动脉发育不良或缺失5例,左侧大脑后交通动脉纤细或缺失49例,左侧大脑后动脉缺失6 例. 前循环完整组73例;前循环非完整组17例,其中7例为前交通动脉缺失,10例为单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 前循环完整组后循环优势侧CBV、CBF、MTT、TTD与劣势侧各组经配对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循环非完整组后循环优势侧CBV、TTD与劣势侧经配对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TT、TTD 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 在前循环完整组,颅底动脉环后循环变异劣势侧与优势侧脑血流灌注无明显差异;在前循环非完整组,颅底动脉环后循环变异劣势侧MTT大于优势侧,CBF小于优势侧,与临床不明原因的晕厥可能有相关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确定有高危因素且非糖尿病无冠心病症状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CA)管腔狭窄程度,评价其与高危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在非糖尿病无冠心病症状健康查体的人群中,收集有高危因素(性别、年龄、高血压、高脂血症)者,并将其分为单项高危因素组、多项高危因素(2项及以上高危因素)组。统计有高危因素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程度。结果 单项及多项高危因素各组,管腔狭窄程度为Ⅰ级的发病率最高,随年龄的增长,管腔狭窄程度为Ⅱ级、Ⅲ级的发病率也增长。有高危因素且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50%者与对照组对比,单项高危因素且>40岁组及多项高危因素各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50%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011,P=0.048,P=0.020);单项高危因素且<40岁组,管腔狭窄>50%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6013)。结论 在非糖尿病无症状人群中,冠状动脉CTA在预测冠状动脉病粥样硬化严重程度方面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利用CT血管成像技术(CTA)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支气管动脉的显示及支气管动脉管径与肺功能(PFT)指标间的关系,探索COPD支气管动脉变化与气道重塑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COPD患者的支气管动脉CTA图像,利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对患者支气管动脉重建,统计支气管动脉支数,评价支气管动脉的显示情况,测量肺门水平各支支气管动脉管径,并分析支气管动脉管径与肺功能指标(FEV1,FEV1%,FVC,FEV1/FVC)的关系.结果 共显示支气管动脉102支.左支气管动脉41支(40.2%),平均管径1.51 mm.右支气管动脉61支(59.8%),平均管径1.98 mm.右支气管动脉管径较左侧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右支气管动脉管径与肺功能指标FEV1(r=-0.468,P<0.001)、FEV1%(r=-0.476,P<0.001)、FVC(r=-0.381,P=0.002)、FEV1/FVC(r=-0.468,P< 0.001)均呈负相关.左支气管动脉管径与FEV1(r=-0.314,P=0.046)、FEV1%(r=-0.357,P=0.022)呈负相关,与FVC(r=-0.265,P=0.094)及FEV1/FVC(r=-0.284,P=0.072)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CTA可清晰显示COPD患者支气管动脉.右支气管动脉管径较左侧粗.右支气管动脉管径均与肺功能指标呈负相关.左支气管动脉管径与FEV1、FEV1%预呈负相关,说明支气管动脉与COPD的气道结构重塑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子宫动脉显示,观察与同侧输尿管解剖关系。方法搜集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O月行全腹三期增强扫描,且无盆腔手术病例50例。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等后处理技术重建出子宫动脉的二维、三维图像,显示双侧子宫动脉及其分支情况,及与邻近输尿管解剖关系。结朵5O例(100%)CT血管造影(CTA)均能显示子宫动脉起源、分支及分布情况。CTA与CT尿路造影(CTU)融合图像,可清晰显示子宫动脉与同侧输尿管解剖关系。结论MSCTA能清晰地显示子宫动脉主干及分支情况,结合CTA与CTU融合图像,能清晰显示其与邻近输尿管的解剖关系,为外科及介入科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肾动脉狭窄时肾实质超声造影表现.方法:通过手术结扎兔左肾动脉,建立不同程度肾动脉狭窄动物模型,以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Computed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检查结果将实验兔分为4组,Ⅰ组:肾动脉狭窄<50%,Ⅱ组:肾动脉狭窄50%~69%,Ⅲ组:肾动脉狭窄70%-99%,Ⅳ组:...  相似文献   
16.
三维CT血管造影诊断多发性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CT血管造影(CTA)及容积重建技术(VR)对多发性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Siemens Plus16SomatomVolume Zoom型容积CT扫描机获得原始图像,采用容积重建成像技术(VR)进行三维重建,并辅助运用多轴面重建(MPR)。结果在1年间,通过3D-CTA诊断多发性动脉瘤10例。容积重建成像CTA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载瘤动脉、动脉瘤的形状和大小及其与邻近结构的解剖关系,在部分病例上要优于DSA。结论容积重建成像CTA是一种可靠、无创的快速诊断颅内多发性动脉瘤的方法,为急症手术提供了详实的影像学资料,可帮助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诊断方法.方法对203位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进行了DSA和(或)CTA检查,再对CTA和DSA,2D-DSA和3D-DSA等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在动脉瘤检出数方面,CTA与DSA动脉瘤检出数无显著差异,2D-DSA与3D-DSA也无显著差异,但在瘤颈显示方面,3D-DSA清晰率较2D-DSA清晰率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3D-DSA是目前最可靠的颅内动脉瘤诊断方法,CTA则因其独特的优点,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重要补充方法.  相似文献   
18.
陈春林  陈兰  刘萍  唐雷  陈斌  李彩霞  段慧  唐连  陈硕臻 《重庆医学》2016,(33):4646-4649
目的 通过CT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原始图像分别构建腹盆腔血管数字化三维模型,用三维模型评估CTA及MRA对腹盆腔血管显示的差异.方法 采集25例健康青年女性的CTA及MRA原始数据集,利用三维重建软件(Mimics 10.01)分别构建腹盆腔动静脉血管的三维模型,观察两类模型中腹主动脉、下腔静脉、髂总动静脉、髂内外动静脉、子宫动脉、闭孔动静脉、臀上下动脉及其分支、阴部内动脉、骶正中动静脉、卵巢动静脉、骶前静脉丛的重建情况.并用卡方检验统计分析两类模型中上述血管显示率是否有差异.结果 两种方法对于腹主动脉、下腔静脉、髂总动静脉、髂内外动静脉、臀上下动脉、子宫动脉几乎均能达到100%显示,CTA模型对于左右闭孔动静脉的显示率分别为92 9、80%、44%、32%;MRA模型则分别是84%、72%、36%、44%,二者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2、P=0.508、P=0.564、P=0.382).对于骶前静脉丛,包括骶1横静脉、骶2横静脉、骶3横静脉、骶4横静脉,25例CTA模型的显示率分别是4%、8%、0%、4%;而MRA模型的显示率分别是76%、92%、96%、44%,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P=0.01).结论 基于三维模型的观察,MRA对于腹盆腔四级血管的显示率与CT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MRA对于骶前血管网的显示优于CTA.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运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动脉容积再现图像辅助诊断心肌桥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的自2011年7月26日至2012年6月29日期间行冠脉CTA检查并诊断为心肌桥的患者10例,观察其动态容积再现图像,诊断结果,并做统计学分析和处理。结果1059例患者中、静态CTA图像诊断心肌桥6例,静态和动态图像共同诊断心42肌桥9例。敏感度分别是80.34%和92.78%,特异度分别是99.47%和99.78%,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运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动态容积再现图像进行辅助诊断心肌桥,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主动脉根部CT血管造影(CTA)在术前评估中的应用,并与二维超声数据对比,评价两者与术中外科测量数据的相关程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期间,在我院行主动脉瓣成形术的53例主动脉瓣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8例、女15例,年龄10~77(42.9±18.3)岁。收集术前经胸二维超声和主动脉根部CTA对主动脉根部测量的数据,包括主动脉瓣环(AVA)、主动脉窦(Sinus)、窦管交界(STJ)。通过与术中实际测量的数据比较,做一致性分析。结果术前心脏超声AVA测量值和术前CT AVA测量值与术中AVA测量值均呈正相关(P<0.001)。与术前心脏超声AVA测量值相比[相关系数(ρ)=0.74,均方误差(MSE)=12.78],术前CT AVA测量值保持了较高准确性,以及与术中AVA测量值的一致性(ρ=0.95,MSE=2.72)。在与术中AVA测量值的相关系数方面,术前CT高于经胸二维超声(P<0.001)。结论和经胸二维超声相比,主动脉根部CTA应用于主动脉瓣成形的术前评估数据,与外科术中实际测量的数据具有更高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