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88篇
  免费   2382篇
  国内免费   991篇
耳鼻咽喉   127篇
儿科学   527篇
妇产科学   272篇
基础医学   8574篇
口腔科学   404篇
临床医学   2344篇
内科学   4676篇
皮肤病学   877篇
神经病学   800篇
特种医学   270篇
外国民族医学   13篇
外科学   1587篇
综合类   3850篇
现状与发展   5篇
预防医学   849篇
眼科学   199篇
药学   1486篇
  1篇
中国医学   455篇
肿瘤学   3145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246篇
  2022年   333篇
  2021年   664篇
  2020年   592篇
  2019年   668篇
  2018年   661篇
  2017年   689篇
  2016年   776篇
  2015年   1025篇
  2014年   1392篇
  2013年   1717篇
  2012年   1453篇
  2011年   2018篇
  2010年   1713篇
  2009年   1873篇
  2008年   1681篇
  2007年   1667篇
  2006年   1568篇
  2005年   1414篇
  2004年   1264篇
  2003年   1145篇
  2002年   954篇
  2001年   768篇
  2000年   665篇
  1999年   578篇
  1998年   553篇
  1997年   419篇
  1996年   426篇
  1995年   427篇
  1994年   335篇
  1993年   253篇
  1992年   140篇
  1991年   130篇
  1990年   65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3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9篇
  1973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Chronic rejection (CR) is a major problem in long-term survival in heart transplantation. We analysed whether the occurrence of CR correlates with the incidence of acute rejections (AR) or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endomyocardial biopsy-derived cell cultures. CR was diagnosed by annual angiography and defined as all coronary vascular changes. One year after transplantation 24 of the 63 patients had CR (38%). The incidence of AR in CR + and CR — patients was comparable. The patients in both groups had similar individual median percentages of EMB-yielding cell cultures. During the first year the CR — patients had more cultures in which at least 60% of the cells were CD4 + T cells (50% vs 37%, P = 0.05), due to a stronger CD4 predominance in the first 6 months. In the second year the CD4 predominance in the patients diagnosed as CR + after 1 year tended to be higher (P = 0.08). The patients had comparable percentages of cultures predominated by CD8 + T cells, γδ T cells or NK cells, irrespective of the time interval. These results might indicate that CD4 + T lymphocytes play a dual role in the aetiology of CR.  相似文献   
102.
CD40-CD40配体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动脉粥样硬化是多种因素导致的慢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炎症介质CD40-CD40L被发现广泛存在于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各种细胞及血小板中,可促进其他炎症因子释放,增加内皮的促凝活性,诱导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协同作用促进动脉的粥样硬化和斑块的不稳定,在介导动脉粥样硬化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病理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03.
纳米材料栓塞对肿瘤组织表达CD147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应用羟基磷灰石纳米材料和超液化碘油混悬液栓塞治疗,对肝癌组织表达CD147的影响。方法30只接种VX2肿瘤系的荷瘤兔随机分为3个治疗组:对照组;超液化碘油组;纳米材料和超液化碘油组。通过超选插管胃十二指肠动脉分别给予生理盐水(1mL/只),超液化碘油(0.3mL/kg),纳米材料和超液化碘油混悬液(0.3mL/kg)。术后3dCT检查确认插管成功。2周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和westernblot方法,来检测3组肿瘤组织CD147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显示,CD147在3组的肿瘤组织细胞膜均有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1.33±5.88)%,(75.63±4.44)%,(80.03±5.59)%,对照组与碘油组,纳米碘油组在CD147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后两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blot半定量检测,碘油组和纳米碘油组CD147的表达量升高,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超液化碘油,或羟基磷灰石纳米材料和超液化碘油混悬液栓塞治疗后,肿瘤组织表达CD147有上升趋势,可能是造成栓塞治疗后肿瘤复发率高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探讨抗CD44单克隆抗体A3D8对HL-60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寻找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治疗的新靶点。方法 以AML细胞株HL-60为模型,通过观察细胞生长、形态学、表面分化抗原、细胞周期和细胞因子表达,以及应用硝基四氮唑蓝(NBT)还原实验来研究抗CD44单克隆抗体A3D8对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结果 HL-60细胞高表达CD44;A3D8以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方式抑制HL-60细胞生长。A3D8使HL-60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CD11b、CD14表面抗原阳性率明显增高,细胞体积增大,核/浆比例减小,核染色质聚集,NBT还原实验阴性,细胞表达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RNA,呈现向单核细胞系方向分化。结论 A3D8可抑制HL-60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向单核系细胞分化,CD44有可能成为AML治疗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5.
目的观察CO中毒致迟发性脑病(DNS)大鼠脑内CD4^+T淋巴细胞浸润以及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情况,探讨CO中毒致DNS的病理过程。方法25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染毒后3、7、10、20d组,每组5只。采用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染毒后各时间点大鼠脑内病理形态学变化,及CD4^+T淋巴细胞浸润和GFAP的表达情况。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各染毒组在大脑皮层及海马均出现神经细胞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染毒后7d组最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无CD4^+T淋巴细胞浸润,有少量GFAP表达;各染毒组不同脑区CD4^+T淋巴细胞、GFAP均有不同程度的浸润和表达。CD4^+T淋巴细胞染毒后3d开始浸润,7d达峰值,两者在数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染毒后GFAP均有大量表达,随染毒时间延长表达数量呈上升趋势。结论CD4^+T淋巴细胞可能参与了CO中毒致DNS的免疫病理过程,GFAP阳性细胞对CO中毒引发的DNS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6.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后残癌组织细胞黏附分子CD44v6和ICAM-1(intercellu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的表达情况。方法:经病理证实的HCC 50例,包括单纯手术切除30例(对照组),TACE术后行Ⅱ期手术切除20例(TACE组)。TACE组患者术前接受1~2次不等的TACE治疗,均按统一规范标准给予化疗药物灌注+栓塞治疗。对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PV-9000染色,其中TACE组取病灶边缘残存肿瘤部分,检测肿瘤组织CD44v6和ICAM-1的表达,将两组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对照组和TACE组CD44v6和ICAM-1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对照组CD44v6表达阳性22例(22/30,73.33%),TACE组CD44v6表达阳性13例(13/20,65%),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ICAM-1表达阳性19例(19/30,63.33%),TACE组ICAM-1表达阳性12例(12/20,60%),两者间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和TACE组中CD44v6和ICAM-1表达间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TACE术后残癌组织CD44v6和ICAM-1仍有较高的表达,TACE并不能有效降低肝癌组织CD44v6和ICAM-1的表达;两者表达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7.
CD105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标记物CD105在人脑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免疫组化SP法分别以CD34、CD105为指标检测28例人脑垂体瘤中的微血管密度(MVD),分析其与肿瘤侵袭性的关系及两者的特异性.结果 CD34、CD105在非侵袭性垂体瘤中的表达强度即MVD分别为(36.21±19.96)、(17.61±15.51),在侵袭性垂体瘤中的表达强度MVD为(48.59±16.53)、(21.92±14.83).2者的表达强度均与肿瘤的侵袭性无关(t=0.184, P>0.05,及t=0.632, P>0.05).CD105无论在非侵袭性垂体瘤或侵袭性垂体瘤中的表达强度均明显低于CD34(t=1.63,P<0.05及t=4.92,P<0.01).结论 MVD与垂体瘤的侵袭性无关.作为一种新生血管内皮标记物,CD105较泛血管内皮标记物CD34具有明显的特异性,是一种更好的MVD计数指标.  相似文献   
108.
自体外周血纯化CD34+细胞移植治疗进展型多发性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自体外周血纯化CD34+细胞移植治疗进展型多发性硬化(PMS)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2002-09―2006-03期间15例PMS患者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了自体外周血纯化CD34+细胞移植.单独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造血干细胞,全部回输采集物进行CD34+细胞纯化.预处理采用BEAM(卡氮芥、依托泊甙、阿糖胞苷、马法兰)方案.中位随访期为21(3~45)个月,移植前后应用扩充神经功能残疾量表(EDSS)、年平均发病次数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分选后中位CD34+细胞纯度为93.2 (78.6~97.7)%,中位回收率为67.0(22.4~79.8)%,相当于减少了4个对数级的T细胞.无移植相关死亡,造血重建时间与其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相当,未出现严重的毒性反应及并发症.患者移植后12个月EDSS评分(3.95±2.55)较移植前(5.64±0.71)降低(P<0.05),年平均发病次数移植后(0.45±0.82)较移植前(1.31±0.71)减少(P<0.05).移植后45个月疾病无活动者生存率为(47.01±17.87)%,EDSS评分无进展者(包括稳定和改善)生存率为(57.69±20.24)%. 结论自体外周血纯化CD34+细胞移植治疗PMS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肺腺癌中VEGF-C、VEGF-D与微淋巴管密度MLVD(VEGFR-3)、微血管密度MVD (CD34)及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检测48例肺腺癌组织中VEGF-C、VEGF-D、MLVD、MVD蛋白的表达。结果VEGF-C、VEGF-D蛋白阳性率分别为70.8%(34/48例)、58.3%(28/48例),肿瘤周边部位显著高于肿瘤中心部位,具有统计学意义,其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无关,与肿瘤的TNM分期有关,Ⅲ~Ⅳ期显著高于Ⅰ~Ⅱ期。在VEGF-C蛋白阳性组,MVD高于阴性组(P=0.016),MLVD显著高于阴性组(P=0.006),淋巴结转移(P=0.042)增多;而VEGF-D蛋白阳性组与阴性组相比MVD无显著差异(P=0.943), MLVD高于阴性组(P〈0.01),淋巴结转移(P=0.012)增加。结论VEGF-C的表达与肺腺癌血管生成及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而VEGF-D的表达只与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与血管生成无关。  相似文献   
110.
红斑狼疮皮损中CD4^+和CD8^+T细胞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红斑狼疮皮损区T淋巴细胞亚群CD4 和CD8 T细胞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红斑狼疮皮损区淋巴细胞进行检测,并与正常皮肤作对照。结果红斑狼疮患者皮损CD4 T细胞百分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CD8 T细胞百分数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红斑狼疮患者可能存在CD4 T细胞活性增强,CD8 T细胞功能抑制,从而导致免疫紊乱而发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