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41篇
  免费   646篇
  国内免费   441篇
耳鼻咽喉   40篇
儿科学   98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647篇
口腔科学   481篇
临床医学   1179篇
内科学   362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207篇
特种医学   930篇
外科学   7622篇
综合类   2317篇
预防医学   449篇
眼科学   76篇
药学   929篇
  13篇
中国医学   366篇
肿瘤学   97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58篇
  2022年   418篇
  2021年   544篇
  2020年   452篇
  2019年   406篇
  2018年   421篇
  2017年   485篇
  2016年   593篇
  2015年   536篇
  2014年   1329篇
  2013年   1207篇
  2012年   1142篇
  2011年   1192篇
  2010年   923篇
  2009年   972篇
  2008年   736篇
  2007年   721篇
  2006年   688篇
  2005年   603篇
  2004年   456篇
  2003年   334篇
  2002年   278篇
  2001年   210篇
  2000年   178篇
  1999年   144篇
  1998年   89篇
  1997年   63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30篇
  1981年   21篇
  1980年   17篇
  1979年   14篇
  1978年   14篇
  1977年   10篇
  1976年   13篇
  1975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探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23例34椎行PKP,术前及术后3d进行疼痛视觉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活动能力评分;随访期间观察患者疼痛缓解及生活能力状况,并分析骨水泥渗漏、邻椎骨折等并发症。结果手术全部成功,术后早期疼痛明显缓解,VAS评分术后3d(2.5±0.6)分较术前(7.5±0.7)分明显下降(t=23.8,P〈0.01);活动能力评分术后3d(1.2±0.4)分较术前(2.4±0.6)分明显改善(t=13.4,P〈0.01);经平均15.6个月随访,1例患者出院后因心脏病发作死亡,4例发生周围椎体骨折,无一例发生骨水泥渗漏。结论PKP具有微创特点,能迅速缓解疼痛,对老年人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治疗的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微创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LPHP)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采用微创LPHP治疗24例老年肱骨近端复杂骨折。按Neer分型,3部分骨折14例;4部分骨折10例。结果 24例经9~39个月随访,无一例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全部骨折均愈合。肩关节功能按照Constant评分标准,功能优12例,良9例,中3例,优良率87.5%。结论微创LPHP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固定可靠,骨折愈合率高,可行早期功能锻炼,功能恢复好,尤其适用于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患者。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交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并与钢板内固定肱骨干骨折的疗效作比较。方法:将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我院收治的64例肱骨干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对照组采用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为87.5%,对照组的有效率为59.4%,两组优良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术后的并发症主要有感染、医源性桡神经损伤、断钉、断板或钉板松动,骨折再移位、患肢肿胀〉1w、肩肘关节疼痛、骨不愈合等,经统计学处理发现,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交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疗效优于钢板内固定,骨折愈合时间快,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94.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复杂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操作要点及术后康复等.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老年肱骨近端Neer三、四部分骨折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患者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64.0~89.0岁,平均73.6岁.手术中均假体植入得当,准确复位固定大小结节,修复肩袖,术后早期分阶段功能康复锻炼.随访应用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估疗效.结果 手术时间60~110 min,平均80 min;术后随访9~24个月,平均14个月.所有患者均无感染、假体周围骨折、假体松动等并发症.Neer评分显示优良率84%,患者均能完成日常活动,患者主观满意度为76%.结论 通过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掌握手术时机及操作要点,配合术后积极的功能康复训练,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复杂骨折较满意的方法.  相似文献   
95.
在膑骨骨折的前方放置适宜的张力带钢丝固定,能使骨折端的分离力转变为通过骨折线的压应力,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和膝关节的早期功能锻炼。本文12例采用张力带钢丝治疗的膑骨骨折病例均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早期手术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价值,以选择最佳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4月~2008年4月手术治疗的新鲜胸腰椎爆裂性骨折68例,按伤后接受手术时间(72 h以内及72 h以后)将患者分为A、B两个治疗组,进行术前及术后影像学观察指标与神经损伤恢复程度比较。通过影像学检查观察伤椎高度恢复、Cobb角及椎管占位情况,脊髓损伤的神经功能按ASIA2000标准进行分级及评分。结果:68例随访12~24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68例患者的伤椎高度、Cobb角及椎管占位均获得明显改善;组间比较,A组患者的改善情况较B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损伤恢复结果提示,A、B两组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A组患者的恢复程度较B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疗效显著,伤后手术时间越早,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越好;在全身情况允许时,对脊髓损伤患者尽可能在早期行内固定减压手术,以最大程度地恢复脊髓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97.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双侧注入小剂量骨水泥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特点与疗效.方法 共收治OVCF患者136例(172个椎体),均采用PKP双侧注入小剂量骨水泥治疗.术中记录注入骨水泥的量,术后72 h及3个月随访时观察VAS评分的改善率、骨水泥向椎体外渗漏率、患者日常活动功能障碍的变化以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172个椎体均穿刺成功,骨水泥在椎体内左右对称均匀分布.手术时间为30 ~ 40 min/椎,无穿刺并发症.骨水泥注射量3.0 ~6.0(3.3±0.2)ml/椎.无骨水泥渗漏及栓塞等并发症.术后72 h[(2.4±1.5)分]及3个月随访时[(1.1±1.0)分]的疼痛VAS评分较术前[(8.2±1.3)分]明显改善(P<0.01),且术后3个月时的改善程度较术后72 h更明显(P<0.01);术后72h[(76.9±5.4)分]及3个月随访时[(93.2±5.2)分]的日常活动能力BI评分较术前[(52.4±6.5)分]明显改善(P<0.01),且术后3个月时的改善程度较术后72 h更明显(P<0.01).结论 经皮穿刺双侧注入小剂量骨水泥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是一种安全、可行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X射线数字断层融合技术(DTS)在舟状骨隐匿性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地选择19例数字X射线摄影(DR)舟状骨骨折不明显或怀疑舟状骨骨折的患者行DTS检查。对其中7例患者行CT三维重建,观察对比各种方法的图像质量及诊断结果。结果:19例患者经DTS检查,其中17例可明显显示舟状骨骨折征象,排除2例疑似病例。7例CT三维重建均显示骨折。结论:X射线数字断层融合技术图像质量明显高于DR摄影,可以较好的显示隐匿性骨折;且具有辐射剂量低、价格低廉、图像成像清晰以及诊断准确率较高等优势,其显示的骨骼解剖结构空间位置比CT更直观,能够得到更多骨骼细节信息,是CT、MRI检查的重要延伸和补充,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9.
伞有利 《现代保健》2014,(13):119-122
目的:对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从本院自2008年9月-2012年3月收治的所有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中,随机抽样96例患者进行疗效观察,并将抽样样本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入路开放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的患者则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植骨内固定方法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的耐受性都很好,70~110 min,手术的平均出血量为(150.8±18.4)mL,且所有患者在手术中没有出现并发症。手术完成之后,本组患者在24~48 h之内就可以下床进行活动,在术后两年内接受回访的患者恢复情况良好,内固定去除之后有5例出现骨折部位二次塌陷的问题。对照组在手术中有3例无法耐受手术,手术时间为80~130 min,平均出血量(235.4±25.4)mL,有4例患者在手术后出现并发症。手术完成之后患者一般在72 h左右能下床进行活动。术后两年内接受回访发现,本组患者在内固定去除之后,有13例出现骨折部位的二次塌陷。经过对比,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植骨内固定治疗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常规的入路开放手术相比,具有损伤小、近期效果好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0.
Both osteoporosis with related fragility fracture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re rapidly outspreading worldwide. Since they are often coexistent in elderly patients and may be related to possible common pathogenetic mechanisms, the possible reciprocal effects of drugs employed to treat these diseases have to be considered in clinical practice. Bisphosphonates, the agents most largely employed to decrease bone fragility, have been shown to be overall safe with respect to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even capable of reducing cardiovascular morbidity in some settings, as mainly shown by real life studies. No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with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as primary endpoints are available. While contradictory results have emerged about a possible BSP-mediated reduction of overall mortality, it is undeniable that these drugs can be employed safely in patients with high fracture risk, since no increased mortality has ever been demonstrated. Although partial reassurance has emerged from meta-analysis assessing the risk of cardiac arrhythmias during bisphosphonates treatment, caution is warranted in administering this class of drugs to patients at risk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possibly preferring other antiresorptives or anabolics, according to osteoporosis guidelin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bisphosphonates us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possible co-management issu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