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1302篇 |
免费 | 5798篇 |
国内免费 | 327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96篇 |
儿科学 | 1327篇 |
妇产科学 | 829篇 |
基础医学 | 12694篇 |
口腔科学 | 739篇 |
临床医学 | 5539篇 |
内科学 | 16733篇 |
皮肤病学 | 1073篇 |
神经病学 | 2648篇 |
特种医学 | 1293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9篇 |
外科学 | 3877篇 |
综合类 | 10539篇 |
现状与发展 | 19篇 |
预防医学 | 6009篇 |
眼科学 | 486篇 |
药学 | 8829篇 |
18篇 | |
中国医学 | 3557篇 |
肿瘤学 | 3964篇 |
出版年
2023年 | 797篇 |
2022年 | 1853篇 |
2021年 | 2290篇 |
2020年 | 2150篇 |
2019年 | 2407篇 |
2018年 | 2273篇 |
2017年 | 2238篇 |
2016年 | 2602篇 |
2015年 | 2863篇 |
2014年 | 4651篇 |
2013年 | 4845篇 |
2012年 | 4777篇 |
2011年 | 5088篇 |
2010年 | 4120篇 |
2009年 | 3920篇 |
2008年 | 3873篇 |
2007年 | 3760篇 |
2006年 | 3427篇 |
2005年 | 2927篇 |
2004年 | 2424篇 |
2003年 | 2102篇 |
2002年 | 1710篇 |
2001年 | 1497篇 |
2000年 | 1155篇 |
1999年 | 1009篇 |
1998年 | 925篇 |
1997年 | 767篇 |
1996年 | 648篇 |
1995年 | 661篇 |
1994年 | 565篇 |
1993年 | 462篇 |
1992年 | 440篇 |
1991年 | 349篇 |
1990年 | 318篇 |
1989年 | 285篇 |
1988年 | 238篇 |
1987年 | 205篇 |
1986年 | 170篇 |
1985年 | 443篇 |
1984年 | 460篇 |
1983年 | 371篇 |
1982年 | 379篇 |
1981年 | 316篇 |
1980年 | 292篇 |
1979年 | 261篇 |
1978年 | 205篇 |
1977年 | 159篇 |
1976年 | 176篇 |
1975年 | 153篇 |
1974年 | 12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991.
眼部主要感染真菌对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的敏感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两性霉素B(amphomricin B)和氟康唑(fluconazole)这两种常见的抗真菌药物对眼科常见的致病真菌(镰刀菌属、念珠菌属、曲霉菌属)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经刮片收集的眼部真菌感染58例。将标本接种于Sabouraud培养基中分离培养,阳性菌株42例。根据真菌培养的形态学特征和糖发酵、糖同化及硝酸盐还原试验,分离鉴定出镰刀菌属14例,念珠菌属14例,曲霉菌属9例,其他5例。共对37例这3株眼部体外培养真菌进行研究,amphotericin B和fluconazole体外单独用药时,用NCCLS推荐使用常量肉汤稀释法(M27-A,1997)进行真菌的药敏试验。分析方法采用t检验。结果Amphotericin B对镰刀菌属的最小抑菌浓度(MIC)50为0.55μg/ml,MIC90为2.50μg/ml;对念珠菌属的MICSO为0.68μg/ml,MICgO为2.90μg/ml;对曲霉菌属的MICSO为2.50μg/ml,MICgO为4.36μg/ml。而fluconazole对镰刀菌属和念珠菌属的MIC≥128μg/ml;对曲霉菌属的MIC50为1.32μg/ml,MIC90为2.68μg/ml。结论hmphotericinB对镰刀菌属和念珠菌属均有明显的体外抗菌活性(MIC〈8μg/m1),而fluconazole对曲霉菌属的抗菌活性高于amphoricin B,治疗眼部曲霉菌属感染应首选fluconazole。 相似文献
992.
两性霉素B缓释系统治疗兔烟曲霉菌眼内炎的药效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两性霉素B缓释系统(AmB—DDS)玻璃体腔植入对烟曲霉菌性眼内炎的疗效、AmB-DDS的药物释放规律及最佳释药量。方法选取40只新西兰白兔作为实验动物。(1)Amb-DDS治疗烟曲霉菌性眼内炎疗效学观察:动物玻璃体腔内注入烟曲霉菌悬液,48h后随机分为5组,A组为空白对照组(6只眼),B组为空白DDS组(6只眼),C组为两性霉素B玻璃体腔内注射组(6只眼),D组为AmB—DDS250μg植入联合玻璃体切除术组(8只眼),E组为AmB—DDS500μg植入联合玻璃体切除术组(8只眼)。术后不同时间点检测前房闪辉、细胞及玻璃体混浊程度,取玻璃体腔内容物行涂片检查和真菌培养,2个月时取眼球标本行病理学检查;(2)AmB—DDS玻璃体腔内药物浓度检测:H组玻璃体切除术后植入500μg AmB—DDS1个(6只眼),术后第1、3、7天及2、4、6、8周取玻璃体液,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检测药物浓度。结果A、B组全部发生严重眼内炎,伴眶内感染,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E组炎性反应较A、B组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E组玻璃体混浊程度较C组轻,7~14d前房反应较C组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D组5只眼、E组8只眼治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494,P=0.003)。不同时间点取玻璃体腔内容物涂片,所有标本6周内均见菌丝,真菌培养仅A、B组为阳性。病理学检查示治愈眼结构正常,感染未控制眼均萎缩,球壁结构被破坏。H组术后第1天即有释药,药物浓度迅速升高超出有效抑菌浓度,观察期内释药较平稳。结论AmB—DDS玻璃体腔内植入治疗烟曲霉菌性眼内炎安全有效,释药恒定,速率得当;以含药量为500μg的AmB—DDS治疗效果最佳。(中华腰科杂志,2007,43:546-553) 相似文献
993.
PirB抑制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脑组织神经再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新生大鼠脑组织中髓鞘抑制因子配对免疫球蛋白B(PirB)的表达变化,以及抑制PirB对缺氧缺血性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66只新生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30)、HIBD组(n=30)和抗PirB抗体组(n=6),采用结扎右侧颈总动脉和低氧(8% O2)处理3 h造模,假手术组分离右侧颈总动脉但不予结扎及缺氧处理;HIBD组在完成结扎手术及缺氧处理后,两组分别在0 h、6 h、12 h、24 h和72 h各处死6只大鼠;抗PirB抗体组在完成结扎手术及缺氧处理后即刻从脑室内注入PirB抗体,于72 h后处死。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和RT-PCR方法检测HIBD后各时间点新生鼠脑组织内PirB蛋白及mRNA含量的变化,同时免疫沉淀法测定Rho激酶(ROCK)活性在HIBD 72 h后的变化以及抗PirB抗体对ROCK活性的影响。结果 PirB mRNA和蛋白均在HIBD 72 h后的新生鼠脑组织中表达升高,与HIBD后0 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IBD后 72 h,新生鼠脑组织中ROCK蛋白活性高于假手术组和抗PirB抗体组(均P<0.05)。结论 抑制PirB可能是促进HIBD后神经再生的一个新治疗方法,而该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Rho-ROCK信号通路产生的。 相似文献
994.
995.
目的 探讨非HIV播散型马尔尼菲兰篮状菌感染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 皮肤及口腔护理,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的用药指导,疼痛护理,心理护理,病情观察,出院指导。结果 经过76d的精心治疗和护理,患者病情稳定出院。结论 制定个体化的护理措施,做好相应的症状护理是患者康复出院的保证。 相似文献
996.
997.
目的 大量富集三裂叶蟛蜞菊倍半萜内酯A,B(WTA,WTB)。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WTA和WTB,并以WTA和WTB的含量、洗脱率、精制度为考察指标,研究D101大孔树脂吸附WTA和WTB的工艺条件及参数。结果 通过大孔树脂吸附后,WTA和WTB的洗脱率达90%,50%乙醇洗脱部分中WTA和WTB的含量为总固物的4.01%~4.09%。结论 可以采用大孔树脂富集WTA和WTB。 相似文献
998.
Various samples from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s in the skin were analyzed by Southern blotting technique with probes from the T cell receptor gene, immunoglobulin genes, and human T cell leukemia virus-I genome. Samples were taken from 10 mycosis fungoides (MF) patients, 1 parapsoriasis en plaque patient, 10 Adult T cell leukemia/lymphoma (ATL) patients, 1 cutaneous T cell lymphoma (CTCL) patient, 4 lymphomatoid papulosis (LP) patients, 4 B cell lymphoma patients, and 2 actinic reticuloid (AR) patients. In MF, the monoclonality of the T cells became detectable first in the skin when plaques develop to tumors then in lymph nodes, and finally in the blood lymphocytes, indicating this disease develops from local (skin) malignancy to systemic malignancy. In parapsoriasis en plaque, no monoclonality was detected in any sample. We could distinguish cutaneous ATL from the carrier state by detecting the T cell monoclonality and HTLV-I integration with these probes. One patient with CTCL showed detectable T cell monoclonality; 1 out of 4 patients with LP did the same. Four samples from patients with B cell lymphoma revealed detectable monoclonal rearrangement of immunoglobulin heavy and light chain genes. In AR, no monoclonality was detected in any sample. From these data, we conclude that DNA analysis is useful in determining the monoclonality, cell origin, and distribution of monoclonal cells from skin samples. 相似文献
999.
目的建立天麻饮片UPLC指纹图谱和同时测定天麻饮片中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醇、巴利森苷B、巴利森苷C、巴利森苷A的超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方法采用Waters Acquity超高效液相系统,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50 mm×2.1 mm,1.7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水,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70 nm(指纹图谱)、220 nm(含量测定),体积流量为0.3 mL/min,柱温35℃。通过相似度评价、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对28批天麻饮片指纹图谱进行分析,通过对照品比对对主要共有峰进行指认和含量测定。结果建立了不同产地天麻的指纹图谱,标定了20个共有峰,并指认了其中6个共有峰:天麻素(1号峰)、对羟基苯甲醇(3号峰)、对羟基苯甲醛(7号峰)、巴利森苷B(14号峰)、巴利森苷C(15号峰)、巴利森苷A(18号峰)。28批样品相似度均在0.90以上,主成分分析将不同产地天麻分为5组,并发现对羟基苯甲醇、对羟基苯甲醛、巴利森苷A等6个差异成分。同一成分在各产地天麻饮片中的含量差异明显,不同成分的波动范围不同,各产地5种成分总量贵州(2.52%)云南(2.49%)陕西(2.33%)湖北(2.10%)浙江(1.90%)安徽(1.65%)。结论建立不同产地天麻UPLC指纹图谱结合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为完善天麻饮片的质量控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00.
寻常型银屑病皮损TNFα、核因子κB及诱生型NO合成酶表达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诱生型NO合成酶(iNOS)在银屑病皮损中表达的调节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寻常型银屑病皮损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核因子(NF)κB及iNOS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15例正常人皮肤均不表达NFκB ,5例于毛囊、汗腺、皮脂腺或立毛肌处表达TNFα ,9例表皮全层较弱且均匀表达iNOS ,5例真皮内单一核细胞(MNCs)弱表达iNOS。26例寻常型银屑病皮损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及真皮内MNCs均表达TN Fα、NFκB及iNOS ,在Munro微脓疡处表达较强。角质形成细胞及真皮内MNCs上TNFα与iNOS表达强度呈显著正相关(rs′分别为0.526和0.665 ,P分别小于0.01和0.001) ,而NFκB与TNFα和iNOS之间无明显相关(P均>0.05)。结论TNFα以NFκB非依赖性机制诱导寻常型银屑病皮损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及真皮内MNSs表达iNOS ,而在Munro微脓疡处则可能以NFκB依赖性机制诱导中性粒细胞表达iNO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