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986篇 |
免费 | 413篇 |
国内免费 | 86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6篇 |
儿科学 | 57篇 |
妇产科学 | 22篇 |
基础医学 | 1289篇 |
口腔科学 | 53篇 |
临床医学 | 924篇 |
内科学 | 3269篇 |
皮肤病学 | 15篇 |
神经病学 | 1111篇 |
特种医学 | 303篇 |
外科学 | 332篇 |
综合类 | 1221篇 |
预防医学 | 260篇 |
眼科学 | 18篇 |
药学 | 1090篇 |
5篇 | |
中国医学 | 254篇 |
肿瘤学 | 2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56篇 |
2022年 | 154篇 |
2021年 | 237篇 |
2020年 | 182篇 |
2019年 | 156篇 |
2018年 | 191篇 |
2017年 | 224篇 |
2016年 | 252篇 |
2015年 | 278篇 |
2014年 | 705篇 |
2013年 | 571篇 |
2012年 | 465篇 |
2011年 | 635篇 |
2010年 | 501篇 |
2009年 | 502篇 |
2008年 | 591篇 |
2007年 | 483篇 |
2006年 | 429篇 |
2005年 | 400篇 |
2004年 | 306篇 |
2003年 | 275篇 |
2002年 | 229篇 |
2001年 | 192篇 |
2000年 | 192篇 |
1999年 | 164篇 |
1998年 | 139篇 |
1997年 | 139篇 |
1996年 | 137篇 |
1995年 | 139篇 |
1994年 | 132篇 |
1993年 | 113篇 |
1992年 | 119篇 |
1991年 | 103篇 |
1990年 | 75篇 |
1989年 | 74篇 |
1988年 | 77篇 |
1987年 | 79篇 |
1986年 | 64篇 |
1985年 | 59篇 |
1984年 | 57篇 |
1983年 | 37篇 |
1982年 | 46篇 |
1981年 | 39篇 |
1980年 | 39篇 |
1979年 | 36篇 |
1978年 | 33篇 |
1977年 | 25篇 |
1976年 | 25篇 |
1974年 | 30篇 |
1973年 | 2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Karunakara?Padhy Suri?Bhaskara?Rama?Narasimham Goddu?Sree?Rama?Chandra?Murthy Venkateswara?Rao?Chaganti Pampana?Venkata?Varaha?Narsimha?Markandaya?Kumar Malipeddi?Bhaskar?Rao Damodar?Rao?Kodem Gopal?Krishan?Sinha Ponangi?Venkata?SatyanaryanaEmail author 《Indian Journal of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ry》2005,21(4):251-255
Introduction Atherosclerotic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s in an increasing trend in India.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non-surgical methods of
revascularisation, the patients coming for surgery are of less attractive anatomy. The role of coronary endarterectomy along
with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for a selected group of these patients is quite promising.
Materials and Methods From March 2000 to March 2005, out of 362 CABGs performed, 42 patients had undergone coronary endarterectomy. The age range
being from 35 to 76 years, M: F is 38∶4 Hypertension was present in 26 (61%), diabetes mellitus in 20 (47.6%), smoking in
26 (61%) and dyslipidemia in 12 (28.5%) cases. Old myocardial infarction was present in 52.3% cases, unstable angina in 16.6%,
stable angina in 23.8% and cardiogenic shock in 7.1% cases. All cases had undergone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with endarterectomy.
Out of 18 LAD endarterectomies 17 cases LIMA was used as onlay patch.
Result The average number of grafts anastomosed was 3.7. Single-vessel endarterectomy was done in 37, double vessel in 4 and four
vessel in one case. LAD endarterectomy was done in 18, RCA in 12, diagonal in 10, intermediate in 1 and marginals in 8 cases.
Postoperatively 3 patients had arrhythmia, two perioperative MI, one recurrent angina and one congestive cardiac failure (CCF).
There was 2 (4.76%) mortality.
Conclusion Hypertension and smoking are major risk factors. LAD is the most common artery requiring endarterectomy. Usage of LIMA following
endarterectomy of LAD is quite satisfactory and short term results are encouraging. 相似文献
102.
终末期肾衰竭患者血清胎球蛋白A水平改变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衰竭(ESRD)患者在透析前以及透析年后血清胎球蛋白1A浓度的改变以及其与临床表现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247例透析前ESRD患者接受血清胎球蛋白A及有关生化检查,其中131例在透析1年后再次检测。此外,用B超检测颈动脉斑块。患者随访期中位数为29.6(范12.1 ̄42.0)个围月。70例健康人入选对照组。结果ESRD患者血胎球蛋白A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透析前血胎球蛋白A水平与血白蛋白(P<0.01)、IL鄄6(P<0.05)、血钙磷乘积(P<0.05),尤其是与血磷水平(P<0.05)相关。炎症、营养不良患者血胎球蛋白水平较低(AP<0.05)。颈动脉有斑块的患者血胎球蛋白浓度较无斑块者明显降低(AP<0.01)。透析1年后胎球蛋白A血浓度较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131例,P<0.01)。62%患者经过1年的肾脏替代治疗后胎球蛋白A水平较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无论是在治疗前还是在治疗1年后,随访中存活的患者胎球蛋白水平显著地高于死亡者(AP<0.05)。结论ESRD患者低胎球蛋白A水平与营养不良、炎症、动脉粥样硬化以及病死率相关,经肾脏替代治疗后胎球蛋白A水平仍持续下降。胎球蛋白A水平是ESRD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03.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单侧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对单侧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患者肾功能的影响65377;方法 结合临床表现及肾动脉造影结果诊断单侧ARAS患者共49例, 分为ACEI组20例与对照组29例65377;记录基础血压, 检测Scr65380; BUN65380; Alb, 以MDRD公式计算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行肾动脉彩超检查测量肾脏阻力指数(RI)65377;每月测量血压,每6个月复查Scr65380;Urea65380;Alb并计算eGFR, 观察两组患者随访期间肾功能变化65377; 结果 两组患者试验前一般临床资料无显著性差异65377;平均随访9.9个月,随访期间两组血压均无明显变化(P > 0.05)65377;与试验前比,对照组eGFR无明显变化[(74.5±18.3 )ml·min-1·(相似文献
104.
目的 选取高脂饮食模型大鼠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暴露下巨噬细胞模型,验证在血脂蓄积过程中Toll样受体4(TLR4)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具体干预机制。 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高脂组,每组10只。测定各组大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颈动脉血管内膜中膜厚度比,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TLR4、PPARγ蛋白表达水平。体外培养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以oxLDL(50 mg/L)刺激巨噬细胞制备模型,且应用siRNA-TLR4沉默巨噬细胞内的TLR4因子制备TLR4沉默模型,将细胞分为空白组(A组)、oxLDL组(B组)、oxLDL+siRNA组(C组)、oxLDL+siRNA-TLR4组(D组)、oxLDL+siRNA-TLR4+PPARγ激动剂组(E组)、oxLDL+siRNA-TLR4+PPARγ抑制剂组(F组)。采用油红O染色法观察巨噬细胞内血脂蓄积情况,定量检测巨噬细胞内胆固醇含量,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 TLR4、PPARγ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在动物模型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高脂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比、TLR4蛋白相对表达含量明显增高(P<0.01),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水平、PPARγ蛋白相对表达含量明显降低(P<0.01),且TLR4与PPARγ呈负相关性(r=-0.928 1,P<0.001)。在oxLDL暴露巨噬细胞实验中,与A组比较,B、C组巨噬细胞内胆固醇含量、油红O颗粒、光密度值及TLR4蛋白相对表达含量明显增多(P<0.01),PPARγ蛋白相对表达含量明显减少(P<0.05),且B组TLR4与PPARγ呈负相关性(r=-0.986 7,P<0.001)。与B组相比,C组巨噬细胞内胆固醇含量、油红O颗粒、光密度值及TLR4、PPARγ蛋白相对表达含量未见明显改变(P>0.05)。与B组相比,D组巨噬细胞内胆固醇含量、油红O颗粒及光密度值及TLR4蛋白相对表达含量明显减少(P<0.01),PPARγ蛋白相对表达含量明显增多(P<0.05)。与D组相比,E组巨噬细胞内胆固醇含量、油红O颗粒及光密度值明显减少(P<0.01),PPARγ蛋白相对表达含量明显增多(P<0.05),TLR4蛋白相对表达含量未见明显改变(P>0.05)。与D组相比,F组巨噬细胞内胆固醇含量、油红O颗粒及光密度值明显增多(P<0.01),PPARγ蛋白相对表达含量明显减少(P<0.05),TLR4蛋白相对表达含量未见明显改变(P>0.05)。 结论 细胞内的血脂蓄积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机制之一,PPARγ可以抑制巨噬细胞血脂蓄积进而参与动脉粥样硬化调节,是巨噬细胞血脂蓄积过程的保护性因子。而TLR4作为PPARγ上游调控位点,通过抑制PPARγ的表达,加重血脂蓄积的过程,进而干预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5.
背景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我国居民健康的首要威胁,也是我国居民的首要死亡原因,占城市居民的41.8%,占农村居民的44.8%。家庭医生及其团队对社区中年人群相关风险因素的调研评估、干预及综合管理,可尽早预防ASCVD的发生发展。目的 调查上海市徐汇区45~55岁居民ASCVD风险因素,为日后对相关人群开展针对性的健康干预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方法 采集2019年1-5月在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就诊、信息平台留存准确个人资料(性别、年龄、联系电话)及在本单位体检留存生理、生化数据〔身高、体质量、BMI、血压和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空腹血糖(FPG)〕的530例居民的信息。采用电话回访或现场面对面调查,参照《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中“总体心血管危险评估”相关章节内容定义ASCVD 风险,同时基于社区实际情况,将评估低危和中危人群归为ASCVD低风险组,高危和极高危人群归为ASCVD高风险组。采用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探究居民ASCVD风险的影响因素。结果 发放问卷530份,回收有效问卷502份,有效回收率为94.7%。ASCVD低风险组38例,ASCVD高风险组464例。ASCVD高风险组年龄、TG、FPG、男性比例、心脑血管病史比例、糖尿病史比例、高血压史比例、服用降压药史比例、服用调脂药史比例高于ASCVD低风险组(P<0.05)。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50岁、TG≥1.5 mmol/L、FBG≥6.1 mmol/L、男性是居民ASCVD风险的危险因素(P<0.05);服用调脂药史是居民ASCVD风险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上海市徐汇区45~55岁居民ASCVD风险的主要可控危险因素是血脂(TG)及血糖的异常;不可控危险因素是年龄、性别。对于增龄、男性、合并脂代谢异常的居民更应关注ASCVD的风险并予以生活方式干预和调脂药规范使用指导。社区开展多重风险因素评估及管理对ASCVD的早期筛查、早期干预及治疗均非常重要,对家庭医生及其团队开展相关一、二级预防工作有指导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6.
罗格列酮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清晚期糖基化终产物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在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清中的水平,以及应用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对其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通过一次性维生素D3注射+高脂喂养法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动物分组:A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组,B组:罗格列酮治疗组,C组:正常对照组,24周后处死全部大鼠,测定大鼠血清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丙二醛(MDA)、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水平。计算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取主动脉全段,HE染色分析大鼠主动脉病变,PHOTOSHOP系统测定粥样斑块面积占内膜面积的百分比。免疫组化法观察主动脉丙二醛修饰低密度脂蛋白(MDA-LDL)的沉积。结果:大鼠血清AGE水平A组>B组>C组(P均<0.01)。MDA血清水平亦有A组>B组>C组(P值分别<0.05和0.01)。AIP数值A组>B组>C组(P均<0.01)。TC、LDL血清水平A组和B组均高于C组(P均<0.01),A组和B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除C组外,其他两组大鼠主动脉均见粥样斑块形成,A组动脉粥样斑块面积/内膜面积百分比(38%±6%)高于B组(26%±8%)(P<0.05),A组粥样斑块病变部位MDA-PLDL的沉积面积较B组大(P<0.01,AGE与AIP值呈正相关(r=0.698,P<0.01),AGE与血清MDA呈正相关(r=0.514,P<0.05)。结论:血清AGE增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应用罗格列酮可以降低AGE水平,改善动脉损伤。AGE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可能与增加氧化应激和增高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有关。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动脉脉搏波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随机将雄性新西兰兔24 只分为3组,每组8只:对照组:饲喂标准颗粒饲料;模型组:饲喂含3%胆固醇的颗粒饲料;他汀组:饲喂3%胆固醇的颗粒饲料4周后再加喂阿托伐他汀2.5mg/(kg·d)。12周末分别统计各组冠状动脉及主动脉病变程度并测定兔PWV,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主动脉壁中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和核因子-κappaB (NF-κB)的表达,Masson染色测定动脉斑块胶原含量。结果: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冠状动脉及主动脉AS梗塞程度加重,血管壁COX-2及NF-κB表达明显增强(P均<0.05)、胶原含量增多,PWV明显增高。阿托伐他汀组较模型组血管壁COX-2及NF-κB表达明显减弱,AS程度明显减轻,胶原含量减少,PWV降低,且PWV与动脉病变及动脉斑块COX-2与NF-κB的表达均明显相关(r分别为0.79和0.81,P均<0.05)。结论:PWV与AS呈正相关。PWV在AS形成早期可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08.
109.
脂质代谢紊乱患者血清脂蛋白氧化易感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分析脂质代谢紊乱患者血清脂蛋白氧化易感性以及高密度脂蛋白(HDL)对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抑制能力。方法:采用密度梯度超速离心分离45例肾衰(CRF)、33例心肌梗死(MIS)、33例脑梗死(CI)和53例2型糖尿病(DM)患者的血清脂蛋白组分(VLDL,LDL,HDL),用硫代巴比妥酸值(TBARS)分析脂(CI)和53例2型糖尿病(DM)患者的血清脂蛋白组分(VLDL,LDL,HDL),用硫代巴比妥酸值(TBARS)分析脂蛋白脂质过氧化程度,A234nm光吸收检测脂蛋白共轭双烯含量分析脂蛋白的氧化易感性,并与正常人(44例)进行了比较。结果:所有患者组VLDL的TBARS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MIS组增高程度最为显著(与对照组相比,P<0.001);MIS组和DM组LDL、CI组和DM组HDL的TBARX值增高;患者组VLDL、DLD的氧化延滞时间也显著缩短,DM组缩短最为明显;但各组HDL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此外患者组HDL对LDL氧化抑制能力均明显减弱,CRF组和MIS组减弱最为显著。结论:各种脂质代谢紊乱患者体内血浆脂蛋白均发生一定程度的氧化修饰,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10.
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探讨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和特征,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该粥样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HP5500超声仪,对35例脑梗塞患者和46例正常人进行颈动脉检查.结果脑梗塞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斑块记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5.7%和21.7%,P<0.01;(6.745±3.214)mm和(3.408±3.613)mm,P<0.001],且脑梗塞组软斑比例为55.8%,显著大于对照组33.3%(P<0.01),脑梗塞组斑块表面不规则即Ⅱ、Ⅲ度的比例亦显著大于对照组(41.9%/11.1%,11.6%/0%,P<0.05).结论脑梗塞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密切相关;软斑块是发生脑梗塞的主要危险;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诊断价值,可为脑梗塞的预防与治疗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