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9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3篇
耳鼻咽喉   26篇
妇产科学   13篇
基础医学   21篇
口腔科学   13篇
临床医学   46篇
内科学   20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169篇
综合类   119篇
预防医学   20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30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1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41.
董荣坤  张笃  黄建朋  汪启斌  袁波  张征  张建  梁俊  王佩 《西部医学》2010,22(3):437-438,440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中使用超声刀和电刀的临床效果。方法56例直肠癌分为2组,腹腔镜下使用超声刀(Ⅰ组)行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28例,高频电刀组(Ⅱ组)28例,对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恢复指标、术后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超声刀组的平均出血量、手术时间低于高频电刀组,而清除淋巴结数目高于高频电刀组。结论超声刀行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直肠癌,具有精确切割、凝血可控制的功能,出血少,手术时间短,且清扫彻底等优点,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FOCUS超声刀开放性甲状腺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7月—2011年5月在我院内分泌血管外科住院手术治疗的199例甲状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传统甲状腺切除术(传统组)110例,FOCUS超声刀甲状腺切除术(FOCUS超声刀组)89例,分别从切口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伤口引流量、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FOCUS超声刀组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手术平均时间(42.33±10.72)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8.96±11.83)ml,术后24 h伤口平均引流量(25.28±18.91)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50±1.22)d,与传统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OCUS超声刀组术后出血(0例)、一过性声音嘶哑(0例)、一过性饮水呛咳(0例)、暂时性低钙抽搐及麻木(0例)的发生率分别与传统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OCUS超声刀在甲状腺切除术中具有明显优势,其并发症少,安全、有效,操作灵活,易于掌握,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43.
目的:比较针刀与针刺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针刀组和针刺组(各40例),分别采用针刀治疗和针刺治疗,疗程2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腰部疼痛评分(VAS)及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变化。结果:针刀组的临床疗效优于针刺组(P〈0.05);治疗后两组腰部疼痛评分和O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针刀组腰部疼痛评分降低幅度大于针刺组(P〈0.05)。结论:针刀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疗效确切,且改善腰部疼痛作用优于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探讨超声刀对胸中下段食管癌根治术后应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15例胸中下段食管癌行剖左胸食管癌根治术患者临床资料,其中60例使用超声刀,另55例使用电刀.比较两组术后72 h引流量、术后并发症及住院天数、术后第2天白细胞计数、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CRP)及血糖.结果 超声刀组和电刀组术后72 h引流量分别为(856.2±233.4)ml和(1271.5±346.8) ml(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率、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第2天白细胞计数、粒细胞百分比、CRP、血糖均较术前升高(均P<0.05);且两组间各指标除血糖外,其余超声刀组均较电刀组减少(均P<0.05).结论 使用超声刀,可以减少食管癌根治术后72 h引流量及术后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超声刀在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作用和安全性。方法毫州市人民医院普外二科2008年1月—2011年1月11例长段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所有患儿均使用全麻气管插管,在患儿腹壁做3个孔作为进镜孔以及腹腔镜的其他操作程序。在腹腔镜直视下使用超声刀将发生病变的直肠游离出来,同时游离近端直肠系膜到骨盆底部。转入会阴手术,在肛门齿状线上5mm处将直肠黏膜切开,逐渐将直肠黏膜向上分离直到腹膜反折处,然后继续将直肠肌鞘切断,将保留的直肠肌鞘后鞘切开,直肠分离至腹腔内直肠游离处,将正常的结肠取出与齿状线原切口上缘相缝合。结果11例患儿的手术时间115—235min。平均手术时间(175±18)min,术后所有患儿均顺利排气排便,无肠梗阻症状发生。结论腹腔镜与超声刀在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效果理想,创伤小、不良反应少,临床上建议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急性胆囊炎腹腔镜切除的可行性及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腹腔镜下超声刀逆行胆囊切除74例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6例顺利完成手术,8例中转开腹;术后胆汁漏1例,全部治愈出院。结论急性胆囊炎行腹腔镜切除是可行的、安全的,超声刀逆行切除是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47.
刘胜中  曾富春  丛伟 《西部医学》2012,24(9):1702-1704
目的研究超声刀在食管癌根治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同期使用超声刀(30例)和电刀(30例)行食管癌根治手术60例,观察两组手术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术期死亡。两组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刀组术中失血量、术后24h胸腔引流量、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电刀组(P〈0.05),术中淋巴结清扫数量较电刀组更多(P〈0.05),但阳性淋巴结数量与电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刀在食管癌根治手术中具有精确切割止血作用,损伤小,出血少,淋巴清扫更彻底,可以减少并发症,提高食管癌根治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在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应用超声刀(UAS)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2009年6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经新辅助化疗2~3周期后再行改良根治术的52例乳腺癌,其中UAS手术治疗组23例,电刀(EI)手术治疗组29例,比较2组手术时问、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淋巴结检出数及皮下积液的区别。结果UAS组与EI组相比,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和皮下积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检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应用UAS行改良根治术及腋窝淋巴结清扫效果好,符合快速康复外科理念。  相似文献   
49.
CO2气腹下入肝血流阻断安全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一定气腹压力范围内,进行一定时间的入肝血流阻断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08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完成腹腔镜下肝海绵状血管瘤切除8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42-64岁,平均年龄47.9岁。均以持续入肝血流阻断法(CPM)阻断入肝血流,术中气腹压维持在1.33-2.00kPa(1015mmHg),迅速完成切肝,监测术后第1、3、5天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变化,出院后随访半个月。结果全部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75-225min,平均手术时间138.8min(标准差48.7min);第一肝门阻断时间25-45min,平均阻断时间32.0min(标准差6.0min);术中出血量200-1500ml,平均出血量575.0ml(标准差562.5ml)。术后住院时间3-10d,平均住院时间6.0d(标准差2.2d)。出院后随访半个月,无一例患者发生肝功能衰竭,所有患者均无发热、黄疸,腹部超声检查未见腹腔积液;术后2周复查肝功能均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在一定的气腹压力范围内,入肝血流阻断时间适当,CO2气腹下入肝血流阻断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50.
Background  Conventional ultrasonically activated devices use linear mode vibration. Torsional mode ultrasonically activated device (TM) that oscillate around an arc have been recently introduced in the hope that the design may result in faster cutting and better hemostasis. Methods  Patients undergoing elective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were randomized to TM or linear mode ultrasonically activated device (LM). Intraoperative events were recorded. Postoperatively, a sample of suction fluid was analyzed fo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to calculat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Results  Seventy-five patients were randomized to TM and 76 patients to LM. Median blood loss was 5 (interquartile range (IQR), 1–19.7) ml with TM and 10.5 (IQR, 2.3–23) ml with LM (p = 0.105). The 95% confidence interval for the difference in median operative blood loss was −1.3 to +9.5 ml. Median gallbladder dissection time was similar in both groups (17 (IQR 11–29) minutes for TM vs. 21 (IQR, 12–29) minutes for LM; p = 0.248). Other modalities of hemostasis were required in 14 patients (19%) in the TM group compared with 21 patients (28%) in the LM group. One patient in the LM group developed postoperative hemoperitoneum and required urgent laparoscopic exploration. No patient required blood transfusion or suffered any other significant complication. Conclusion  TM has similar effectiveness to LM for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Registration number: ISRCTN87527062 (). This paper was based on a previous presentation at the International Surgical Congress of the Association of Surgeons in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Bournemouth, May 16, 200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