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94篇
  免费   139篇
  国内免费   138篇
耳鼻咽喉   22篇
儿科学   87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47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265篇
内科学   668篇
皮肤病学   13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118篇
外科学   1336篇
综合类   417篇
预防医学   56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52篇
  1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15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107篇
  2021年   105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103篇
  2018年   116篇
  2017年   76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109篇
  2014年   214篇
  2013年   161篇
  2012年   150篇
  2011年   211篇
  2010年   169篇
  2009年   157篇
  2008年   200篇
  2007年   192篇
  2006年   147篇
  2005年   138篇
  2004年   118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9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51.
采用国产镍钛合金食管支架置入术治疗食管狭窄24例。全部支架置入术经口腔在X线电透导向下进行,均获成功。患者症状得到缓解,摄食能力有不同程度改善,总有效率达100%。支架置入治疗食管狭窄,简单安全有效,但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2.
治疗肝胆管结石并高位胆管狭窄74例。术中通过高位胆管的充分暴露,1~3级胆管切开整形、肝切除的正确应用,纤维胆道镜检及取石,大口胆肠内引流等多种手术的联合使用,提高了手术疗效,降低了残石率.认为术前详细的路道影像学检查、对手术难度的充分预测、术式的正确选择等非常重要.强调术中病肝切除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在胆管缺血性损伤修复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建立大鼠胆管缺血损伤修复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并分别于术后1、3、5和8周后取材,运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胆管组织中TGF-β1和CTGF的阳性表达部位,并采用病理图像分析系统计算胆管缺血性损伤修复过程中各组阳性细胞数。结果对照组表现为胶原纤维的平行密集排列,未见明显的无炎性细胞浸润;实验组胶原纤维增生明显、层次紊乱,疏松结缔组织中可见大量毛细血管及炎性细胞浸润;TGF-β1及CTGF在术后各期均有显著表达,但术后各期表达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GF-β1及CTGF在正常对照组无表达或者仅轻微表达,与术后各期TGF-β1及CTGF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pearman相关分析:实验组术后各期TGF—β1和CTGF的表达呈正相关性。结论TGF-β1和CTGF在胆管缺血损伤修复过程中相伴表达且与良性胆管狭窄的形成密切相关.为防治瘢痕增牛和良件胆管狭窄提供了-条新的愚路和涂释.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比较胆管残端以舌瓣空肠一层外翻吻合与后壁一层内翻前壁一层外翻吻合两种手术方式的优缺点.方法 105例需行胆管空肠吻合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行胆管残端双舌瓣空肠一层外翻吻合术:对照组,55例,行后壁一层内翻吻合前壁一层外翻吻合术.比较两组间吻合口大小、吻合时间、术后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及术后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吻合口大小、吻合时间、术后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及术后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胆管残端双舌瓣空肠一层外翻吻合术操作简单易行,手术时间短,术后效果良好,且安全可靠,是一种有效预防胆肠吻合口狭窄的理想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5.
目的 :探讨腔内冷热刀切开、电切或激光切除与术后尿道扩张联合治疗尿道狭窄和闭锁的疗效。方法 :1994年 5月~ 1999年 12月 ,广州市中医医院、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及广东东莞寮步窥镜外科治疗中心采用腔内冷热刀切开、电切或激光切除与术后尿道扩张联合治疗尿道狭窄和闭锁 2 32例。结果 :疗效显著 ,总有效率达97.8%。结论 :腔内切开、电切或激光切除与术后尿道扩张联合治疗可以作为尿道狭窄和闭锁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联合使用输尿管镜腔内钬激光及等离子双极电切治疗尿道狭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28例尿道狭窄患者(其中合并膀胱结石88例)采用输尿管镜行钬激光尿道狭窄内切开联合等离子双极电切,并在等离子电切镜鞘下使用钬激光碎石治疗,术后查B超、X线片及最大尿流率(Qmax)观察疗效。结果:128例患者均一次手术成功,无结石残留,手术时间15~92min,平均42min,留置尿管4~6周,拔除尿管后排尿通畅并定期尿道扩张。术后3个月Qmax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采用腔内钬激光联合等离子双极电切治疗尿道狭窄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优点,并能同时治疗膀胱结石,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7.
目的:比较胆肠吻合和保留Oddis括约肌的胆道重建两种手术方式的优劣。方法:比较行保留Oddis括约肌胆道重建患者和同期行胆肠吻合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术后胆红素下降情况。结果:两种手术方式胆红素下降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出血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汁漏、发热伴反流以及腹腔感染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再狭窄1年内无明显差别(P〉0.05),2年后发生率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保留Oddis括约肌的胆道重建术后胆肠反流明显减低,但是增加了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提倡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58.
目的:总结口腔黏膜背侧游离移植结合阴茎带蒂皮瓣腹侧覆盖尿道扩大成形术治疗阴茎部尿道狭窄的临床效果及经验。方法:选择北京积水潭医院泌尿外科2015年11月至2018年10月采用口腔黏膜背侧游离移植结合阴茎带蒂皮瓣腹侧覆盖尿道扩大成形术治疗阴茎部尿道狭窄患者22例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无术前尿瘘等合并症,均为单纯性单处阴茎部尿道狭窄,其中医源性狭窄14例(63.6%)、感染性狭窄2例(9.1%)、特发性狭窄6例(27.3%)。术中均从腹侧纵行切开尿道狭窄段,先采用游离口腔黏膜做狭窄段背侧嵌式修补,腹侧采用纵行阴茎带蒂皮瓣(Orandi皮瓣)覆盖修补,留置16F或14F硅胶尿管,3周后拔除尿管并行尿道造影及膀胱镜检查。术后最大尿流率≥15 mL/s且不需要尿道扩张等外科干预可视为手术成功。结果:本组患者年龄平均52.6(18~73)岁。患者尿道狭窄均位于前尿道阴茎部,长度平均5.3(2.5~10.0) cm,术前平均最大尿流率6.7 mL/s。口腔黏膜取材长度平均5.5(3.2~10.5) cm,阴茎皮瓣长度平均6.0(3.5~11.0) cm。手术时间平均225(150~420) min,术中平均估计失血量53(20.0~110.0) mL。采用颊黏膜19例(86.4%), 舌黏膜3例(13.6%),其中双侧颊黏膜取材5例(22.7%)。平均随访20.5(5~51)个月,术后6个月平均最大尿流率21.2(15~32) mL/s。术后尿瘘形成1例、再狭窄2例,手术成功率为81.8%(18/22), 2例再狭窄患者1例再次行尿道成形术后治愈,另1例行定期尿道扩张治疗。术后感染2例,表现为尿道口脓液溢出、阴茎肿胀,对症处理后治愈。局部皮肤坏死1例,给予保守治疗成功。尿瘘患者行瘘修补术后治愈。结论:口腔黏膜背侧游离移植结合阴茎带蒂皮瓣腹侧覆盖尿道扩大成形术治疗阴茎部尿道狭窄22例平均随访20.5个月,手术成功率为81.8%,临床效果明确,适用于严重前尿道阴茎部狭窄且局部阴茎皮肤状况良好的患者。  相似文献   
59.
目的 探讨联合镜种技术(腹腔镜+输尿管镜)治疗医源性输尿管狭窄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娄底市中心医院用联合镜种技术(腹腔镜+输尿管镜)治疗的15例医源性输尿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7例;年龄31~65岁,平均(38.50±7.10)岁;术前病变侧肾脏积水...  相似文献   
60.
Background and Aim: Limited data are available regarding the use of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 for superficial esophageal cancers ≥50 mm in diameter.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safety and success of ESD for superficial esophageal cancers ≥50 mm. Methods: A total of 39 patients with superficial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50 mm were treated with ESD at Osaka Medical Center for Cancer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between January 2004 and April 2011, and were analyzed in a retrospective study. Results: En bloc resection was achieved in all patients. One mediastinal emphysema without perforation occurred during the procedure. Stricture developed in 11 of 39 patients, requiring a median of five endoscopic balloon dilatation procedures. Thirty‐three clinical epithelial or lamina propria mucosal cancers were treated by ESD with curative intent, of which invasion into the muscularis mucosa or deeper was detected in seven and lymphovascular involvement in three. The en bloc resection rate was 100% with a tumor‐free margin achieved in 92% of lesions. The curative resection and complication rates during ESD were 70% and 2.5%,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ESD achieved a high en bloc resection rate of 92% with a tumor‐free margin. Curative resection rate of ESD in patients with clinical epithelial or lamina propria mucosal cancers was not low at 70%. However, the risk of stricture must be taken into account when considering the use of ESD in lesions ≥50 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