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789篇 |
免费 | 3378篇 |
国内免费 | 144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59篇 |
儿科学 | 147篇 |
妇产科学 | 345篇 |
基础医学 | 1774篇 |
口腔科学 | 2559篇 |
临床医学 | 3527篇 |
内科学 | 1291篇 |
皮肤病学 | 98篇 |
神经病学 | 367篇 |
特种医学 | 1222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9篇 |
外科学 | 1961篇 |
综合类 | 6945篇 |
预防医学 | 3353篇 |
眼科学 | 274篇 |
药学 | 2847篇 |
25篇 | |
中国医学 | 2126篇 |
肿瘤学 | 57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230篇 |
2023年 | 693篇 |
2022年 | 686篇 |
2021年 | 723篇 |
2020年 | 803篇 |
2019年 | 472篇 |
2018年 | 409篇 |
2017年 | 936篇 |
2016年 | 1251篇 |
2015年 | 1771篇 |
2014年 | 1167篇 |
2013年 | 1264篇 |
2012年 | 1835篇 |
2011年 | 2040篇 |
2010年 | 1584篇 |
2009年 | 1394篇 |
2008年 | 1942篇 |
2007年 | 1306篇 |
2006年 | 1114篇 |
2005年 | 1284篇 |
2004年 | 858篇 |
2003年 | 755篇 |
2002年 | 602篇 |
2001年 | 619篇 |
2000年 | 514篇 |
1999年 | 391篇 |
1998年 | 419篇 |
1997年 | 420篇 |
1996年 | 461篇 |
1995年 | 339篇 |
1994年 | 278篇 |
1993年 | 219篇 |
1992年 | 209篇 |
1991年 | 161篇 |
1990年 | 176篇 |
1989年 | 158篇 |
1988年 | 38篇 |
1987年 | 32篇 |
1986年 | 13篇 |
1985年 | 15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3篇 |
1981年 | 2篇 |
1958年 | 5篇 |
1957年 | 9篇 |
1956年 | 3篇 |
195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探讨眶-颧-上颌骨骨折手术切口、固定部位和骨折复位的时机。方法:22例眶-颧-上颌骨骨折,依据临床体征进行分析诊断并辅助三维重建CT检查,通过口内前庭沟切口、结合下睑下缘切口和眉弓外1/3切口暴露骨折线使其解剖复位,采用微型钛板在颧牙槽嵴、颧额缝及眶下缘处坚固内固定。结果:本组病例经半年随访骨折无移位、面部两侧对称或基本对称,张口度正常,咬合关系正常,无因手术导致的面部神经损伤,并且小型钛板无排异现象。结论:根据骨折类型采用口内外联合切口复位骨折,坚强内固定的方法治疗该类骨折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92.
目的应用对比剂动态增强MRI对一组特发性生长激素缺乏症(IGHD)而MR影像显示垂体形态正常病人的灌注形态特点进行定量研究。材料与方法此项前瞻性研究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应用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学(VBM)方法分析慢性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相对于健康志愿者脑灰质改变的特点及规律.方法 收集35例慢性RA患者和30例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使用GE Signa HDxt 1.5T超导MR扫描仪对所有受试者行高分辨率3D-T1全脑结构扫描,利用SPM 12软件的VBM 12方法对扫描图像进行预处理,对慢性RA患者和正常志愿者脑灰质体积采用双样本t检验,探讨慢性RA患者脑灰质改变的特点及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VBM结果显示慢性RA患者右侧豆状核,左侧额叶及左侧小脑后叶脑灰质减少,差异脑区脑灰质与临床指标之间无线性相关性.本研究未发现慢性RA组脑灰质比正常对照组增大的区域.结论 慢性RA患者脑灰质减小,提示RA可导致脑结构异常,VBM为评价RA脑形态学异常提供了客观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探讨颅骨骨巨细胞瘤(GCT)的CT、MRI征象, 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颅骨GCT的CT、MRI表现, 5例患者均行普通CT平扫,2例行CT增强扫描;3例以颞骨破坏为主的病例,均行颞骨MRI平扫、增强扫描及HRCT扫描及听骨链、面神经计算机重建.结果 5例均单侧发病, 右侧4例、 左侧1例.CT平扫显示广泛的膨胀性骨质破坏、残存骨嵴及骨包壳.肿瘤信号多变,在T1WI呈低-等信号;在T2WI肿瘤呈不均匀的高信号,病灶周边T2WI呈现特征性的低信号,增强扫描:实性部分表现为不均匀强化.结论 颅骨GCT的CT平扫显示广泛的膨胀性骨质破坏不伴硬化边、残存骨嵴及骨包壳,T2WI病灶周边低信号是本病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颞骨HRCT扫描及听骨链、面神经CPR重建为术前评估听小骨、面神经受累情况,为临床制定治疗策略提供更准确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观察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表达的乳腺癌细胞膜的表面形态变化,为提高乳腺癌HER-2检测的敏感性和精确性提供新方法.方法 利用AFM分别观察不同组织学类型的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抗体阳性表达和阴性表达的乳腺癌细胞膜表面形态特征并对特征参数平均粗糙度、平均峰高度、平均凹陷深度和表面积差值进行定量测量,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 HER-2阳性表达组的乳腺癌细胞形态和阴性表达组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HER2阴性表达的乳腺癌细胞膜隆起较“尖锐”,隆起物高且偏细,每个单倍计数面积内的隆起物数目较多;而HER2阳性表达的乳腺癌细胞膜隆起较“粗大”,隆起物低且偏粗,每个单位计数面积内的隆起物数目明显减少.两组细胞在平均粗糙度[(21.87 ±2.46)/(32.65±1.03),P<0.000]、平均峰高度[(13.94±1.01)/(31.15±3.89),P<0.001]、平均凹陷深度[(11.09±6.36)/(33.58±3.15),P<0.001]和表面积差值[(6.27±2.03)/(19.65±1.13),P<0.001]方面具有明显差异(P<0.05).不同组织学类型的乳腺癌细胞膜表面形态变化趋势与此一致.结论 细胞膜表面结构因细胞功能状态的不同而不相同.相同肿瘤细胞在不同功能状态下,其细胞膜在形态结构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为探讨肿瘤的发生机制、发展过程和早期诊断及细胞诊断提供依据,为提高HER-2的阳性率诊断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研究内皮细胞中NOTCH受体是否作为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TGF-β)/Smad4信号通路下游靶分子而被TGF-β/Smad4直接调节.方法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印迹实验研究TGF-β对notch1、notch4基因表达的调节,利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研究TGF-β对notch1、notch4基因启动子活性的调节,利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研究notch1、notch4基因启动子与SMAD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 TGF-β1和骨形态发生蛋白4(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4, BMP4)的刺激在转录水平上促进notch1和notch4表达.它们还促进SMAD4与notch4基因启动子上SMAD结合位点的结合.在敲低SMAD4或notch4基因启动子SMAD结合位点突变的情况下,notch4的表达失去对TGF-β1和BMP4的反应性.结论 脑血管内皮细胞中SMAD4介导的TGF-β/BMP信号直接上调NOTCH受体表达. 相似文献
998.
自我国西藏边陲地区采集的蜱、鸟、鼠标本经BHK13细胞培养,分离到明显致细胞病变的病毒17株。制样后电镜观察,病毒呈球形含双层壳,大小为68~80nm,病毒性包涵体形成明显,病毒倾向于晶格样排列,经细胞裂解而释放。病毒感染的培养悬液及蔗糖密度梯度纯化的样品均可见形态一致的病毒颗粒,其形态及形态发生符合呼肠病毒科成员的特征。纯化病毒抽提核酸,电泳结果也显相同类属的图象,说明新分病毒为呼肠病毒科成员,从其明显致病性、宿主广泛性等可能为环状病毒属,类似于科罗拉多蜱传热病毒。 相似文献
999.
目的:分析立体定向微创技术治疗脑出血再出血风险的预测指标。方法:纳入发病72 h内入院并行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的脑出血患者295例,根据有无术后再出血分为再出血组68例及非再出血组227例;以有无再出血为因变量,以入院头颅CT值、血肿形态不规则、高血压病史为自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入院时CT平扫血肿形态及高血压病史与术后再出血之间的关系。结果:再出血组血肿形态不规则47例(69.1%),而非再出血组血肿不规则者仅69例(30.39%)。再出血组出院时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高于非再出血组,拔管时残余血肿量也高于非再出血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CT血肿形态不规则、入院CT值和高血压病史是术后再出血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入院CT值、血肿边界不规则、高血压病史是微创技术治疗脑出血后再出血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000.
【摘要】 血管缝合器(SMCD)是一类通过经皮装置在穿刺点周围置入缝线的血管闭合装置,可在经皮条件下达到最接近外科缝合的闭合效果。SMCD经皮闭合对于股动脉大口径穿刺入路的微创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SMCD预置缝线技术是股动脉大口径穿刺入路闭合方式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现有研究评估了SMCD及预置缝线技术的优缺点,以及闭合失败的危险因素,同时提出术中和术后减少出血的辅助方法。术后如何安全有效地对大口径穿刺入路进行经皮闭合也已成为SMCD临床应用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总结SMCD在股动脉大口径穿刺入路闭合中的应用现状,为今后相关技术的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