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909篇
  免费   11886篇
  国内免费   7957篇
耳鼻咽喉   1200篇
儿科学   1310篇
妇产科学   1589篇
基础医学   8569篇
口腔科学   1709篇
临床医学   27568篇
内科学   23222篇
皮肤病学   1034篇
神经病学   5372篇
特种医学   11778篇
外国民族医学   177篇
外科学   16665篇
综合类   52590篇
预防医学   11030篇
眼科学   5150篇
药学   20452篇
  257篇
中国医学   11108篇
肿瘤学   5972篇
  2024年   1060篇
  2023年   4128篇
  2022年   3826篇
  2021年   4401篇
  2020年   4392篇
  2019年   3998篇
  2018年   2339篇
  2017年   4012篇
  2016年   4898篇
  2015年   6158篇
  2014年   8335篇
  2013年   8447篇
  2012年   11922篇
  2011年   13177篇
  2010年   12135篇
  2009年   12559篇
  2008年   13443篇
  2007年   12252篇
  2006年   11796篇
  2005年   11681篇
  2004年   9203篇
  2003年   8040篇
  2002年   6459篇
  2001年   5609篇
  2000年   4013篇
  1999年   3263篇
  1998年   2733篇
  1997年   2364篇
  1996年   2199篇
  1995年   1871篇
  1994年   1559篇
  1993年   1130篇
  1992年   835篇
  1991年   716篇
  1990年   538篇
  1989年   626篇
  1988年   175篇
  1987年   172篇
  1986年   113篇
  1985年   93篇
  1984年   39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5篇
  1977年   5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覆膜支架在外周血管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覆膜支架在外周血管病变中主要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和其他动静脉畸形,最近有人将其应用于创伤性病变和PTA、TIPS等介入操作之中,效果显著,但是术后内皮化进程较长以及较高的再狭窄率仍是困扰覆膜支架临床应用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探索缩血管活性肽类物质在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时的变化情况及病理意义。方法 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组 30例 ,正常组 30例 ,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均采用中医手法治疗。正常组和治疗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空腹取静脉血进行神经肽类物质NPY、ET、CGRP、ANP放射免疫检测。结果 治疗前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血浆NPY、ET、ANP明显高于正常组 ,而CGRP的含量则低于正常组 (P <0 0 5) ;经过治疗后患者的血浆NPY、ET、ANP含量降低 ,CGRP的含量升高 ,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结论 缩血管活性肽类物质在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时可能起重要的神经 体液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不同重建方法在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46例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采用准直2.5mm,层厚3.0mm,螺距为6,重建方法为容积显示技术(volume rendering,VR)、表面阴影遮盖显示(shade surface display,SSD)及最大密度投影法(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并对三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46例中有1例术后内支架出现局限性断裂,VR及MIP均清晰显示了内支架的变化,SSD未能显示。1例内支架展开不良,三种重建方法均明确显示;6例术后出现渗漏,VR清晰显示渗漏的部位、形态及内漏量,MIP、SSD仅显示其中的5例,三者中以VR显示最佳。在显示支架内血流情况及瘤周血栓方面,VR能明确支架内有无血栓形成及腔内隔绝术后的转归变化,VR显示1例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SSD及MIP未能显示。结论:多层螺旋CT能在较短时间内进行大范围的扫描,有利于主动脉病变的检查;VR图像优于SSD及MIP,能为术后内支架情况提供更多更准确的信息,VR技术应作为主动脉瘤内支架术后的首选三维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应用价值。资料及方法:对23例经常规CT和/或MRI确诊ARCO国际分期Ⅰ-Ⅳ期的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术中行DSA造影,并分别在术后2-13个月复查DSA。运用Seldinger法穿刺对侧股动脉,将导管超选择送至患侧股深动脉的旋股内、外动脉及髂内动脉的闭孔动脉行DSA造影,造影剂总量8—12ml,流率4ml/s,采集速率4帧/秒。结果:所有受检股骨头均成功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且图像清晰,能清楚显示相应股骨头区域的血供情况,包括靶动脉的走行、分支、实质期染色情况、病理改变的部位及程度、血管开通情况等。结论:DSA能实时地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介入治疗提供准确、直观的诊断依据,并引导介入治疗的操作,在从血供变化的角度评价疗效方面,DSA则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相似文献   
995.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这一概念1995年由Bowler和Hachinski[1]首次提出,它包括了所有与血管因素有关的认知改变,涵盖了血管性认知损害从轻到重的整个发病过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认知功能关系的研究国内少有报告.我们对4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了研究,探讨颈动脉硬化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为血管病所引起的认知功能损害的早期预防和干预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996.
英文摘要(abstract)英文(abstract)一词作为名词其含义是shortaccount of the chief points of a piece of writing(一篇文章中要点的简写),作为形容词其反义词是实质性(concrete),作为名词其反义词是正文(text)。Ab-stract有几个近义词:summary(总结、小结)和conclu-sion(结论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对5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30名健康对照组通过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分析(ELISA)法对血清VEGF、TNF-α进行测定,观察测定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1、7、14d的血清VEGF和TNF-α,并分析它们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1、7、14d的血清VEGF和TNF-α含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并且与急性梗死面积、神经功能评分有关,与部位、族别无关。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VEGF和TNF-α含量明显增高,提示VEGF和TNF-α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早期的修复病理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998.
颅内出血性椎动脉夹层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颅内出血性椎动脉夹层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了2000-2005年40例出血性颅内段椎动脉夹层的治疗。其中支架辅助的弹簧圈栓塞33例,夹层段动脉闭塞6例,夹层近端主干动脉闭塞1例。结果手术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1-46个月,平均16.3个月。发现夹层动脉通畅,无夹层再出血,无新发后循环梗死。1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夹层复发,行补充填塞弹簧圈。结论血管内夹层近端闭塞以及夹层段动脉闭塞是治疗颅内出血性椎动脉夹层的经典术式。支架辅助的弹簧圈栓塞治疗保留了载瘤动脉,避免了术后对侧椎动脉血流负荷量的增加;减少了后循环缺血的危险,扩大了血管内治疗出血性椎动脉夹层的手术适应证。本组结果显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并未增加夹层再通以及穿支动脉闭塞。本组经验初步表明支架辅助的弹簧圈栓塞是治疗出血性颅内椎动脉夹层的合理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999.
正确舒适的体位是暴露手术野及确保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措施。无论何种体位均应保持呼吸道通畅与循环功能正常,避免肢体神经受压,以免造成麻痹、褥疮等不良后果。但术中肢体活动受限,固定制动,在麻醉后循环、生理受到较大干扰,致血管扩张、扭曲和旋转,故临床并发症发生较多,既增加了术后护理难度,影响  相似文献   
1000.
因外伤引起踝关节周围较大面积的软组织缺损,或外伤后创面感染引起皮肤缺损,肌腱骨外露,临床常见。在处理上较困难,处理不当往往造成踝关节功能障碍。自2000年以来,我院采用腓肠神经供养动脉为蒂的小腿后侧皮瓣,胫后动脉为蒂的小腿内侧皮瓣,足背动脉为蒂的足背皮瓣,修复踝周创面26例。皮瓣全部一次成活,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