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900篇
  免费   3615篇
  国内免费   955篇
耳鼻咽喉   80篇
儿科学   106篇
妇产科学   261篇
基础医学   1256篇
口腔科学   231篇
临床医学   5001篇
内科学   2099篇
皮肤病学   69篇
神经病学   957篇
特种医学   1459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5711篇
综合类   9759篇
预防医学   3167篇
眼科学   70篇
药学   4537篇
  94篇
中国医学   4307篇
肿瘤学   302篇
  2024年   348篇
  2023年   1077篇
  2022年   1177篇
  2021年   1360篇
  2020年   1293篇
  2019年   978篇
  2018年   598篇
  2017年   1299篇
  2016年   1579篇
  2015年   2145篇
  2014年   1876篇
  2013年   1933篇
  2012年   2602篇
  2011年   2774篇
  2010年   2356篇
  2009年   2162篇
  2008年   2039篇
  2007年   1838篇
  2006年   1573篇
  2005年   1560篇
  2004年   1279篇
  2003年   1230篇
  2002年   866篇
  2001年   754篇
  2000年   531篇
  1999年   445篇
  1998年   390篇
  1997年   300篇
  1996年   313篇
  1995年   246篇
  1994年   184篇
  1993年   91篇
  1992年   70篇
  1991年   60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52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颈椎管哑铃形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颈椎管哑铃形肿瘤的手术方法,总结其主要优点和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2004年5月至2006年7月共收治16例颈椎管哑铃形肿瘤,其中5例肿瘤最大径超过5cm。5例巨大肿瘤中4例位于上颈段,采用侧方改良的极外侧入路(后外侧肌间入路), 1例外院手术复发的巨大肿瘤位于中颈段,采用分次后正中和前路联合切除并行后方和前方内固定加前方植骨融合;1例肿瘤椎管外部分向前方生长,采用颈前入路切除后行前方植骨融合加内固定,其余10例采用后正中入路,其中1例超过中线的肿瘤采用全椎板切除加椎管成形,7例半椎板切除, 1例复发肿瘤原路切除,1例未切除椎板切除肿瘤。结果手术全切肿瘤14例,次全切2例。所有病例术后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其中2例巨大肿瘤患者术后出现低氧血症,重新气管插管后逐渐恢复, 1例巨大肿瘤患者术后脑脊液漏皮下积液,经穿刺置管引流数日后恢复正常。其中12例随访9-18个月,无一例复发或出现脊柱不稳定的情况。结论对于颈椎管哑铃形肿瘤,应尽可能采用创伤小的手术方式,在切除肿瘤的同时,减少棘突、韧带、椎板以及小关节的破坏,减小创伤和对脊柱稳定性的破坏,预防脊柱后凸和侧凸畸形的发生。极外侧入路适用于微创切除体积较大的高颈段椎管哑铃形肿瘤,较小的肿瘤可以采用后正中入路半椎板开窗手术,对骨质破坏严重者需在切除肿瘤后行内固定手术。  相似文献   
62.
例1女,52岁。因头痛,进水呛咳和走路不稳3个月于2003年12月19日入院。体格检查:除昂白征(+)外,余未见特殊。MRI示岩斜区有一3.5cm×3cm×3cm等T1、长T2信号影,注对比剂后明显增强。诊断:岩斜区脑膜瘤。于2003年12月25日经改良的乙状窦前入路切除肿瘤。病理诊断:脑膜瘤。例2男,55岁。因面部抽搐1年于2004年2月5日入院。体格检查:未见特殊。MRI示岩斜区有一4.0cm×3.5  相似文献   
63.
Kaneko  K  Hashiguchi  A  Kato  Y  许俊杰 《脊柱外科杂志》2006,4(5):318-318
C5神经根运动功能麻痹,是椎板成形术后出现的并发症之一,现有一些假设来解释这种现象,但关于它的病因学仍不清楚。Kaneko K等通过使用脊髓诱发电位(ESCPs),从电生理学方面研究术后C5神经根运动功能麻痹的可能机制。回顾性研究了66例因颈椎疾病而行椎板成形术的手术患者。对所有患者使用不同的ESCPs来区分不同节段的有症状的的颈椎病。通过手肌试验,如果术后手臂外展的肌力较术前减少至少1个水平,则认为C5神经根运动功能麻痹。结果:5个患者(7.6%)术后出现C5神经根运动功能麻痹。C5神经根麻痹发生在术后1—3d,5个患者均为单侧。其中3例为颈椎病,2例为后纵韧带骨化。1例损伤严重的患者没有康复。其他4例患者在出现症状后3~6个月恢复,MMT提高4或5分。ESCPs的研究发现,5例患者的C5,均受颈椎病影响,(其中3例影响C4、5,还有2例同时影响C4、5和C5、6)。在这5例中,在MRI的T2加权上均可见到高信号影。结论:C4、5,水平的颈椎病,对C5神经根麻痹是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4.
选择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00例,随机分成两组,在一般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盐酸丁咯地尔,对照组用盐酸倍他司丁,观察一疗程,结果证明盐酸丁咯地尔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65.
本刊论著类文章需标引2-5个关键词。请尽量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Index Medicus)中医学主题词表(MeSH)内所列的词。每个英文关键词第一个字母大写,各词汇之间空二格。如果最新版MeSH中尚无相应的词,处理办法:1.可选用直接相关的几个主题词进行组配。  相似文献   
66.
姜蓉 《海南医学》2006,17(9):153-153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是以椎-基底动脉硬化、颈椎退行性变以及血粘度增高等为病理基础,临床主要表现与头位及体位变化有关的眩晕.本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由于小脑及脑干依靠椎-基底动脉的供血,当椎-基底动脉发生病变时,脑部血流不畅,供血不足,常出现眩晕等症状.笔者近年来采用中医辩证治疗本病54例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7.
宋立珍 《山东医药》2003,43(7):20-20
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 VBI)是中老年人常见病 ,多发病。 2 0 0 0年 5月至 2 0 0 2年 6月 ,我科应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 VBI168例 ,并作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68例 VB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84例 ,其中治疗组男 3 6例 ,女 48例 ,年龄 42~ 75岁 ,平均5 3 .8岁。对照组男 40例 ,女 44例 ,年龄 41~ 73岁 ,平均 5 3 .6岁。临床主要表现及特点 :15 3例起病多突然且很快达高峰 ,占 91.7%。眩晕 12 6例 (占 75 .3 6% ) ,眩晕的性质为旋转性 ,浮动感 ,猝倒 ,多因头位、体位改变而诱发。头痛 10 2例 ,主要以枕部跳痛…  相似文献   
68.
申娟 《山东医药》2003,43(32):63-63
1998年6月至2002年2月,我们对行冠状动脉造影的97例心绞痛患者进行了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测定,并探讨其与造影特点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9.
患者男,18岁。以头晕3年,加重并行走不稳1个月,于2004年4月29日住院。查体:体表皮肤无咖啡斑,双眼底见视乳头水肿,有小脑性共济失调,Romberg征阳性,余无其他神经系统阳性体征。CT平扫见小脑蚓部一大的类圆形低密度占位。MRI见肿瘤位于第四脑室,类圆形、边界清楚、似有包膜。T1W1呈低信号,T2W1呈高信号,增强后呈混合密度,第三脑室、侧脑室扩大。术前诊断:髓母细胞瘤并脑积水。行枕下正中入路开颅肿瘤切除术,暴露小脑半球和扰大池并打开扰大池蛛网膜即见肿瘤,有包膜,血供少,部分呈囊性,完整切除。术中见肿瘤与硬脑膜、周围小脑、脑干、颅神经均无关。病理结果:Schwann细胞瘤。镜下见梭形瘤细胞呈束状排列,形成AntoniA,网状细胞稀疏分布形成Antoni B.  相似文献   
70.
刘钦亮  袁海兰 《山东医药》2003,43(31):50-50
血清尿酸升高在心血管事件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尚有争议。2001年1月至2002年12月,我们分析了80例老年高血压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根据1999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及1979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