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8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152篇
儿科学   61篇
基础医学   211篇
临床医学   312篇
内科学   32篇
神经病学   28篇
特种医学   160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1076篇
综合类   587篇
预防医学   81篇
药学   188篇
  5篇
中国医学   85篇
肿瘤学   33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157篇
  2012年   179篇
  2011年   173篇
  2010年   192篇
  2009年   202篇
  2008年   194篇
  2007年   143篇
  2006年   141篇
  2005年   163篇
  2004年   132篇
  2003年   108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成人髋臼发育不良早期因症状不典型而诊断困难,当出现临床症状时,一般合并髋关节半脱位或脱位,晚期会继发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导致患者最终只能置换人工关节.成人髋臼发育不良原因可能与遗传、软骨发育障碍有关.虽然影像学测量方法及治疗方案较多,但因早期症状不明显,易出现漏诊,治疗决策根据疾病的进展程度制定:早期及中期患者可通过减少负重止痛及截骨术增加髋臼包容性;晚期患者并发严重的髋关节骨性关节炎、脱位,为了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关节功能,人工关节置换技术是最有效也是终极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92.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缺损的翻修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侧骨缺损的翻修疗效。方法对13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侧骨缺损的患者实施翻修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影像学特点、临床表现及治疗资料。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8 a。平均Harris评分由术前52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91分。末次随访时13髋均获得良好的稳定性,未出现松动及移位,髋臼周围未见透亮线,假体生存率100%。按照Anderson骨长入影像学评价标准,髋臼杯均出现不同程度骨长入。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骨缺损更换较大直径臼杯,选择同种异体颗粒骨结合金属骨小梁模块置入,或髋臼加强杯翻修是解决髋臼侧骨缺损的有效手段,近期疗效好,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993.
髋臼后壁重建模型的建立及其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贾献荣 《中国骨伤》2016,29(4):306-310
目的 :在尸体上模拟髋臼后壁缺损的模型,评价不同后壁重建方法对髋臼与股骨头接触特性的影响。方法:获取6具成人尸体的骨盆股骨标本,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均采用后壁截骨法建立髋臼后壁60°弧1/2缺损的模型;两侧缺损区分别选用不同的重建方法。其中,A组凿取髂前上棘后方的自体髂骨以制作解剖性自体髂骨;B组于髂后上棘前方凿取髂骨块。将髋关节置于直立位、屈曲位及后伸位,从10~250 N分级加载,使载荷直接作用于髋臼后壁上。采用压敏片检测不同状态下形变位移、载荷、头臼接触面积及接触应力。结果:在不同的髋关节状态下,A组在一定载荷下的形变位移略大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完整髋臼相比,后壁重建使头臼接触面积有所减少;在250 N载荷下,A组(解剖重建组)头臼接触面积与B组(普通重建组)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平均接触应力小于B组(P0.05),说明A组应力集中小于B组。结论:后壁截骨法建立的尸体髋臼后壁缺损模型可有效模拟临床实际;解剖重建使后壁头臼接触面积及应力分布恢复比较理想,接近正常髋关节,避免了局部应力集中。  相似文献   
994.
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应用广泛,髋臼假体的放置对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自髋臼假体放置的“安全区”的概念提出以来,“安全区”一直是关节外科医生遵循的原则,而近年受到了挑战。临床中发现即使是髋臼假体放置在“安全区”,亦可能会发生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术后髋臼假体脱位。通过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最终纳入40篇文献,并查阅了相关专著。新近的研究表明,矢状面脊柱的平衡以及脊柱-骨盆活动度可以影响髋臼假体的空间位置。脊柱退变、长节段腰椎融合和脊柱强直等因素可导致矢状面脊柱不平衡和/或影响脊柱骨盆活动度,从而影响骨盆的后倾。合适的骨盆后倾是一种代偿方式,有利于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的稳定。因而,有必要重新认识“安全区”,在行髋关节置换术前,有必要理解矢状面脊柱的平衡以及脊柱骨盆的活动度,以期进一步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风险。本文以近年来国外文献中常见的脊柱-骨盆活动相关参数、髋臼假体空间朝向定义为切入口,介绍了脊柱矢状面平衡的定义、代偿机制,以此为基础并根据不同体位来讨论脊柱矢状面平衡和脊柱活动度在脊柱-骨盆活动下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5.
背景:髋臼假体植入位置对于术后假体的活动范围及防止脱位的发生是至关重要的。髋臼假体植入位置不良将会导致聚乙烯假体磨损率的增加、骨盆周围骨熔解,髋臼假体移位(无菌性松动),但目前对于髋臼植入位置仍无明确的统一标准。目的:探讨臼杯在何种置入角度下髋臼周围应力分布最为合理,验证臼杯置入角度的合理范围,从生物力学的角度为临床手术中臼杯置入的位置提供理论标准。设计:重复测量设计。单位:吉林大学第一临床医院骨关节二科。材料:健康成人男性新鲜尸体骨盆骨一具由吉林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方法:实验于2005-09/2006-05在吉林大学第一临床医院骨科研究所和吉林大学生物力学研究所完成。取新鲜人体骨盆标本,行螺旋CT断层扫描,得到CT数据二维图像,采用GE medical systems软件系统处理,人工识别骨盆边缘轮廓,将数据输入计算机,利用Solidworks计算机软件建立人体骨盆三维有限元模型。髋臼假体采用天津华北医疗器械厂生产的φ48生物型假体,应用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测量仪器研究所生产的CLY系列单臂三维测量仪对髋臼假体进行测量,导出坐标数据,利用三维CAD软件SliodWorks2003在计算机上进行自动化建模。模拟人体单足站立状态,而后对重建的人体骨盆模型进行力的加载与约束,分析髋臼内Mises应力及剪切应力的分布情况,预测术后假体失效的力学危险性。主要观察指标:不同髋臼植入位置下髋臼内Mises应力及剪切应力的分布情况。结果:所构建的人体骨盆三维有限元模型共有103043个节点,69271个单元。在髋臼假体外翻角为40°~50°的范围内,假体外翻角的变化对假体-骨界面间的Mises及剪切应力变化无影响(P>0.05),当髋臼假体外翻角<35°或>55°时,假体外翻角的变化对界面间的Mises及剪切应力将产生显著影响。在5°~30°范围内,髋臼假体前倾角的变化对界面间Mises及剪切应力变化无影响(P>0.05)。结论:臼杯外翻角在40°~50°的范围内,假体-骨界面间的应力分布均匀,不存在因臼杯位置的不同而出现的应力过大或过小区,是臼杯置入理想的安全范围。  相似文献   
996.
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手术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手术治疗髋臼骨折59例。所有骨折按Letournel-Judet的方法分型,其中后壁骨折20例,后柱骨折5例,前柱骨折6例,横形骨折5例,后柱伴后壁骨折8例,横形伴后壁骨折2例,"T"形骨折3例,前柱伴后半横形骨折3例,双柱骨折7例。根据不同骨折类型,手术分别采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36例,髂腹股沟入路21例,前后联合入路2例。结果:根据Matta影像学复位标准,解剖复位42例,良好复位12例,差2例,关节轮廓复位3例。所有病例随访1~5年,平均3.2年。根据Merled’Aubigne的临床评定标准,临床疗效优良率73%(43/59),解剖复位和非解剖复位的临床优良率分别为88%(37/42)和35%(6/17)(P<0.01)。结论:髋臼骨折手术疗效与复位质量密切相关,正确选择手术时机、切口入路、手术顺序和内固定植入位置是提高复位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997.
背景:影响髋关节发育的因素很多,目前有关Y形软骨、盂唇等损伤对髋臼发育影响的报道较多,但有关髋臼软骨及周围骨膜受损对髋关节发育影响的报道很少。目的:探讨髋臼软骨及周围骨膜损伤对髋关节发育的影响。设计:完全随机、自身对照、重复测量设计。地点和对象:本研究在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动物实验室进行,实验对象为20只4~5周龄日本大耳白兔。干预:随机分组后,取右侧髋关节为手术侧,分别切除其部分髋臼软骨(A组)及臼缘上方骨膜(B组),左侧髋关节不做处理,作为对照。主要观察指标:术后第2天,3,6,9,12周行X射线检查,测量双侧Sharp角及臼头指数。术后12周处死动物,行形态学及组织学观察。结果:术侧全部出现髋关节发育不良,半脱位发生率:A组80%,B组40%,术后12周Sharp角B组(62.30&;#177;3.37)&;#176;与A组(58.70&;#177;3.50)&;#176;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臼头指数A组在3,6,9,12周,B组在6,9,12周与对照侧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lt;0.01或0.05)。组织形态学可见髋臼变浅,股骨头变扁,关节软骨层变薄,部分骨细胞呈坏死样改变。结论:髋臼软骨及臼缘上方骨膜破坏可导致髋关节发育不良和半脱位。  相似文献   
998.
选择2004-01/2006-12河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髋臼发育不良患者13例13髋,使用Zweymüller系统的非骨水泥双锥面螺旋臼及SL股骨柄,采用软组织彻底松解、原位髋臼、股骨不截骨的全髋置换治疗。其中男5例5髋,女8例8髋;年龄28~62岁,平均51岁;按Crowe分型,Ⅲ型9例9髋,Ⅳ型4例4髋。术前下肢短缩3~6cm。13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4个月。术后下肢延长2~6cm,基本恢复双下肢平衡。未出现关节脱位、股骨干骨折、股神经及坐骨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无假体松动的临床和X射线征象。术后髋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得到明显缓解。  相似文献   
999.
颗粒骨植骨修复髋臼骨缺损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髋臼翻修中,很多情况下需颗粒骨植骨。许多学者通过临床观察发现,颗粒骨植骨与半球形无骨水泥假体修复髋臼腔隙性和内壁骨缺损的疗效非常满意,随访已超过10年,因此,只要髋臼骨况许可,这种方法应该首选。病灶刮除植骨、更换内衬、保留假体似能有效阻止溶骨的进展。骨松质植骨与髋臼重建环或网罩的疗效各家的结论不尽一致,其适应证以及假体驻留率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报道切开复位重建钛钢板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的方法和结果。[方法]按照Judet—letournel分型.后柱合并后壁骨折17例,前壁骨折10例,前后壁均骨折3例。采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17例,髂腹股沟入路10例,前后联合入路3例。复位满意后用预弯的重建钛钢板内固定。术后3~5d行CPM被动关节训练,3个月后负重。[结果]随访2~5年按照Matta标准.优14例,良10例.可4例,差2例。总优良率为80%。[结论]根据髋臼骨折类型选择入路.骨折复位满意,重建钛钢板塑形内固定可靠,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