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8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152篇
儿科学   61篇
基础医学   211篇
临床医学   312篇
内科学   32篇
神经病学   28篇
特种医学   160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1076篇
综合类   587篇
预防医学   81篇
药学   188篇
  5篇
中国医学   85篇
肿瘤学   33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157篇
  2012年   179篇
  2011年   173篇
  2010年   192篇
  2009年   202篇
  2008年   194篇
  2007年   143篇
  2006年   141篇
  2005年   163篇
  2004年   132篇
  2003年   108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 毫秒
141.
目的报告EPSTR技术在髋臼后壁骨折固定中的临床应用结果。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对46例髋臼后壁骨折患者行内固定后应用EPSTR技术修复髋关节后侧软组织,其中男36例,女10例;年龄25~55岁,平均42.5岁,伤后手术时间2~7 d,平均5 d。髋关节后侧软组织采用"T"形切开,行髋臼内固定后,关节囊和外旋短肌作为一层再次附着到大粗隆。结果术后随访2.5~6.0年,平均4.5年。随访期间没有发生髋关节脱位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有2例发生骨关节炎,没有出现与本项技术相关的并发症。按Harris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定,优良率为93.5%,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论髋臼后壁骨折固定后采用EPSTR技术,有利于术后功能恢复和加强髋关节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2.
目的探讨复杂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分析。方法 2010年11月—2013年11月,我科采用前髂腹股沟入路和髋关节后外侧前弧形切口(非K-L)入路手术方法治疗43例复杂性髋臼骨折。本研究中,回顾分析了这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手术后髋关节功能、并发症等情况,进行疗效分析。结果本组研究对手术后患者均获得随访10-24个月,其中有5例出现创伤性关节炎,3例出现股骨头缺血坏死早期症状,1例出现骨化性肌炎,其余病例术后生活质量较好,髋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复杂性髋臼骨折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手术,能获得很好的复位内固定,手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3.
目的 探讨双尖钢板在治疗髋臼后壁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2年7月应用双尖钢板技术治疗的11例髋臼后壁骨折,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22 ~ 53岁,平均35.3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19d,平均7.8d.所有患者均采取Kocher-langenbeck入路,取AO1/3管型钢板制成双尖钢板,结合重建钢板固定后壁骨折块.术后采用Matta复位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采用改良Merled'Aubigne和Postel标准评定髋关节功能.结果 本组11例患者获得平均25个月(12 ~33个月)门诊或电话随访.末次随访时骨折复位质量:优7例,良3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90.9%;根据Merled'Aubigne和Postel评分标准评定患者疗效:优6例,良3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81.8%.其中术后1例患者发生异位骨化;无感染、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无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对于髋臼后壁存在无法用螺钉固定的骨折块或存在臼缘小型骨折块时,双尖钢板结合重建钢板可以提供坚强、牢靠的固定,术后患者功能恢复好,是一项有效的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144.
秦晓东  吕天润  李翔  范卫民 《中国骨伤》2014,27(12):1019-1023
目的:比较治疗髋臼骨折的髂腹股沟下入路和髂腹股沟入路的解剖学差别,并探讨髂腹股沟下入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男女新鲜尸体标本7具,同一标本做左右两侧对比研究,左侧采用髂腹股沟入路,右侧采用髂腹股沟下入路,切口内侧均自耻骨联合上方2 cm开始横行,切口外侧沿髂骨嵴至髂前上棘后外5 cm处,对比测量切口第1窗暴露的长径、横径和髂腰肌游离度.并随访观察2010年5月至2012年8月采用单一髂腹股沟下入路治疗的15例髋臼骨折患者的手术疗效,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20~65岁,平均40.6岁,采用Matta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髂腹股沟下入路在切口第1窗暴露长径、横径和髂腰肌游离度均优于髂腹股沟入路(P<0.01).临床观察15例髋臼骨折患者,根据Mata复位标准,10例获得解剖复位,5例复位满意;所有患者X线片结果为优.结论:相比经典的髂腹股沟入路,髂腹股沟下入路可显著扩大第1窗口的暴露范围,同时手术步骤简单.此入路是暴露髋臼前柱、前内侧壁和髋关节前方的理想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4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2):1138-1140
[目的]探讨弹性钢板技术在髋关节中心性脱位并髋臼内壁骨折手术中的入路、方法及效果。[方法]总结2007年10月2012年10月经双向牵引治疗,髋关节脱位已复位,髋臼内壁骨折片移位严重的12例患者,根据髋臼骨折类型,选择髂腹股沟入路或联合Kocher-Langenbeck切口前后入路进行复位,采用四方区弹性钢板技术复位固定髋臼内壁骨折。[结果]根据Matta评价标准,术后解剖复位12例。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时间122012年10月经双向牵引治疗,髋关节脱位已复位,髋臼内壁骨折片移位严重的12例患者,根据髋臼骨折类型,选择髂腹股沟入路或联合Kocher-Langenbeck切口前后入路进行复位,采用四方区弹性钢板技术复位固定髋臼内壁骨折。[结果]根据Matta评价标准,术后解剖复位12例。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时间1240个月,平均20个月。根据髋关节评价标准,术后髋关节疗效:优9例,良2例,可1例。本组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切口感染及骨折不愈合病例,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合并股骨头坏死1例。[结论]髋臼内壁骨折为关节内骨折,复位与固定均十分困难,运用四方区弹性钢板技术,通过预弯钢板弹簧作用使髋臼内壁骨折获得理想的复位及固定,显著改善了骨折的复位和固定质量,提高了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6.
自19世纪60年代Judet等[1]对骨盆骨折类型进行经典分类论述后,骨盆骨折的手术治疗便进入系统发展时期。传统的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技术一直是治疗骨盆和髋臼骨折的标准手术,尤其对超过2 mm移位的髋臼骨折或是在承重拱顶位置的骨折效果良好[2]。但传统技术需要术者对骨盆深层结构进行广泛地暴露,术中可能伤及盆腔神经、大血管,并有高达25%的感染发生率[3]。并发症通常与原发伤无直接关系,而是跟手术暴露有关。因此,目前研究者都在寻求通过微创技术达到骨折固定的替代手术方法,其中经皮微创固定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994年Simonian等[4]首次使用骶髂关节螺钉在微创条件下治疗骶髂关节脱位和骶骨骨折,此后,骶髂螺钉经皮固定技术在治疗复杂骨盆环骨折中的应用越来越广。现将经皮微创固定技术在骨盆和髋臼骨折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7.
目的 探讨Magic螺钉固定髋臼后柱骨折的进钉点、方向与固定范围。方法 应用Mimics19.0软件对100例骨盆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在髋臼后柱置入虚拟Magic螺钉,确定螺钉进钉点、方向、长度、直径和安全范围。对有Magic虚拟螺钉固定的髋臼后柱进行截骨并建立模型,应用Geomagic Wrap 2017软件测量该螺钉通道的解剖参数。结果 Magic螺钉骨面进钉点男性位于髂前下棘向后(33.37±5.53)mm及髋臼顶头侧(13.40±3.70)mm;女性分别为(33.97±5.46)mm及(9.01±3.86)mm。男性螺钉后倾 (57.40±6.57)°,内倾(52.09±5.65)°,与髂骨翼的夹角为(15.21±3.42)°;女性为后倾(55.64±8.01)°,内倾(51.55±5.58)°,与髂骨翼夹角(9.85±3.68)°。男性螺钉最大直径为(6.97±0.98)mm,女性为(6.39±0.85)mm;男性螺钉长度为(76.73±9.20)mm,女性为(63.64±8.37)mm。男性直径5.5 mm螺钉后倾和内倾安全范围分别为(7.19±3.30)°和(9.41±3.95)°,女性直径5.2 mm螺钉后倾和内倾安全范围分别为(8.37±2.82)°和(10.32±3.93)°。在螺钉方向上,男性螺钉固定后柱的范围长度为(56.87±7.60)mm,20/50的标本螺钉可固定的骨折位于髋臼顶上,女性螺钉固定范围长度为(41.71±7.97)mm,8/50的标本螺钉可固定的骨折位于髋臼顶上。结论 经皮Magic螺钉是手术难度较大的后柱骨折微创固定方式,可固定位于后柱中上段的骨折。  相似文献   
148.
《临床与病理杂志》2020,(4):1045-1050
髋臼后柱的手术入路,一直是创伤骨科研究热点之一。目前常规使用的“后侧入路”和“前后联合入路”,各有优势,又均存在许多不足。随着临床与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术者选择骨盆内入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按照Letournel-Judet分型系统,髋臼骨折分为前柱骨折、后柱骨折、后壁骨折、前壁骨折、横行骨折、前柱加后半横行骨折、横行加后壁骨折、后柱加后壁骨折、T形骨折、双柱骨折。  相似文献   
149.
发育性髋发育不良诊治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志芳 《广西医学》2006,28(9):1328-1330
北美小儿矫形外科学会(POSNA)于1992年将先天性髋关节脱位(CDH)更名为发育性髋发育不良(DDH)。有20%的DDH病人具有家族史,男女之比为1:5。不同国家、地区、人种差异很大。发病率美国9.1‰~13.3‰,意大利北部9‰~12‰,英国南安普敦2.3‰,黑人罕见。我国上海0.91‰,北京3.8‰,香港0.07‰。其分类如下:①髋臼发育不良:又称髋关节不稳定,X光片常以髋臼指数增大为特征;②髋关节半脱位;③髋关节脱位;④先天性髋脱位,又称畸胎型髋脱位。  相似文献   
150.
髋关节后脱位、髋臼后壁骨折是一种高能量损伤,骨折移位形式多样,且累及关节面,治疗不当,极易导致关节致残。笔者自1999年1月~2004年12月对20例髋关节后脱位、髋臼后壁骨折施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取得满意效果。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0例,男16例,女4例;年龄17~58岁。左侧12例,右侧8例。按Letournel分类,髋臼后壁骨折15例,髋臼后壁及后柱骨折5例。合并脑外伤4例,胸腹外伤3例,脊柱及四肢骨折6例,坐骨神经损伤2例。本组常规摄骨盆前后位和髋正位X线片,12例行CT三维重建检查。受伤至手术时间3~12d。1·2手术方法首先处理合并伤,手法复位髋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