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75篇
  免费   3080篇
  国内免费   1241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11篇
妇产科学   132篇
基础医学   944篇
口腔科学   191篇
临床医学   3382篇
内科学   2187篇
皮肤病学   13篇
神经病学   146篇
特种医学   736篇
外国民族医学   33篇
外科学   5550篇
综合类   5870篇
预防医学   1907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3028篇
  62篇
中国医学   2758篇
肿瘤学   132篇
  2024年   256篇
  2023年   900篇
  2022年   1048篇
  2021年   1111篇
  2020年   1014篇
  2019年   1038篇
  2018年   498篇
  2017年   883篇
  2016年   910篇
  2015年   1047篇
  2014年   1482篇
  2013年   1402篇
  2012年   1664篇
  2011年   1741篇
  2010年   1298篇
  2009年   1241篇
  2008年   1193篇
  2007年   976篇
  2006年   980篇
  2005年   964篇
  2004年   951篇
  2003年   847篇
  2002年   609篇
  2001年   659篇
  2000年   547篇
  1999年   416篇
  1998年   359篇
  1997年   262篇
  1996年   266篇
  1995年   163篇
  1994年   105篇
  1993年   78篇
  1992年   74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目的比较唑来膦酸与替勃龙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及对骨折的预防作用。方法将本院诊治的128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随机分入唑来膦酸组与替勃龙组,两组患者均接受骨化三醇、钙剂治疗,唑来膦酸组患者同时接受唑来膦酸5 mg/年静脉注射,替勃龙组患者接受替勃龙2.5 mg/d,口服。用药后2年比较两组髋部及腰椎骨密度变化、血清Ⅰ型前胶原肽(CTX)、骨碱性磷酸酶(BALP)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2年腰椎L1-L4和髋部区、股骨颈、大转子骨密度均显著增加(P〈0.05),唑来膦酸组L1-L4骨密度增加显著优于替勃龙组(P〈0.05);治疗后两组CTX及BALP均显著下降,唑来膦酸组CTX显著低于替勃龙组(P〈0.05);唑来膦酸组与替勃龙组新发骨折发生率分别为4.5%和8.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唑来膦酸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7%,替勃龙组为11.3%,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唑来膦酸与替勃龙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均可获得理想的临床疗效,唑来膦酸组腰椎骨质密度增加更为显著,患者治疗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972.
董永强 《中国基层医药》2014,(17):2608-2610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 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7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分别采用PKP和PVP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术后椎体压缩率、Cobb's角恢复情况、疼痛缓解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椎体压缩率、Cobb's角均较治疗前改善(对照组t=2.39、2.21,观察组t=3.52、2.89,均P<0.05),且观察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t=2.34、2.14,均P<0.05)。两组患者疼痛情况均较术前明显改善(t=3.91、3.84,均P<0.05),但两组改善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1,P>0.05);观察组术后发生并发症占5.7%(2/35),低于对照组的22.9%(8/35)(χ2=4.20,P<0.05)。结论采用PVP及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均可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但PKP治疗更有利于椎体高度及Cobb's角的恢复,且并发症更少,安全性更佳。  相似文献   
973.
吕充 《中国基层医药》2014,(7):1097-1098
目的:比较髋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老年人严重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老年严重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Ⅰ组30例与Ⅱ组30例,Ⅰ组行全髋关节置换或人工股骨头置换,Ⅱ组行内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6个月进行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Ⅰ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31.7±48.4) min、(662.7±324.3) mL、(1.9±0.9)周、(87.2±15.5)分、23%,Ⅱ组分别为(151.8±64.3) min、(393.2±304.1) mL、(11.3±6.5)周、(70.6±20.8)分、60%,两组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8.484、12.224、5.615,χ2=8.297,均P<0.01)。结论髋关节置换术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人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各有优劣势,无严重合并症且能耐受卧床的患者应首选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不能耐受长期卧床,追求早期下地活动者,可选择行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974.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干预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干预。在入院时和出院6个月时采用生活质量量表中文版( SF-36)评价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结果出院6个月时观察组心理健康、情绪角色、躯体功能、躯体角色、机体疼痛、社会功能及活力得分均较入院时显著升高(t=11.34、8.78、10.56、7.92、9.31、12.92、10.11,均P<0.05),且显著高于对照组(t=6.20、5.12、5.28、4.98、4.32、4.52、5.51,均P<0.05)。结论健康教育干预可以很好地改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75.
张莉  张晋丽 《现代医药卫生》2014,(13):1947-1948
目的对健康体检人群骨量的分布和骨质疏松症患病率进行统计分析。方法采用美国NORLAND超声骨密度仪检测受试者足跟骨密度,将2013年1~12月收治的10 597例患者按不同年龄分为小于40岁年龄组(2 107例)、40~〈50岁年龄组(1 858例)、50~〈60岁年龄组(1 889例)、60~〈70岁年龄组(1 855例)、70~〈80岁年龄组(2 612例)、≥80岁年龄组(276例)6个组,统计分析各年龄组患者超声检查骨密度均值、T评分(T值)及骨质疏松患病率。结果随年龄增加,骨密度及T值逐渐下降,各年龄组骨密度及T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0~〈70岁以上年龄组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健康体检人群中骨密度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女性更年期后骨密度下降显著,定期监测骨密度是预防骨质疏松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76.
苏晓 《家庭用药》2014,(8):24-24
疼痛,尤其是腰背痛;身高缩短、驼背;易发骨折;呼吸功能下降,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以上症状都是骨质疏松的表现。骨质疏松是以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为特点的代谢性骨病变。发病多缓慢,且多见于中老年人,尤以绝经后的妇女多见。但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加入了骨质疏松的“队伍”。骨质缘何疏松饮食因素 钙是人体最丰富也是最重要的矿物质,其中大部分存在于骨骼内。  相似文献   
97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具有较高的病死率,世界卫生组织(WHO) 预言到2020 年将成为世界上第3 位死亡原因.由于COPD 患者存在诸多影响骨质代谢的因素,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心健康,其合并骨质疏松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深入研究二者的相关性可以指导临床治疗.本研究采用定量CT(QCT)测量技术对近2 年来在我院治疗的COPD 患者及健康体检者进行腰椎骨密度(BMD)测定,同时测定肺功能、血钙(Ca)、血磷(P)、白蛋白及血浆总蛋白等指标,旨在探讨COPD 患者腰椎BMD 的变化.  相似文献   
978.
 目的 总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在退变性脊柱侧凸中分布的规律性,分析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发生椎 体压缩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至2012年7月治疗136例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资料,根据术前是 否发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分为骨折组和无骨折组。骨折组34例,男9例,女25例;年龄(71.7±1.7)岁。无骨折组 102例,男23例,女79例;年龄(63.3±6.7)岁。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估胸背部疼痛程度,采 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骨密度T值,测量侧凸Cobb角,观察侧凸范围内骨桥发生情况。采用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方 法筛选出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骨折组发生T11骨折3例,T12骨折12例,L1骨折15例 ,T12及L1两个椎体骨折4例。 无骨折组平均年龄低于骨折组(t=17.20,P<0.001),两组的性别组成并无差异(χ2=0.218,P=0.641),胸背部 疼痛的VAS评分小于骨折组(t=9.30,P< 0.001),侧凸Cobb角与骨折组相比无差异(t=1.84,P=0.08),骨质疏松的严重程度 低于骨折组(t=5.63,P<0.001),骨桥发生率低于骨折组(χ2=12.333,P< 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外伤 史(OR=1.36;95%CI,1.09~2.11)、骨桥形成(OR=3.31;95%CI,2.10~5.38)、骨质疏松(OR=2.45;95%CI,1.58~4.36) 会增加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机会。结论 在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中,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好 发于胸腰段椎体,外伤 史、骨质疏松以及侧凸范围内骨桥形成是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79.
目的 探讨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diabetic osteoporosis,DO)患者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 α, ERα) 基因XbaI(rs9340799)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和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A1c,HbA1c) 水平交互作用与疾病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9 年2 月~ 2021 年11 月于如皋市人民医院就诊的DO 患者117 例,T2DM 患者112 例和108 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高效液相层析法(high pressure liquidchromatography, HPLC) 测定三组人群的HbA1c 水平,并通过双脱氧末端终止法(Sanger 法)检测三组人群ERa 基因XbaI(rs9340799)SNP。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DO 发生的危险因素,估算ERa 基因XbaI39.32SNP 和HbA1c 水平与DO 发病风险的调整比值比(odds ratio, OR)及95% 置信区间(95% confidence interval, 95%CI),分析XbaI SNP 与HbA1c 水平的交互作用。结果 对照组、T2DM 组和DO 组患者HbA1c 水平分别为5.07%±0.85%,7.94%±1.32% 和9.23%±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671, P < 0.05)。DO 组、T2DM 组和对照组AA 基因频率(11.11%,33.93% 和46.30%)、AG 基因频率(49.57%,39.28% 和33.33%)、GG 基因频率(39.32%,26.79% 和20.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7.174, 10.600, 14.307, 均P < 0.05)。DO 组、T2DM 组和对照组等位基因A 基因频率(36.75%, 61.61% 和74.07%)、等位基因G 基因频率(63.25%, 38.39% 和25.9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χ2=36.305,P < 0.001)。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bA1c 水平和ERa 基因XbaI(AG/GG)与DO 的发生显著相关(P < 0.05)。单纯6.5% ≤ HbA1c < 9.0% 的ORe1 为6.231,单独携带XbaI(AG)型的ORg1 为5.384,二者同时存在时交互作用ORe1g1 为33.978,交互系数γ=βe1g1/βe1 > 1,ORe1g1 > ORe1×ORg1 为超相乘模型。6.5% ≤ HbA1c < 9.0%和XbaI(AG/GG)、HbA1c ≥ 9.0% 和XbaI(AG/GG)均存在正向交互作用(均γ > 1)。结论 携带XbaI(AG)和XbaI(GG)基因型的个体属DO 高危人群,这些基因型和HbA1c 水平的交互作用促进了DO 的发生发展,临床可通过控制HbA1c 水平以及基因调控达到预防DO 的目的。  相似文献   
980.
目的:探讨单侧椎体后凸成形术(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 OVCF )的疗效。方法2011年1月~2013年6月采用PKP治疗高龄胸腰椎OVCF 58例共65个椎体,男18例(18个椎体),女40例(47个椎体),平均年龄78.1岁(75~87岁)。致伤原因均为低能量型损伤;患者腰背部持续疼痛,无脊髓、神经损伤表现;影像学表现为伤椎椎体后壁完整,非爆裂性骨折。伤椎部位T6~L4,其中58个椎体为T10~L2。术前和术后2 d对患者视觉模拟量表( visual analog scale , 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 ODI)以及伤椎相对高度进行统计学分析,随访伤椎高度丢失情况,记录骨水泥渗漏及随访期间伤椎再骨折和相邻椎体骨折情况。结果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7.8月。术前和术后2 d VAS评分分别为8.21±0.72和2.94±0.83,ODI分别为(81.02±7.24)%和(27.35±6.11)%,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分别为(70.75±5.31)%和(82.14±4.90)%,伤椎中部相对高度分别为(71.72±4.54)%和(84.46±4.51)%;手术前后各项指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伤椎前缘相对高度为(80.83±5.14)%,伤椎中部相对高度为(82.65±6.20)%,与术后2 d各项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中骨水泥渗漏5例共5个椎体,随访期间发生伤椎再骨折3例3个椎体、相邻椎体骨折4例4个椎体。结论单侧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高龄OVCF可取得满意临床效果,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